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輝
(1.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重慶401120;2.重慶市江北區(qū)人民法院,重慶400025)
裁判文書說理評價標準之建構
王明輝1,2
(1.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重慶401120;2.重慶市江北區(qū)人民法院,重慶400025)
推進裁判文書說理機制改革離不開對說理標準本身的前提性研究;裁判文書說理應遵循義務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和功能性原則,并符合三個維度上的標準,即在形式上合邏輯性,在實質上合融貫性,在程序上合交互性。各地在推行裁判文書樣式改革、附法官后語、附法律條文、公開合議庭少數(shù)意見、設置裁判文書說理評估指數(shù)等創(chuàng)新做法時,應以上述標準作為功能預判、風險管控及效果評估的標尺。
裁判文書說理;評價機制;邏輯性;融貫性;交互性;司法文明;司法公正
裁判文書說理,即對裁判結果所依據(jù)的案件事實、法律規(guī)范以及二者之理由的闡明和公開。它一方面是案件事實、法律規(guī)范以及二者依據(jù)、邏輯聯(lián)系的靜態(tài)呈現(xiàn);另一方面是辨析證據(jù)、裁斷爭議、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和論證推理的動態(tài)過程。它并非單指裁判文書的“本院認為”部分,而是對整個裁判文書立論過程的抽象概括——凡是裁判文書中有助于證明裁判結果正當性的內容、形式和推理過程都應囊括其中。與之對應,裁判文書所說之“理”同樣具有多元性,既包括裁判結果所依據(jù)的事實和法律,也包括認定該事實、適用該法律的原因。
受文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裁判文書廣泛存在不說理、籠統(tǒng)說理、無針對性說理、非規(guī)范性說理以及說理通俗性不足等問題。對此,學界和實務界提出了不同的改革進路,如重視法官個人職業(yè)素能提升的“人的進路”,通過制度激勵法官說理的“制度的進路”,②以及注重文化更生、制度建構和法官改造的“復合型進路”③等。幾種進路觀點有異,卻預設了同樣的前提,即我國裁判文書說理機制需要改進,且存在評價裁判文書說理的標準。
但是,存在評價裁判文書說理的有效標準嗎?若存在,其內容是什么?一方面,人們對增強裁判文書說理性的期待日益強化,對裁判文書說理機制改革的要求日益迫切;但另一方面,人們對如何評價裁判文書說理缺乏較為清晰和系統(tǒng)的認識,這反過來又制約了裁判文書說理機制改革的進程。
為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各地推出了諸如裁判文書樣式改革、附法官后語、附法律條文、設置說理評估指數(shù)等舉措,并就應否公開合議庭少數(shù)意見爭論不下。以隨機選取的兩例“法官后語”為例,其初衷無非在于寓理于判、教育感化、定分止爭,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但其效果是如愿以償,還是事與愿違?
【案例一】洪某某和張某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④
審理法院認為,被上訴人(一審被告)張某某向不具受讓資格的上訴人(一審原告)洪某某轉讓集體土地上的房屋違反國家強制性規(guī)定,故轉讓《協(xié)議書》無效。
法官后語:本案二審對雙方爭議事實的認定,系法官基于證據(jù)判斷所作出,……對于雙方當事人產生爭議的事實,法官必須通過對證據(jù)證明力的判斷來認定事實,在客觀事實真?zhèn)坞y辨的情況下,法官所能實現(xiàn)的只能是法律真實,也就是通過對證據(jù)的分析判斷,依據(jù)證據(jù)的證明來查明事實。本案中,雙方均舉有證據(jù),所主張的證據(jù)相左,……只能依據(jù)證據(jù)規(guī)則和雙方舉證證據(jù)的證明效力大小進行判斷,采納證明力大的一方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jù)。
【案例二】吳某某與陳某某、周某某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⑤
審理法院認為,原告(承租人)提供的租金收條因與其他證據(jù)存在矛盾,而又無相關證據(jù)支撐,故不能證明其曾向被告(出租人)支付借條所載租金。
法官后語:人,無信不立。誠實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當前建設誠信社會的歷史背景下,提倡誠信尤為重要。本案給我們的啟示在于不管當事人采取何種方式、利用何種手段,其不誠信訴訟的行為,必將受到人們的唾棄,也必然為法律所不容。
顯然,路徑的選擇依賴于對目標的明確認知。如果缺乏對裁判文書說理評價標準的清晰認知,則要么無從判斷上述“法官后語”是否有利于增強裁判文書說理,要么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推進裁判文書說理機制改革也無從談起。即使受社會背景、個案語境以及評價主體個人因素的影響,不能獲致絕對客觀、可量化的標準;但也至少應當構建具有相對普遍性和客觀性的標準。這也正是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提出建立裁判文書說理評價體系的原因。
構建合理的裁判文書說理評價標準首先需要把握正確的方向,即對裁判文書說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清晰、深刻的理解。一般說來,裁判文書說理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義務性原則。裁判文書說理是法治社會司法文明的體現(xiàn)??傮w而言,人類糾紛解決機制經歷了由私力救濟到公力救濟、由以力服人到以理服人、由非理性到理性的發(fā)展過程。與早期的同態(tài)復仇、血親復仇、神明裁判、部落議事會集體決策、首領(或長老)裁判、官僚化審判等⑥不同,現(xiàn)代法治社會司法裁判的基礎在于理性權威,而非信仰權威或傳統(tǒng)權威;⑦它旨在于法治框架下,理性地運用公力,通過以理服人,實現(xiàn)“規(guī)則之治”⑧。因此,裁判文書必須說理,無說理便無司法文明、司法理性和司法民主,這直接決定了現(xiàn)代司法文明的法治底色。法官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及抗辯意見簡單予以駁回或支持而不講理由的,無論是無理可說、不愿說理,抑或不敢說理,不再是簡單的職業(yè)素養(yǎng)問題,而是消解了司法權和法官職業(yè)之存在價值。
2.公正性原則。裁判文書說理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邊沁說,“沒有公開就沒有正義……公開是正義的靈魂”。⑨司法公正的彰顯必須通過司法公開實現(xiàn),而最重要的公開形式莫過于法官在裁判文書中公開自己的心證過程,即說理。說理是裁判文書的生命,也是司法公正的試金石。不說理的裁判文書與恣意擅斷、任意專制、主觀好惡無異,既無力規(guī)范自由裁判,也無力防范司法腐敗,是對程序正義和司法權威的否定。因此,法官應時刻堅持公正意識,嚴格秉持中立地位,將心證過程通過說理充分展現(xiàn)。相反,不說理、講空話套話、武斷下判等做法從根本上說都是對公正性原則的違背。正如1810年法國法律所指:“查閱一個不寫明理由的判決,等于使用沒有靈魂的軀體?!雹?/p>
3.功能性原則。裁判文書說理是實現(xiàn)司法功能的前提。在不同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司法體制、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發(fā)展狀況下,司法的功能有眾多差異,但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司法大致具有兩項基本功能:一是定分止爭,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二是維護法治,引導社會規(guī)范有序。作為國家司法權運行的產物,裁判文書既要發(fā)揮化解矛盾糾紛的功能,又要實現(xiàn)社會正義、維系社會價值體系和規(guī)范秩序,故需以功能性原則為導向,一方面“努力做到‘辨法析理、勝敗皆明’?!袑嵈龠M當事人服判息訴,實現(xiàn)案結事了”;?另一方面又要“公開裁判理由,使裁判文書成為向社會公眾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載體,進行法制教育的生動教材”。?即兼顧私權利和公共利益,不僅要實現(xiàn)個案糾紛的化解,還要對社會的規(guī)則之治有所貢獻,努力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總而言之,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司法文明、司法公正理念和司法功能的要求,裁判文書必須說理,且應以能夠實現(xiàn)社會公正與司法功能的方式公開說理。這是裁判文書說理評價標準得以構建的基石。
裁判文書說理評價標準即通過形式、實質和程序三個維度的評價,檢驗法官是否充分履行了裁判文書說理的義務,是否做到了公正裁判,是否能夠實現(xiàn)化解矛盾和規(guī)制社會行為的司法功能。
(一)形式性維度:合邏輯性
裁判文書的主要內容是對案件事實進行法律判斷并歸之于特定的法律規(guī)范下,進而得出裁判結果。因此,與“法律規(guī)則+案件事實→裁判結果”的司法邏輯相對應,“查明案件事實→擇取法律規(guī)范→涵攝
推理→作出判決”是主要的裁判及說理路徑。
1.要素齊全。裁判文書說理要著重加強對有爭議證據(jù)的分析、認證,尤其要“重點圍繞案件爭議焦點、事實認定、證據(jù)采信、裁判理由、法律適用進行闡釋”,?故需涵蓋以下要素: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及訴辯請求;當事人提供的用以支持事實及訴辯請求的證據(jù);當事人爭議的事實焦點;法院采信的證據(jù)及主張,以及未采信的證據(jù)及主張;采信(或不采信)某項證據(jù)、認定(或不認定)某項主張的理由,即對證據(jù)和事實的審查、分析和判斷;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適用該法律規(guī)范的理由;裁判結果。
2.結構嚴謹。裁判文書說理應嚴格遵循“歸納訴辯請求→明確爭議焦點→認定證據(jù)與事實→明確擬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涵攝推理→作出判決”的總體范式要求;正確把握下述要素間的對應關系:當事人訴辯請求與審查證據(jù)、認定事實;采信證據(jù)與認定事實;事實結論與事理、法理論證;法理分析與法律適用;判決主文與訴訟請求。按條理、分層次、準確、全面地概括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及訴辯請求,確認雙方無爭議的事實、存在爭議的焦點,圍繞爭議焦點展開證據(jù)分析、認定案件事實,準確適用法律并作出裁判結果。
3.樣式科學。裁判文書的嚴肅性要求其擁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性樣式,但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是對裁判文書要素和格式的規(guī)范,而非對其內容及個性的桎梏。換言之,科學的文書樣式要實現(xiàn)格式統(tǒng)一化與風格個性化的協(xié)調。以1992年民事判決書樣式為例,“首部、原告訴稱、被告辯稱、經審理查明、本院認為、尾部”的結構屢受質疑,有學者主張將其改為“案件來源、訴訟請求、爭議焦點、事實構成、法律適用及判決主文”六部分,?或者“原告訴稱、被告辯稱、第三人辯稱、本案爭議焦點、本院認為、經審理查明、法律適用”七部分,?抑或“判決主文、理由”兩部分?或“判決主文、事實、理由”三部分。?樣式的選擇還有待探討,但科學的樣式必須是在總體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模式下,有助于更加個性化地促進說理。
4.詳略得當。裁判文書說理并非事無巨細為佳,比之毫無選擇地論證所有問題抑或機械化的堆砌文字,說理應在保證論證對象明確、論證過程清晰、語言精準得當?shù)幕A上,根據(jù)具體情況區(qū)別對待,做到簡繁得當。具體而言,即緊緊抓住爭議焦點這條主線,對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可直接陳述,避免簡單羅列或重復陳述證據(jù);對次要事實可簡單說理;對爭議事實要重點說理;對程序的表述要力求精要,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對重要程序事項和訴訟活動要明確表述。
綜上所述,著力強化對事實認定、證據(jù)采信、案件爭議焦點、法律適用、裁判結果及理由的說理;加強裁判文書說理各項要素間的有機聯(lián)系;實現(xiàn)格式統(tǒng)一化與風格個性化的協(xié)調;保證行文條理清晰、詳略得當;實現(xiàn)“歸納訴辯請求→明確爭議焦點→認定證據(jù)與事實→明確擬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涵攝推理→作出判決”的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裁判文書說理的基本邏輯要求。
(二)實質性維度:合融貫性
判決結論是法官根據(jù)案件事實和法律規(guī)則對當事人未來生活所進行的一種具有實質影響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建構性活動,其對當事人未來生活的巨大影響,決定了裁判文書說理不僅要在形式上合邏輯,還要在實質內容上具有融貫性,以正當、合理的法律規(guī)范涵攝客觀、真實的案件事實,并得出當事人應得的生活樣式。
所謂“融貫性”是指“各個命題之間相互一致,相互支持,沒有明顯的矛盾存在,共同服務于或指向于同一目標”。?即案件事實認定、法律規(guī)范適用應當與社會整體的法治理念、價值取向、生活規(guī)律協(xié)調一致,共同指向合理的裁判結果。
1.準確地認定和歸納事實。裁判文書說理是否合融貫性,首先要看法官所采信的證據(jù)是否確鑿可靠,所認定的案件事實是否清楚充分。作為案件的居中裁判者,法官并未親歷案件事實,而是根據(jù)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jù),在法律規(guī)范的指引下,“剪裁”相關主張后得出“法律性事實”。?因此,裁判文書說理首先應對證明責任、證據(jù)的證明力以及證明標準等問題進行合理解釋,表明其認定的案件事實與證據(jù)分析之間具有融貫性,符合法律和日常生活經驗。即表明:法官所采信的證據(jù)真實、合法、有關聯(lián)性;法官未采信的證據(jù)不合法、不真實或無關聯(lián),不具可采性;法官認定的案件事實得自采信的證據(jù),客觀真實、清楚充分;法官所認定的事實準確反映了案件基本法律關系;法官所進行的事實推理符合一般規(guī)律、事理。
2.正確地解釋和適用法律。法官不是法律的自動售貨機,而是忠于法治理念、融通法律精神、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司法者。法律的開放型結構、法律規(guī)則的局限、法律解釋的多樣性,以及糾紛的偶然性和特定性,都需要法官在完善技術性規(guī)范的同時,深刻理解和正確把握立法宗旨、法律精神,將案件置于具體
的社會背景中,以整體性闡述的思想,努力尋找對政治結構和法律學說最合理的建構性解釋。正如德沃金所言,法官適用法律應視“它們皆由單一作者——人格化社群——所創(chuàng)設,而這些作者表達了正義與公正的一個融貫概念觀”。?換言之,“判決理由是法律思想的載體,……它蘊含了傳統(tǒng)法律精神,它是活的‘法’”;?法官應當充分運用語義解釋、歷史解釋、目的解釋等各種解釋方法,在整體法律框架范圍內尋找最為合理的法律規(guī)范,而不應該生搬硬套、機械辦案。
3.理性地理解和反映民意。裁判文書說理不應受到公眾情緒的肆意擺布,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可以不體現(xiàn)民意。民意絕非個體觀念的簡單相加,而是擯棄民眾的個人偏見后所確立的共同核心思想。作為人民權力的委托人,法官需要時刻懷揣時代意識和人文關懷,尊重公眾所尊崇的道德倫理觀念,理解公眾的道德文化和樸素情感,充分考慮生活經驗、日常情理,在平衡尊重、理解民意和抵制社會偏見的基礎上,積極回應公眾關切,避免閉門造車、自詡“精英”而與民眾觀念發(fā)生斷裂。因此,裁判文書說理需于合法、合理、合情之間進行反復權衡,否則,實質不合理的裁判結果不但不能起到社會指引作用,反而會損害司法公信力。
綜上所述,融貫性要求裁判文書說理實現(xiàn)合法、合理、合情的協(xié)調一致。這并非單純?yōu)榱俗非蠛侠硇远艞壓戏ㄐ?,而是在客觀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實現(xiàn)法律原則與社會認知間的平衡,并在法律規(guī)范體系內部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這正是學者們將裁判文書之“理”細化為事理、法理、學理、情理和文理等“五理”,并要求裁判文書五理并茂、有機統(tǒng)一?的原因。
(三)程序性維度:合交互性
司法裁判是一種言說,但它不是權威的獨白自語,而是不同主體間的對話。“法官為說者,當事人為聽者”的觀點不僅忽視了說理的“對話”特征,致使“聽者”和“說者”陷入單向固定及分裂對峙的關系,且由于將裁判文書視為法官與當事人間的封閉言說,也限縮了其受眾的范圍。因此,裁判文書說理需要符合交互性,即建立“聽者”和“說者”間對話式、可轉換、雙向互動的關系。?法官需為訴訟各方營造“根據(jù)證據(jù)資料和預定規(guī)則進行直接、充分、平等對話的場景”,?并在對話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選擇及理由,以此為當事人、法律職業(yè)工作者、社會公眾提供直接、充分的批判渠道。
1.符合展示與回應的討論規(guī)則。法官在進行裁判文書說理時,需要時刻秉持互動和對話的理念,確保說理符合“展示—回應”的基本要求,既要對當事人的訴求進行客觀全面的展現(xiàn),也要對疑問進行準確合理的回應。在案件爭議焦點確定后,法官需要根據(jù)法定的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組織當事人進行有序質辯,既反映負有舉證責任一方所主張的事實及提供的證據(jù),也反映另一方的意見和證據(jù);然后對證據(jù)的內容、欲證明的事實及證明過程進行必要的概括,對各方主張和證據(jù)進行分析認定,充分展現(xiàn)當事人各方庭審質辯以及法官進行裁判的動態(tài)過程。諸如“上述事實有某某、某某證據(jù)證實,足以認定”的表述實不可取。
2.符合規(guī)范和通俗的修辭要求。裁判文書說理與法律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密不可分,需要符合中立、嚴謹?shù)奈捏w特征。同時,由于受眾廣泛,裁判文書說理需充分考慮當事人、公眾等的接受程度,并根據(jù)其預期反應選擇說理的方式,努力實現(xiàn)說服成本的最低化。因此,裁判文書既要用語規(guī)范、準確,維護司法嚴肅性和權威性,又要力求“通俗、簡潔、易懂,讓當事人能看得明白”。?統(tǒng)一權威化與大眾化、專業(yè)性與樸素性的關系,將法官的司法理念以群眾能理解的方式傳遞出來,并進而被認同、接受和內化。
3.符合認知和批判的功能需要。批判性檢驗是判斷裁判文書說理性強弱的試金石。它是指判決結果的受眾在充分認知案件事實及裁判結果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實體規(guī)則、程序規(guī)則、邏輯規(guī)則和理性論辯規(guī)則等對裁判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的過程;這實質就是一種“換位檢驗”,即若評判者身處敗訴一方的位置,能否愿意接受該判決結果。?由此,裁判文書說理必須使社會公眾不必借助其他材料,僅憑裁判文書本身便可對案件有完整的認知,能夠對當事人的訴訟需求的合理性以及判決結果的合理性做出批判性評價。
綜上所述,裁判文書說理的合交互性標準要求法官對案件事實和裁判過程進行充分的展示,并就有爭議或可能產生爭議的問題進行必要的回應;同時,為了使此“展示—回應”的過程為當事人、法律職業(yè)者及公眾所理解、認可和接受,也為了使裁判文書得到有效的“檢測性批判”,法官在說理時應努力實現(xiàn)語言在規(guī)范性和通俗性間的平衡,既要避免概念堆砌、文筆生澀,也要避免遣詞隨意、用語庸俗。
以義務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和功能性原則為基石,以邏輯性、融貫性和交互性為內容的裁判文書說理評價標準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妨以前文兩則“法官后語”為例進行檢驗。根據(jù)上文所構建的標準,該兩則“法官后語”至少在三個方面損害了裁判文書的說理性:
1.在形式方面存在割裂裁判文書說理邏輯鏈條的危險。裁判文書說理本應嚴格遵循“歸納訴辯請求→確定爭議焦點→證據(jù)采信→認定事實→確定解釋擬適用法律規(guī)范→涵攝推理→判決結論”的總體邏輯范式,但案例一中的法官后語不過是對法官認定證據(jù)及事實過程的重述,完全可以納入裁判文書說理主文;單獨附之于后不僅導致了各要素在邏輯鏈條上的錯位,并且有與說理主文重復之嫌,違背了結構嚴謹、詳略得當?shù)男问揭蟆?/p>
2.在實質方面存在否定案件事實和法律規(guī)范的危險。法官后語作為對裁判結果和裁判說理的補充,至少應與裁判文書說理主文在內容上保持一致性,防止雙重標準對融貫性造成損害。案例一中法官后語所闡釋的內容本無需贅言,法官之為“人”而非“神”的本質決定了其無法對客觀事實進行全面把握,這恰是司法裁判重視證據(jù)和程序的根本原因。重述該基本法律理念可能意在普法宣傳,但卻使當事人和公眾產生“案件另有真相,但正義根據(jù)法律卻不能伸張,法官‘被迫’口是心非”的印象,否定了法官認定的案件事實,也否定了法律規(guī)范的正當性。
3.在程序方面存在破壞裁判文書說理交互性的危險。法官在裁判文書說理時應保障各方有平等、充分的對話空間,以中立的立場,規(guī)范、通俗的語言,公開自己的裁判過程,并為公眾的批判性檢驗提供必要的機會。但案例二中法官后語的“教化性”特質極易使之成為不容質疑的法官獨白。雖為一審判決,但法官號令群起而“唾之”的呼聲,似乎已經斷定了本案裁判不容置疑的正確性。這不僅違背了法官在交互過程中應秉持的中立角色,也妨礙了公眾對裁判文書及其說理的批判性檢驗。
總之,缺乏對裁判文書說理原則和評價標準的必要認知,便極有可能導致“欲增強說理性,卻削弱說理性”的境況。相反,清楚系統(tǒng)地掌握裁判文書說理的原則和評價標準,是推進裁判文書說理機制改革的前提和關鍵。
改革裁判文書說理機制離不開對裁判文書評價標準的有效認知。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司法文明、司法公正理念和司法功能的要求,裁判文書說理應嚴格遵循義務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和功能性原則;并符合形式邏輯性、實質融貫性和程序交互性的標準。各地在推行裁判文書樣式改革、附法官后語、附法律條文、設置說理評估指數(shù)、公開合議庭少數(shù)意見等創(chuàng)新做法時,也應以該標準進行功能預判、風險管控及效果評估,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
注釋:
①楊知文:《從判決威權主義到判決理由展示》,載于《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5期,第38頁。
②蘇力:《判決書背后》,載于《法學研究》2001年第3期,第3-18頁。
③肖暉:《中國判決理由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轉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頁。該進路認為裁判文書說理需要從文化、制度和人三個方面進行完善,筆者將其概括為“復合型進路”。
④安徽省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滁民——終字第00164號。
⑤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3)錫濱華民初字第0217號。
⑥吳春雷、張曉燕:《發(fā)生意義司法權的邏輯結構分析》,載于《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33-39頁。
⑦汪建成、孫遠:《論司法的權威與權威的司法》,載于《法學評論》2001年第4期,第104-105頁。
⑧蘇力:《判決書背后》,載于《法學研究》2001年第3期,第6頁。所謂“規(guī)則之治”,即通過個案裁判實現(xiàn)對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和指引。
⑨宋冰編:《程序、正義與現(xiàn)代化——外國法學家在華演講錄》,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頁。
⑩王長江:《論我國裁判文書理由模式的選擇》,載于《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第84頁。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提高裁判文書質量的通知〉》。
?1999年《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提高裁判文書質量的通知》。
?王松:《創(chuàng)新與規(guī)制:民事裁判文書的說理方法》,載于《人民司法》2008年第5期,第25-26頁。
?邱新華、張玉良:《展示與回應:民事裁判文書說理模式重塑——兼談說理指數(shù)評估機制》,載于《山東審判》2014
年第1期,第74頁。
?肖暉:《中國判決理由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轉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283頁。
?劉莉、孫晉琪:《兩大法系裁判文書說理的比較與借鑒》,載于《法律適用》2002年第3期,第19頁。
?孫光寧:《判決理由的融貫性——從〈孝經〉判案說起》,載于《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第67頁。
?周公法:《事理、法理、情理、文理——裁判文書的說理之道》,載于《山東審判》2007年第5期,第39頁。
?【美】羅納德·德沃金:載于《法律帝國》,李冠宜譯,時英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頁。
?胡橋:《中國判決理由的歷史分析》,載于《法律方法》2007年第6卷,第448頁。
?胡云騰:《論裁判文書的說理》,載于《法律適用》2009年第3期,第48頁。
?聶長建:《“說者”與“聽者”角色轉換——司法判決可接受性的程序性思考》,載于《政法論壇》2011年第2期,第123頁。
?管偉:《論司法裁判正當性的考量標準》,載于《法律方法》2007年第6卷,第438頁。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提高裁判文書質量的通知》。
?張繼成:《可能生活的證成與接受——司法判決可接受性的規(guī)范研究》,載于《法學研究》2008年第5期,第18-19頁。
責任編輯、校對:武玲玲
On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on in Jurisdiction Instruments Reasoning
Wang Minghui
(1.School of Administrative Law,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2.People's Court of Jiangbei District,Chongqing 400025,China)
Reform of jurisdiction instruments reasoning will not succeed without the premise study of reasoning standard.Jurisdiction instruments reasoning should follow voluntary principle,fair principle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and meet the criteria in three dimensions,namely,logical form,coherent content and interactive procedure.Some innovations,such as changing the style of jurisdiction instruments reasoning,attaching judges'language,attaching rules of law,opening minor comments and setting up evaluation index,should follow above standards for function forecasting,risk control and effect evaluation.
jurisdiction instruments reasoning,evaluation mechanism,logical form,coherent content,interactive procedure,jurisdiction civilization,judicial fairness
D920.4
A
1673-1573(2016)02-0061-06
2015-08-15
王明輝(1988-),男,山東即墨人,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重慶市江北區(qū)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法理學、權利哲學、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