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
十二歲時我已升入中學,日日從城北走至城南,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整整六年的時間,我一直留著“日本頭”——也就是齊眉齊耳的短發(fā),衣色黯淡,像個暗色影子,閃躲在隱隱約約的人海中。
人長高了,可以混跡于同班同學中,但對自己的身體有一種陌生感和微微的厭惡感。我記得曾用布纏起發(fā)育中的胸部,穿貼身的裙子時就可以不必覺得羞恥。
但是又要常去理發(fā),去做衣服,那是最難堪的事。在那個年紀忽然被人注視,被人議論身體,在鏡前被人推來轉(zhuǎn)去,是對沒有什么自信的孩子的折磨。連在陌生人面前走路也讓人窘迫,更不要提開口講話了。
張愛玲在《對照記》里,寫她永遠沒有擺脫那個尷尬的年齡,“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看了會心莞爾,是是是。
我的朋友仍然少,有一個,她有個喜氣洋洋的名字,叫“福珍”,梳著極長的辮子,大額頭,大嗓門。她人好,又愛熱鬧,和所有男生都是好友,與他們暗戀的女孩子也均是好友,替他們傳遞字條兼傾聽心事。只是放學時便落單了,于是每日黃昏,我與她從城南走回城北,她講班里各色人等的事給我聽,天際每每有橘紅色的晚霞。她令我開懷。
那個年紀里,閱讀排解了我大部分孤獨。閱讀任何寫有字的紙都令我狂喜。我站在狹小的儲物間,看《警世恒言》《紅樓夢》,看我媽讀中文函授的所有教材,還有我爸的中醫(yī)雜志里稍有文學性的內(nèi)容。我?guī)缀跏呛翢o鑒別力地貪婪地吸收著每一個字,好像在那里可以尋找到這個世界的意義。
后來迷上了寫字,我寫了兩本日記,把抄滿格言的那本交給語文老師。在留給自己的那本里很文藝地寫:“我渴望待在最靜寂的角落里,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28/ylzs201603ylzs20160345-1-l.jpg" style="">
倒確實一直是在最靜寂的角落里的。高中時我越發(fā)寡言,坐在靠窗的地方,日日看老槐樹在暮色的風里,巨大的陰影如癡如醉地搖擺。五月的時候,夜里也看得到滿樹潔白如雪的花。
周末一個人去爬山,在高高的山頂,俯瞰深深的山澗,想象大河曾如何在這荒蕪的土地上奔涌。大片云飛過時,大地忽明忽暗。下山的時候,我脫下鞋子拎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滑下結(jié)冰的陡坡。
在孤獨痛苦的青春期,是對音樂和美的敏銳感受緩解了我絕望的情緒。我聽羅大佑、黃品源、張鎬哲、娃娃、高明駿,幾乎每個人的歌都代表一段時間內(nèi)的心靈掙扎。如蛭附骨的孤單,日復一日,毫無希望地噬咬著人。只有這些歌,令一個少年可以有些微奢侈的詩意。
高三了,功課壓力大,不能想什么,也不能再那樣看書、聽音樂了。有一天傍晚停電,我翻出舊磁帶來聽。在黃昏稠紫的暮色里,聽鄭智化唱:“突然忘了揮別的手,含著笑的兩行淚,像一個絕望的孩子,獨自站在懸崖邊……”我不明所以地渾身顫抖,眼淚炙熱地流下面頰。那歌叫作《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如今,人一點一點都散了,舊樓也要拆了,那里鏟平后倒真成了一片懸崖。下雨的時候,站在那里,看著天一點一點黑下去,世界如同荒原。
【素材運用】從初中到高中,不自信的“我”沉默寡言,缺少朋友。好在看書和寫字帶“我”走進了一個有意義的世界,音樂和美的敏銳感受緩解了“我”的絕望。對很多人來說,成長都是這樣的痛,這樣的孤獨。但正是這樣的成長,一步步將我們推向成熟。
【速用名言】
1.青春終究是幸福,因為它有未來?!韲骷?果戈理
2.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f家 巴爾扎克
【適用話題】成長與孤獨;自卑與自信;自我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