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嫣,王嬌嬌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老乞大諺解》與《樸通事諺解》中詞綴用法淺析
李紫嫣,王嬌嬌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老乞大》《樸通事》大約流傳于元代末年,是兩部被高麗、朝鮮人用來學習當時漢語的會話書。通過對諺解版本《老乞大》和《樸通事》中“子”“頭”“家”“兒”“生”五個詞綴的使用情況進行分類總結(jié),了解詞綴在元末明初時期北方口語的使用情況,以及這些詞綴從近代漢語時期到現(xiàn)代漢語時期的演變。這對近代漢語的詞匯研究乃至近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演變具有一定意義。
老乞大;樸通事;詞綴;元末明初;漢語
《老乞大》《樸通事》大約流傳于元代末年,是兩部被高麗、朝鮮人用來學習當時漢語的會話書。書名中“乞大”是“契丹”的音變,即為中國,“老乞大”就是“老中國”“中國通”的意思?!巴ㄊ隆本褪恰胺g”,“樸通事”大概就是指姓樸的翻譯,《樸通事》可能就是其所傳,因此命名。關(guān)于原著的作者和成書的年代在歷史上并沒有記載?,F(xiàn)在比較容易見到的是《老乞大諺解》(1670年刊)和《樸通事諺解》(1677年刊)這兩種版本。它們都是采用當時的口語寫成。這兩部書內(nèi)容豐富,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娛樂、風俗習慣、名物制度等,并且采用對話的形式教給讀者大量的各類詞語[1]。書中反映的是宋元時期以來的北方口語,也有少數(shù)元代蒙古語的成分。這兩本書在語言學上的意義就是為我們研究當時的實際語言提供了重要參考。
廖序東、黃伯榮《現(xiàn)代漢語》(2007年版)指出“詞綴是意義不實在,只表示某種附加意義的,能起到構(gòu)詞作用的,在合成詞內(nèi)位置固定的不成詞語素”[2]。在《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中,可以看到使用頻率很高的一些詞綴,如“子”“兒”“頭”“家”“生”等。這些詞綴的用法有些與現(xiàn)代漢語時期的用法相同,有的用法已經(jīng)消失。通過對這些詞綴常用的搭配和表達方式的歸納總結(jié),可以了解近代漢語詞綴方面的一些情況,有助于學習和閱讀近代漢語的文獻資料,同時也可以了解這些詞綴從近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時期的變化情況。這對近代漢語的詞匯研究乃至近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詞匯演變的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子”的本義是幼兒、小的人?!白印贝蠖嘤糜诿~后面,作為名詞的后綴,少數(shù)也用在動詞、形容詞和量詞后,使之名詞化?!白印弊鳛楦郊雍缶Y,它的構(gòu)詞能力自中古以來逐漸增強,多數(shù)用來指稱動植物或物品名。在《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中,我們可以看到“子”有以下兩種用法。
(一)名詞+子
1.表示植物類的名詞
在文中可見的有果子、豆子、榛子、荔子、松子、稻子、黍子、蘇子、茄子、杏子、李子、柑子、栗子、林子等,例如:
(1)杏子。西瓜。甜瓜。柑子。石榴。梨兒。李子。松子。(《老乞大諺解》)①
在以上例子中大多是指植物的果實,即植物之子,正是由“子”的“小兒”義引申而來,如例(1)中的“杏子”“李子”等。
2.表示動物類的名詞
此例極少見到,在文中有蟲子、狗子、獅子、蚊子、蠅子等,例如:
(2)這的是怪不的人,也怪不的蟲子,你的不是。(《樸通事諺解》)
(3)怎麼這般蠅子廣?將蠅拂子來都趕了。(同上)②
“子”的本義指小兒,引申有“小”的意義,所以例(2)、例(3)中的“蟲子”“蠅子”都可以表現(xiàn)出其“小”的意思。在近代文獻中可以常見到的相似的例子有虱子、驢子、燕子、騾子、兔子、狗子、猴子等。
3.表示人體器官、身體部位類的名詞
文中出現(xiàn)有尾子、蹄子、身子、鼻子、腔子等,例如:
(4)有甚麼病。那鼻子里流鼻農(nóng)。(《老乞大諺解》)
4.表示服飾布料的名詞
段子、帶子、氈子、綾子、襖子、布子、壁子等在文中出現(xiàn)較多,例如:
(5)角頭買段子去來。(《樸通事諺解》)
(6)將馬和布子。到京都賣了。(《老乞大諺解》)
5.表示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器物的名詞
在文中的搭配有車子、刀子、金子、銀子、盆子、珠子、柜子、席子、店子、鍋子、壁子等,例如:
(7)將車子來載。(《樸通事諺解》)
(8)有個店子。名喚瓦店。(《老乞大諺解》)
6.表示人的稱謂、身份和職業(yè)的名詞
文中常見的有牙子、漢子、弟子、娘子、小子、妹子、嫂子、嬸子、男子等,例如:
(9)你不理會得,那廝高麗地面來的宰相們上做牙子,那狗骨頭知他那里去誆惑人東西不在家。(《樸通事諺解》)
(10)年時牢子們走的,你見來麼?(同上)
(11)嬸子。姐姐。姐夫。二哥。三哥。嫂子。(《老乞大諺解》)
例(9)中的“牙子”是指古時買賣的中介人。例(10)中的“牢子”是指舊時的獄卒、衙役。宋元時期這種“子”的用法也非常多,如“斗子”的意思是掌管糧庫計量的人;“獄子”的意思是管罪人的人;“院子”的意思是看管院落的人[3]139。例(11)中的 “嬸子”“嫂子”則表現(xiàn)出“子”的敬稱意味。蔣宗許(2009)認為,甲骨文的“子”即為生子,因為有子為可喜可賀之事,所以引申出尊稱意義,如先秦的“孔子”等諸子,第二人稱敬詞[4]。
(二)動詞+子
動詞加“子”后綴的形式,只在《樸通事諺解》中有所體現(xiàn),只有一例,例如:
(12)“咳,小廝們倒聒噪,按四時耍子?!?/p>
“耍”加上“子”綴后仍構(gòu)成動詞,“耍子”意為“玩耍”。
還有量詞加“子”后綴,如“一會子、一家子、一下子”以及形容詞加“子”后綴,如“傻子、呆子、蠻子”,這兩種用法并沒有出現(xiàn)在這兩本書中[5]。
從以上歸類可以看出,詞綴“子”作為典型的詞綴之一,在近代漢語時期是十分重要的構(gòu)詞方式,這一點集中表現(xiàn)在許多指人、物的名詞上,如“果子”“林子”“碟子”“妹子”“嫂子”等。不過其中大部分到現(xiàn)代漢語時期都已經(jīng)消失,如“布子、綾子、壁子”。
“頭”的本義為“首”,“人體最上部或者是動物的最前部長著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引申為物體的最前端或者是末梢(山頭、布頭)”,意義虛化[6]。作為名詞詞綴,處所名詞、時間名詞、方位名詞等名詞后均可使用后綴“頭”,在《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四種用法,這四種用法分別表示方位、身體部位、時間和具有某種特征的人。
(一)方位、處所名詞+頭
(13)后頭抬卓兒,彈的們動樂器,叫唱的根前來,著他唱。(《樸通事諺解》)
(二)身體部位名詞+頭
(14)將指頭那瘡口上,著唾沫白日黑夜不住的搽,那們時便消了。(《樸通事諺解》)
(三)時間名詞+頭
(15)五更頭正有月明。雞兒叫。(《老乞大諺解》)
(四)指人名詞+頭
(16)著那丫頭菜市里買將些山菜來。(《樸通事諺解》)
這種搭配用法表示某種特征的人,在兩書中僅一例,類似的還有“老頭”“對頭”“粉頭”“蠟槍頭”等。
詞綴“頭”也是漢語中典型的構(gòu)詞詞綴。在《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中,上述所列舉的關(guān)于“頭”綴的用法,除了“方位名詞+頭”“指物名詞+頭”“身體部位名詞+頭”,還有“丫頭、老頭”等保留使用到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外,其他的用法大多已消失。
“家”的本義是“人居住的地方、家庭"。后引申為“學術(shù)流派”,現(xiàn)在進一步指為“有某種專長的人”。近代漢語中“家”可置于代詞、名詞之后,如“誰家、我家、女孩家”等。在《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中,可歸納為以下三種用法。
(一)自稱、他稱、普通人稱等代詞、名詞+家
(17)看那人家墻壁都倒了。(《樸通事諺解》)
(二)人的職業(yè)類別詞后+家
(18)邊頭立地閑看的人說,這牙家說的價錢,正是本分的言語。(《老乞大諺解》)
(19)店主人家引著幾個鋪家來,商量人參價錢。(同上)
這一類通常表示在某一職業(yè)或者某一領(lǐng)域擅長的人。例(18)中的“牙家”與例(9)中的“牙子”同義,是指古時買賣的中介人。例(19)中的“鋪家”是指店鋪的所有者。但是王云路(2005)認為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詞綴,提出了“這種結(jié)構(gòu)中的‘家’還不是詞綴,這些詞應(yīng)屬于偏正式,而不是附加式”的說法[7]。
(三)數(shù)量結(jié)構(gòu)+家
(20)二錢半一板家。(《樸通事諺解》)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在近代漢語時期,后綴“家”是十分常見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家”作為后綴的用法已經(jīng)大大萎縮,保留“家”的用法的只有少許一些,如“人家、你家、他家、我家”和“佛家、女兒家、婦道人家”等?!凹摇本Y與數(shù)量結(jié)構(gòu)的用法已經(jīng)消失,從事某種職業(yè)者一般也不再用“家”綴。
“兒”的本義是嬰兒、幼童,后來引申為幼小?!皟骸弊鳛楹缶Y,到了唐代才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用于動植物名詞后,來表達喜愛之情。到了宋代以后,“兒”綴大量運用于量詞后,形成量詞后綴,也有不多數(shù)的代詞、動詞、形容詞后帶“兒”情況。在《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中,有以下兩種用法。
(一)名詞+兒
(21)罷,罷,減不多。一邊擺卓兒。(《樸通事諺解》)
(22)這房兒也下的我。(《老乞大諺解》)
例(21)和例(22)的名詞后的詞綴“兒”都可以用詞綴“子”替換并且意義不變,但是用“兒”綴會表達出更加強烈的口語色彩。連結(jié)到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可以發(fā)現(xiàn),類似的“名詞+兒”的使用已經(jīng)大大減少,更多的是“名詞+子”的用法,如“桌子、房子、車子”等。
(二)數(shù)量詞+兒
(23)外手一遭兒十六碟菜蔬。(《樸通事諺解》)
(24)這燒餅,一半兒冷,一半兒熱。(《老乞大諺解》)
“兒”除了以上用法外,還有動詞后綴“兒”,如“小兒、趁早兒、躲得懶兒”,和形容詞后綴“兒”的用法,如“坐兒、立兒、拿班兒”。這里的“坐兒”、“立兒”表示一種動作狀態(tài),“坐兒”相當于“坐著”。[3]128“拿班兒”就是拿架子的意思。這兩種用法在元代以后更加多見,但是本文分析的兩本會話書中并沒有出現(xiàn)?,F(xiàn)代漢語中“兒”綴使用頻率最高的也是用于名詞和量詞之后。
“生”作為詞綴,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到了晚唐五代時期,“生”綴開始大量使用?!吧本Y常見的用法是作為形容詞后綴、動詞后綴、名詞后綴、疑問代詞后綴和副詞后綴。但在元代以后,“生”綴的使用大幅減少,所以在《老乞大諺解》和《樸通事諺解》中只有后兩種的用法。
(一)副詞+生
(25)街上放空中的小廝們好生廣。(《樸通事諺解》)
(26)我不曾好生看,這個馬元來有病。(《老乞大諺解》)
例(25)中的“好生”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很”、“非?!?,修飾形容詞,表示程度,是“十分廣”、“很飽”的意思。而例(26)中的“好生”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好好地”,修飾動詞,表示動作發(fā)出者完成動作過程中的狀態(tài)。
(二)疑問代詞+生
(27)當初怎生建國來?(《樸通事諺解》)
(28)人吃的且有些個,這馬們卻怎生?(《老乞大諺解》)
“生”作為形容詞后綴,有“太貪生、太小生、太遲生”等用法。特點就是大多數(shù)形容詞都有程度副詞修飾,常見格式為“太……生”,在原詞的意義上進行了強調(diào)和夸張。
“生”用作名詞后綴的案例極少,有如“太僧生”等。用在名詞后,它把對人的稱呼變成了特征的描寫。
而作為動詞后綴,它往往是動詞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使其具有形容詞描繪事物情狀的特征,有“知生、啄生”等。
對于“生”綴,人們通常都會認為其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大大萎縮,僅在少數(shù)方言中存在,但這是誤識。在《方言大字典》中可以看到在非常大范圍的方言區(qū)里,“生”作為詞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注釋:
①文中所有例子標注《老乞大諺解》的出處均為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8年《老乞大諺解》版本。
②文中所有例子標注《樸通事諺解》的出處均為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8年《樸通事諺解》版本。
[1]劉堅.古代白話文獻選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376.
[2]黃伯榮,廖序東,等.現(xiàn)代漢語:上冊 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2.
[3]張美蘭.近代漢語語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4]蔣宗許.漢語詞綴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175.
[5]顧之川.明代漢語詞匯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268.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K].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1373.
[7]王云路, 郭穎.試說古漢語中的詞綴“家”[J].古漢語研究,2005(1):29-33.
[責任編輯張亞君]
2016-03-28
李紫嫣(1992- ),女,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H031
A
1008-4630(2016)04-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