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杰
(祁陽縣廣播電視臺,湖南 祁陽 426100)
?
基層電視臺如何“做活”時政新聞
譚俊杰
(祁陽縣廣播電視臺,湖南 祁陽 426100)
摘 要:時政新聞在基層媒體新聞傳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橋梁和紐帶,然而這類新聞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宣傳意味,大眾并不“待見”。文章剖析了基層時政新聞的現(xiàn)狀,提出了基層電視臺“做活”時政新聞的幾點建議,期望通過改變時政新聞的采編播報方法,讓時政新聞變得愈發(fā)“鮮活”,更受老百姓的喜愛。
關鍵詞:基層電視臺;時政新聞;親民化;故事化
時政新聞歷來是主流媒體的重要報道領域,在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展現(xiàn)地方政府形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做好時政新聞既是基層電視臺當好黨和政府喉舌的需要,也是新聞媒體傳播信息,滿足人們信息需求的職能要求。但目前不少基層電視臺在報道時政新聞時仍未擺脫“八股”之困[1],內(nèi)容貧乏、形式呆板、表現(xiàn)形式僵化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本來離老百姓生活就遠的時政內(nèi)容通過這樣的報道方式更加讓人“敬而遠之”。
(一)報道內(nèi)容空洞
時政新聞是對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進行的報道,它承擔著方針、政策、指令、計劃等諸多信息發(fā)布的任務。一些地方電視臺將時政新聞簡單地理解為會議新聞或者當?shù)卣I導活動動態(tài)的展示,缺乏對政策、方針的系統(tǒng)生動解讀,最后,新聞報道成了領導的“一言堂”,電視新聞變成了領導的工作簡報、行程記錄,不僅枯燥乏味,生硬的講解也讓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報道角度固化
網(wǎng)上有個段子,說看新聞聯(lián)播有個規(guī)律:前面10分鐘是領導人很忙,中間10分鐘是我們很幸福,后面10分鐘是別人很不幸。這雖然是戲謔語,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長期以來,基層電視臺的時政報道形成了“時政優(yōu)先、主題先行”的模式[2],報道中采用政府視角,將重點放在了領導做了哪些工作,而不是采用百姓視角,關注市民對于時政有什么樣的需求,這讓時政新聞披上了冰冷的外衣,讓大眾不愿靠近。
(三)報道形式單一
很多基層電視臺在處理時政新聞時都是一以貫之,沒有背景音,沒有采訪,沒有同期聲,只有公式化的語言加上人頭畫面,本意是希望保持時政新聞的嚴肅性,效果卻不盡人意,有時老百姓看完了整段新聞也不能正確掌握關鍵內(nèi)容,從而缺乏對新聞的認同感。
基層電視臺要想“做活”時政新聞,必須要有改革的勇氣和創(chuàng)新的魄力,改進新聞理念和報道方式。
(一)報道親民化,讓新聞有用
要發(fā)揮時政新聞在基層電視臺的引導作用,就要找準政府和百姓,受眾需求和宣傳要求之間的平衡點[3]。新聞報道中,時政新聞要從政府視角轉(zhuǎn)為多元視角,要有民眾關注的信息容量。比如,2016年,浙江、廣東、北京等多地接連報告數(shù)十例人感染H7N9病毒,H7N9瞬間成為大眾談論的重點話題。我們電視臺在報道全縣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緊急會議時,抓住了大眾關心的重點,不僅通報了全縣禽流感防控工作整體情況,公布了衛(wèi)生、農(nóng)業(yè)、畜牧、工商等職能部門下階段的工作重點,還通過漫畫的形式告知大眾H7N9禽流感早期癥狀有哪些,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樣預防,如果身邊出現(xiàn)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應該怎么做,并邀請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向大家解釋H7N9禽流感如何可防可治,報道出來后效果很好,減輕了老百姓的恐慌情緒。試想如果在報道這種時政新聞時,我們還是采用今天開了什么會,會上做了什么事,領導強調(diào)了什么話的老三樣格式,老百姓會關心嗎?能達到宣傳效果嗎?再比如,我縣去年開始了道路提質(zhì)改造工程,將在三年時間內(nèi)對全縣11條主干道、40條背街小巷進行全面改造,這本來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huán)境的民心工程,可是有些老百姓不了解整體規(guī)劃,看到臨近的街道完成了改造,自己家附近還沒動靜,就開始著急;對此,我們電視臺在報道中,特意邀請指揮部工作人員為我們解讀道路提質(zhì)改造的整體規(guī)劃,并介紹規(guī)劃形成的過程、分析其可行性,報道播出后,接到很多老百姓反饋的信息,我們將老百姓提出的意見建議匯總轉(zhuǎn)交給指揮部,促進了下階段工程的實施。新聞報道只有抓住老百姓關心的重點,才能為他們答疑解惑,讓他們自發(fā)地參與政府的決策部署,這樣的報道,才是有用的時政新聞。
(二)報道故事化,讓新聞有趣
現(xiàn)在一些基層主流媒體的時政新聞內(nèi)容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說教意味過于濃厚,導致新聞性不夠,缺乏吸引力。要避免這種尷尬,可以大膽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增加新聞特寫、采訪札記等新聞樣式,讓新聞故事化。比如文明鋪鎮(zhèn)新塘角村是我縣的貧困村,縣領導多次去訪貧問苦,我們在報道中對當?shù)匾恍┨乩巳旱纳钋闆r進行了深挖,用記者蹲點日記的形式做成了系列報道《訪貧記》,故事播出第二天有了直接反饋,祁陽縣的義工和愛心企業(yè)家們來到那些貧困戶的家里,對他們進行一對一資助,并籌辦了一場慈善晚會,影響很大。再比如去年兩會期間,我們了解到一個坐公交來開會的代表典型,記錄了他一天的開會經(jīng)歷,會前自己坐公交,會場沒有擺鮮花橫幅,吃飯采用自助餐,會議資料則是電子版和文字版相結合,通過他的視角很直觀地反映了兩會會風的改變,這就比單純鼓吹兩會如何節(jié)儉有趣得多。今年我們在報道春耕生產(chǎn)時,也抓住了“故事化”這一要求,報道《農(nóng)民評“職稱”種田有“底氣”》中,我們從“職業(yè)農(nóng)民”劉志華著手,通過報道他如何評職稱,拿到農(nóng)業(yè)五級職業(yè)證書后怎樣買設備,進而如何組建合作社,實行“托管”稻田的故事,展現(xiàn)了我縣200多名農(nóng)民獲得專業(yè)職稱評定后的轉(zhuǎn)變,吸引了更多人回來種地,也通過劉春華和農(nóng)技人員的互動,告訴農(nóng)民朋友們該如何種好地。還有一篇《鐵牛水牛鬧春耕》的報道,我們在一個時空里選取了兩個視角,一邊是年近70的王大爺卷著褲腿,戴著斗笠,拉著水牛耕他的一畝三分地,一田之隔是80后種糧大戶鄧根智坐在大機器上耕田,通過王大爺和鄧大戶的春耕選擇,我們展現(xiàn)了兩種春耕方式的更替,反映了留守老人種田的困境,新興農(nóng)民規(guī)模化、機械化種植的前景,視覺的沖擊,故事的碰撞,讓人記憶深刻。要做有趣的新聞就是要做到新聞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節(jié)化,在一波三折中展現(xiàn)矛盾,化解問題。
(三)報道多樣化 ,讓新聞有聲
讓時政新聞“響起來”“動起來”能打破原來啞巴式、固化單一的表現(xiàn)方式,讓新聞人物開聲,使用好現(xiàn)場同期聲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治國理政新實踐 十八洞村扶貧故事》系列報道中,花垣縣委書記羅明的同期聲,就是錦上添花的好例子。在《選準產(chǎn)業(yè) 脫貧按下快進鍵》這一集,面對脫貧心切、急于求成的群眾,羅明說:“你不可能說今天生小孩,明天小孩就會喊媽,后天小孩又可以再結婚,太快了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是不是?”這樣的同期聲,在央視那么嚴肅的新聞節(jié)目中是少之又少的,但卻一句頂萬句。在采訪中,新聞記者提問時話題開口要小,問話要巧,要能讓被采訪者忘記攝像機的存在,展現(xiàn)日常態(tài)度,這樣的聲音才真實可信,才打動人心。我們電視臺今年做了一期關于特崗教師的新聞,在問到幾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為什么會選擇離現(xiàn)城30多公里外的荷葉塘小學時,一位老師說:“當初報學校的時候覺得荷葉塘小學的名字很美,叫這個名字就應該會有池塘有荷葉,想都沒想就報了。”這句同期不僅真實,通過畫面對比,更能反映出幾位老師堅守的不容易。還是這篇報道,我們在介紹老師出場時,多是用上課場景和同期的形式切入,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個聲音卻頗似建筑學中的“隔景”,不僅與畫面共同起到過渡作用,同時聲音交代了老師性別、科目等隱含信息,讓觀眾更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當前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基層媒體的影響力在日漸減弱,富有感情色彩、鮮活的時政新聞才能引起大眾的共鳴,辦好基層電視節(jié)目,要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全面創(chuàng)新,真正把新聞做到有用、有趣、有聲,既讓政府滿意,也讓百姓愛看。
參考文獻:
[1]許寧,謝建平.城市臺時政新聞“八股”之困[J].青年記者, 2014,(5):54-55.
[2]沈育紅.地市級電視臺如何讓時政與民生新聞融合共進[J].中國傳媒科技,2013,(2):100-101.
[3]王輝騰.淺議基層臺如何辦好新聞節(jié)目[J].東南傳播,2014, (10):128-129.
(責任編校:咼艷妮)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7-0175-02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簡介:譚俊杰(1980-),男,湖南永州人,祁陽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記者,研究方向為電視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