王小恒
(蘭州文理學(xué)院 文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試論顧之珽及其在浙派中的地位
王小恒
(蘭州文理學(xué)院 文學(xué)院,甘肅 蘭州730000)
[摘要]顧之珽向來為浙派研究者所未觸及,但挖掘相關(guān)資料可知,其影響與地位不可忽視。初步探討顧之珽的為官與為人,并對其在浙派詩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做了梳理。
[關(guān)鍵詞]顧之珽;人格取向;詩派地位
浙派詩群早期活動的先驅(qū)人物除周京、吳焯、朱樟之外,顧之珽的突出貢獻(xiàn)不容忽視。從目前可見浙派諸人在詩集中出現(xiàn)的頻度,詩人參與浙派詩文化活動的密度來看,只有周京可以和顧之珽媲美。因此,顧之珽對于推動浙派活動走向高潮貢獻(xiàn)甚大。
一、顧之珽之為官為人
顧之珽(1678-1745年),字搢玉,又字月田,號茶園,浙江錢塘人。有《丹井山房詩集》三卷,康熙三十八年刻本,載于《販書偶記續(xù)編》。
關(guān)于顧氏先世及生平,杭世駿《顧君墓志銘》云:
君姓顧氏,諱之珽,字搢玉。先世字上虞遷會稽,再遷于杭,為杭之仁和縣人。高祖邦臣,京兆倅,曾祖諟命,祖大觀,皆隱不仕??急模樦我椅催M(jìn)士,巡按湖北,掌河南道御史,娶于虞,繼娶于陳,無子,先已弟子之子之璿、之玙為后。簉宮以汪氏,乃舉君。君生有異質(zhì),年十一為學(xué)官弟子,十四貢于成均,二十二貢于禮部,三試禮部不得志,就謁選人,凡四宰劇縣,以屯田塞外功當(dāng)擢守、當(dāng)擢員外郎,皆不可就,仍以縣令終。其宰三原也,縣令日用,例皆取給于民,百里重蠶,交相委輸,雖貧羸皆不得免也。君至首申其禁,刻石著為令,民釋然若弛負(fù)擔(dān)。當(dāng)軍興時,比邑繹騷,原恃君以安。比去任,一邑若失慈母,號泣走送者,殆數(shù)萬人。繼宰石泉滿,考晉行人,既得替時,安西城工孔亟,上官檄君往,君體弱,不耐劇,資斧屢匱,或阻君,君毅然請行,居絕域者三載,躬親畚鐳,城卒就,敘功晉一級,天子廉其能思以劇邑展其用,仍命管理廣東三水縣事,而行人為兼官,三水為兩廣要沖,商舶烏集,探丸之盜出沒其間,君至,跡知盜藪,戮其酋,群小稍稍遁去。建議于邑之蘆包口,設(shè)立將弁,以廣邏警。隹苻為之一空。調(diào)繁海疆,知電白縣事,治行如前。時中蜚語報罷。旋得白,然君不復(fù)有用世之志矣。君修行于門內(nèi),事母孝,事兩兄及女兄弟極敬愛。誦記數(shù)十萬言,先友若毛檢討奇齡、朱檢討彝尊、吳征君農(nóng)祥,皆魁儒碩學(xué),雄長一世,君操柔翰隨其后,煥爛有煒,座為之傾。[1]609-610
從銘文中可見,顧之珽一生以卑官歷四劇縣,所至均有建樹。同時,他得與毛奇齡、朱彝尊諸老輩為友,足見其在浙派中確為老輩耆宿。
復(fù)檢其他文獻(xiàn)材料,所載亦大體如上?!逗贾莞尽吩疲侯欀E“知三原縣,縣官日用皆取給于民,之珽至,首申其禁,刻石著為令。去之日,一邑如失慈母,泣送者數(shù)萬人”[2]。《杭郡詩輯》又云:顧之珽“凡四宰劇縣,初任三原,繼任石泉,以筑安西城功晉行人,仍任三水,調(diào)電白,所至皆有政聲”[3]。 可以看出,顧氏歸田前雖為微官,但也頗有作為,這與一般浙派成員遠(yuǎn)離官場有所不同,但很快“中蜚語報罷”,以詩事著述為最終寄托。
顧氏罷歸后,“與里中周京穆門、朱樟鹿田、許大綸初觀、鄭江筠谷、金志章江聲、吳廷華東壁、戴廷熺鸝亭、厲鶚樊榭、汪臺復(fù)園、梁啟心蔎林、杭世駿堇浦、丁敬龍泓、張湄柳漁、江源敬齋、陳兆侖句山、施安竹田、汪沆西顥、顧之麟寸田,為湖南詩社,掎裳聯(lián)藝,如屏風(fēng)然,西泠十子后,此為極盛矣。卒前三日,賦《秋陰》句絕佳。穆門挽詩云:‘可憐絕筆秋陰句,月黑猶聞唱墓田?!w以此”[3]。此段記載為記湖南詩社最為全面者,它初步勾勒了中期浙派的一個基本陣容,其首列周穆門,與其他相關(guān)記載相吻合,是符合浙派詩史發(fā)展實際的。
二、顧之珽在浙派中的地位及貢獻(xiàn)
從現(xiàn)今傳世浙派諸人詩文集可以考見,對于浙派詩文化活動,顧之珽付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和精力。
據(jù)杭世駿《顧君墓志銘》,顧之珽“既歸里,與里中三數(shù)耆老,續(xù)南屏八社之集。章逢之儒,瓶拂之衲,交進(jìn)輻輳,并游其門,務(wù)奇斗險,窮日累夕,至鬻宅以繼酒食,而君不厭也”[1]609-610。顧氏雖曾任微官,但并非饒于資產(chǎn)者,為了為同人雅集提供平臺和條件,竟至于“鬻宅”以待客,足可見此公對于浙派詩文化活動的熱情。
在浙派先驅(qū)人物中,顧之珽與周京、朱樟、吳焯皆交好。茲以周京為例,以見一斑。顧氏早年即與周京往還,周京集中有《新柳詞同顧月田、鄭亦亭》詩,為二人最早唱和之詩;《過石泉縣懷顧大令月田》為顧之珽任石泉縣令時周京所為詩。歸田之后,融入浙派詩群,則顯為浙派詩文化活動的“領(lǐng)頭人”,活動異?;钴S。周京集中有《谷雨前一日湖上同月田、壽門、樊榭、竹田、希亮、敦復(fù)分得歌字》詩,為周京與顧之珽“領(lǐng)銜”的一次唱和活動,參與者有金農(nóng)(壽門)、厲鶚(樊榭)、施安(竹田)、張熷(希亮)、吳城(敦復(fù)),此五人皆為后來浙派詩群中堅成員,厲鶚則成長為領(lǐng)袖人物。周京集中尚有《顧月田招同人集讓公南屏精舍避暑分得戒字》、《立秋后三日西湖雨泛予小病不出,月田顧丈寄詩,遂以口號補(bǔ)之》①、《九月十九日梁溪父、宋繹劬、顧月田、金江聲、吳架雪、汪抱樸、杭堇浦諸公上吳山為登高之會,予不及從,分韻得江字》、《三月六日顧月田招同人游包家山看桃花分得八庚五歌》②、《七月晦月田以詩招游復(fù)園,即用來韻》,等等,出處可見顧月田為首倡者和組織者,惟《九月十九日梁溪父、宋繹劬、顧月田、金江聲、吳架雪、汪抱樸、杭堇浦諸公上吳山為登高之會,予不及從,分韻得江字》一首需稍作說明,此詩中顧月田排第三位,首位為梁溪父③,此老為浙派重要成員梁啟心之父,梁溪父有二子,長為梁啟心,次為梁詩正,梁啟心早年即中進(jìn)士,官翰林院庶吉士,以父老堅辭,歸鄉(xiāng)二十年不復(fù)出,日與浙派同人交游唱和。梁詩正則歷官至戶部、兵部、刑部、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太子太傅,偶與一些浙派成員亦有來往。梁啟心子梁同書亦出仕,一般浙派成員則為其父輩,有一定交往。由此可見,梁氏一門清華,四世皆與浙派成員大有淵源。此處梁溪父論輩分當(dāng)然為顧之珽長輩,其后宋繹劬不知何許人也,揣測亦為顧氏長輩,顧氏排第三,故此,此次吳山之會顧之珽亦應(yīng)為發(fā)起人。以上數(shù)例不但說明周京與顧之珽交好,而且說明由顧之珽發(fā)起之唱和活動,亦有賴于周氏支撐,浙派其他后起者的廣泛參與,才漸成聲勢。
此類由顧氏發(fā)起的浙派同人的唱和雅集,不獨(dú)周京詩多而集中,其他詩人集中亦如是,可以互相印證。檢厲鶚詩集,集中有《次日顧丈載酒邀同少穆、初觀就飲秋塍于山中用昌黎山石韻》、《谷雨前一日同顧丈月田、周少穆、金壽門、丁敬身、施竹田、吳敦復(fù)、張南漪泛湖二首》、《顧丈月田招同人南屏讓師房避暑分得葉字》,此三首中的后兩首俱可與前文提及周京詩相照應(yīng),惟厲鶚《谷雨前一日同顧丈月田、周少穆、金壽門、丁敬身、施竹田、吳敦復(fù)、張南漪泛湖二首》有丁敬,周詩則無,不知何故。
在浙派詩群中施安是一個重要詩人,其與顧之珽交誼深摯。施安字竹田,號石友,一生布衣,其詩集《舊雨齋集》中既有像《月田先生招同鷗亭、藍(lán)田游靈隱》、《嵩山漢波柏數(shù)株篇為月田先生賦》、《月田先生招往湖上不赴,承示假什,奉答三首》這樣一些能夠體現(xiàn)顧之珽積極發(fā)起唱和活動的篇什外,更有《集顧月田先生十研齋》、《懷顧月田先生》之類反映顧氏與浙派詩人交誼、精神面貌及其詩壇地位的佳作?!稇杨櫾绿锵壬吩疲?/p>
不見虎頭久,裁詩問起居。
名山閑讀畫,幼女解傳書。
秋雨抽帆日,涼堂罷酒初。
離心渺吳楚,有夢到園廬。
(其一)
吾鄉(xiāng)耆舊盡,風(fēng)雅似君稀。
詩味參茶板,交情話布衣。
抄書曾借榻,聽雨不開扉。
尚說看山便,湖邊有釣磯。
(其二)[4]
詩中作者對其與顧之珽交往的種種細(xì)節(jié)有著親切而溫馨的記述,而對于顧之珽在浙派詩群中地位和影響則徑以“吾鄉(xiāng)耆舊盡,風(fēng)雅似君稀”之句點(diǎn)出,充滿著對這位浙派先驅(qū)人物的崇敬。施安《集顧月田先生十研齋》詩又云:“眼底浮埃已倦看,歸來舊隱有林巒。閑唯說賦三斤茗,老不干人十段官。鄰巷鳥啼花影重,井闌春暖蘚衣乾。頭銜合作西湖長,五畝涼沙一釣竿。”此詩集中刻畫了這一浙派先驅(qū)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人格取向。顧之珽之所以在浙派詩群諸成員中贏得普遍的尊重和認(rèn)可,與此有直接關(guān)系。浙派核心成員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淡于仕進(jìn),以山野泉林為友。此詩所刻畫的顧氏精神意態(tài)與此深度契合。顧氏雖前半生“歷任四劇縣”,歷次考核均應(yīng)晉升,然還是以縣令卑官且“中蜚語”而終,這不能不在其內(nèi)心深處投下一道深深的暗影。歸田后,與浙派同人唱和雅集,仿佛尋到心靈的真正歸宿,活躍異常,此后許多浙派唱和活動都由他發(fā)起,發(fā)起和組織這些唱和活動,需要物質(zhì)基礎(chǔ),顧氏為此不惜“鬻其宅”而無怨,從這個角度看,浙派詩群這場在野詩文化活動后來漸成聲勢,走向繁盛,自有此公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施安詩中對于顧氏歸田后心態(tài)與行跡的刻畫,為我們把握顧之珽在浙派活動前期的應(yīng)有地位,提供了佐證。其中,“頭銜合作西湖長”,正是在野詩人對于顧氏這位浙派詩群中的“無銜之官”的最高禮贊。對此,名列浙派“松里五子”之一的王曾祥之說堪為代表:“吾杭風(fēng)詩雅會,凌夷百年,于茲翁獨(dú)慨焉持厥權(quán)……深林層崖,為世推排?!盵5]由于顧氏在浙派中的獨(dú)特地位,厲鶚等人詩文集中多尊稱其為“丈”,如厲鶚《次韻顧丈月田以羅浮竹葉符見贈》,其中稱贊顧氏之詩云:“晚逢丈人厚,詩格倍精好?!盵6]此類詩連篇累牘,恕不贅述。
乾隆十年(1745年),月田辭世,同人均有挽詩。厲鶚挽詩對顧氏一生行跡、為人及在浙派之特殊地位予以總結(jié),最堪注意。其云:
如此湖山要主盟,才從晚歲識先生。
為官落魄人皆笑,好客風(fēng)流世盡傾。
小別何堪成永訣,常留應(yīng)是有詩名。
一杯酹向帷堂影,傷逝悲秋無限情。
幾年吟賞得追陪,誰道風(fēng)霜兩鬢催。
出郭看花無一老,尋山冒雨豈重來。
室中靈照悲猶小,門外羊曇慟不回。
聞道彌留有佳句,可知地下乏仙才。
顧丈歿之前三日,尚作《秋陰小集詩》,有句云:“菰蒲水氣池塘外,只戀君家十畝園?!盵7]詩中樊榭回顧了自己追隨月田唱和游歷光景,并提及顧氏在中期浙派肇始期的“主盟”地位,表達(dá)了自己的傷逝悲愴、寂寥蕭瑟之情。金志章挽詩云:“詠罷秋陰臥不醒,詩壇從此失長城。吟花早歲多才情,嚼蠟中年少宦情。萬事回頭隍鹿幻,浮生過眼隙駒輕。只應(yīng)篋里瑯玕草,風(fēng)雅長留后世名?!盵8]也可見月田之地位。梁啟心挽詩云:“小年猶記憶,老輩最風(fēng)流。把臂憐三載,交頤痛九秋。道旁曾讓宅,眾里共登舟。一別道山去,臨風(fēng)仰古修?!盵9]其中“老輩最風(fēng)流”是對顧氏生前浙派地位的很好總結(jié),而“道旁曾讓宅,眾里共登舟”則依稀可見其生前風(fēng)致。梁啟心亦性情中人,月田逝后第三年中秋,其有句云:“頗憶湖南好,前游已惘然?!盵10]此句后注云:“甲子中秋,同月田丈游南屏,有《琴臺晚歸》諸詩,今月田下世已三年矣?!痹谝粋€陰沉的中秋雨夜,作者想起昔日浙派同人在湖南的連日唱和,想起月田丈的頻頻招邀,傷感之情油然而生。
月田辭世后,詩社同人又有數(shù)次展墓、掃墓以及墓前修禊活動,均有存詩。周穆門掃墓詩云:“江上春風(fēng)又一年,被花惱徹只狂顛。南鄰詩老空床在,不管青山叫杜鵑?!庇衷疲骸翱楕B西轉(zhuǎn)見孤墳,泉響松聲兩不分?;厥妆壁较侣?,棠梨花盡哭離群?!盵11]此為月田逝后一年之掃墓詩。月田生前詩文化活動以及其逝去對浙派之影響,在浙派許多成員詩文集中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周京、吳焯、朱樟、顧之珽等浙派詩老是清中期以厲鶚為“職志”的浙派的直接導(dǎo)引者和開啟者。任何事物總是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才得以開辟新路的,清中期浙派也不可能是“天外來物”。此派自清初黃宗羲發(fā)其嚆矢,經(jīng)查慎行的延續(xù)和過渡,到清中期厲鶚,雖一脈相承,但從查慎行不可能直接過渡到厲鶚,中期浙派仍有其固有發(fā)展線索。從浙派發(fā)展史實來看,浙派諸詩老生活的時代介于查慎行和厲鶚之間,且浙派絕大部分成員和他們有直接交游,且對其多心存敬意,包括厲鶚在內(nèi)的浙派后起詩人受教于諸詩老是必然的。同時,通過相關(guān)材料可知,諸詩老詩文化活動的地域以湖南詩社為核心,對于后來開創(chuàng)以杭郡為其導(dǎo)源之地、向周邊輻射的浙派詩群分布格局,促進(jìn)浙派詩群詩文化活動的興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故而在王漁洋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逝后,以浙派諸詩老為中心,積聚這股在野詩派的群體力量,使之逐漸匯成詩文化巨流,在清代中期詩壇諸詩派中率先步入詩壇,并成為詩壇主導(dǎo)力量,其中顧之珽導(dǎo)引和開啟之功實不應(yīng)被忽視。
注釋:
①此詩頗有意味,論年歲,穆門尚長月田一歲,何以穆門稱月田“丈”呢?可見古人稱“丈”有年齡上的區(qū)分,但不嚴(yán)格,若此人威信、地位(非官位)甚高,且年齡相仿,也可稱“丈”。
②此次唱和有金志章、施安豫其事。金志章《江聲草堂詩集》卷七有《三月六日顧月田先生招同人游包家山看桃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74冊,第65頁。施安《舊雨齋集》卷四有《三月六日顧月田先生招同人游包家山看桃花分得鹽江二韻》,《清代詩文集匯編》本第29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頁。
③此老尚與浙派人士多有交游唱和。金志章集中有《重陽后五日梁溪父先生招同鄭雪崖、吳甌亭為靈竺之游,即用溪翁三竺舊游原韻》、《梁溪父先生召集南香草堂看桂花分賦》等詩,均見金志章《江聲草堂詩集》卷七。
[參考文獻(xiàn)]
[1]杭世駿. 道古堂文集: 卷四十二文林郎行人司行人管理廣東電白縣知縣事顧君墓志銘[M]//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龔嘉俊. 循吏傳[M]//杭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3]吳顥,吳振棫.康熙三十三年甲戌至四十年癸未[M]//.清道光刻本.
[4] 施安.舊雨齋集:卷四[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4.
[5] 王曾祥.靜便齋集:卷十祭顧月田文[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72冊.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891.
[6]厲鶚.樊榭山房集·續(xù)集: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30.
[7]厲鶚.顧丈月田挽詩二首[M]//厲鶚.樊榭山房集·續(xù)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342-1343.
[8]金志章. 江聲草堂詩集: 卷七顧月田丈挽詩[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274冊.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67.
[9]梁啟心.南香草堂詩集:卷二挽月田丈二首(其二)[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40.
[10]梁啟心.南香草堂詩集:卷三中秋夜雨(其二)[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60.
[11]周京.無悔齋集:卷十三展顧十八月田墓[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77冊.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232.
[責(zé)任編輯張亞君]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630(2016)02-0048-04
作者簡介:王小恒(1973-),男,甘肅慶陽人,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明清文學(xué)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西部項目“清中期浙派詩人集群研究”(13XZW0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項目“厲鶚與清中期江浙詩人集群研究”(12YJC751083)。
收稿日期: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