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娟
(安徽建筑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視域下的《贖罪》
花娟
(安徽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當代著名的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力作《贖罪》,描述了一個頗具才華的少女布里奧妮因年少時的一個錯誤致使姐姐塞西莉婭和其情人羅比從此分離,此后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罪行并在懺悔與贖罪中度過余生的故事。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有助于探尋布里奧妮背后隱含的策略體系。本我、自我與超我平衡下的布里奧妮才能展現(xiàn)出健康的人格;自我被過于強大的本我所控制導致了布里奧妮的“犯罪”;自我被過于強大的超我所控制導致了其背負著負疚感走上了贖罪之路。
《贖罪》;本我;自我;超我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是當代英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和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并稱為英國“文壇三巨頭”。 伊恩·麥克尤恩的作品寫作手法犀利而又細膩,在深刻揭露并探討著社會中有關愛欲、暴力、善惡等嚴肅問題的同時,更生動地描摹和再現(xiàn)了主人公微妙的內(nèi)心世界和外在表現(xiàn)。伊恩·麥克尤恩對青少年心理這一重要而嚴肅的社會問題也極其關注,在其作品《水泥花園》、《時間中的孩子》和《贖罪》中,都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tài)有著細致入微的刻畫,為我們塑造了多個躍然紙上的孩子形象,展現(xiàn)了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成長變化軌跡。其中《贖罪》發(fā)表于2001年,被認為是伊恩·麥克尤恩最具成就的小說之一,獲得了2002年布克獎的提名,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文學獎,并被時代雜志譽為100大英文小說之一。《贖罪》中的主人公布里奧妮自小是一個充滿想象、頗具才華的少女,年少時因為無知和嫉恨而犯下了一個終身無法彌補的錯誤,她錯誤地指認了姐姐的情人羅比為強暴其表姐的罪犯,致使羅比“蒙冤”入獄。由此,姐姐和羅比這對原本兩情相悅的一對情侶硬生生地被拆散。之后由于二戰(zhàn)的爆發(fā),羅比參加了戰(zhàn)爭,姐姐因為思念情人而與家人鬧翻,于是追隨情人去了戰(zhàn)地醫(yī)院。然而不幸的是,姐姐和羅比至死也未能重聚,遂成終身之憾。隨著年歲增長,布里奧妮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當初犯下“罪行”的嚴重性,帶著深深的自責、悔恨和遺憾開始走上了自我贖罪之路。
弗洛伊德指出:人格結構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所組成。本我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按照快樂原則行事。中間一層是自我,是受現(xiàn)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它的職責在于根據(jù)現(xiàn)實狀況來調(diào)節(jié)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自我按照“現(xiàn)實原則”行動。超我指的是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按至善原則行事。弗洛伊德認為三者保持平衡,就會實現(xiàn)人格的正常發(fā)展,如果三者失調(diào)乃至破壞,就會導致神經(jīng)癥。
布里奧妮當初為何會犯下如此嚴重的錯誤?后來又是如何走上了自我贖罪之路?這種變化,往往是青少年心理和人格成熟過程的外在表現(xiàn),是本我、自我、超我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文將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探尋其背后隱含的策略體系,以期闡釋布里奧妮從犯罪到贖罪的心理歷程和人格成長規(guī)律,并引起對青少年人格健康的關注和重視。
小說從布里奧妮的童年開始,那時她13歲。布里奧妮家境殷實,教育良好,她是一個很有秩序感并講究整齊的孩子。她的房間“儼然是她遏制惡習的一個圣殿” ,所有的動物、小人們規(guī)規(guī)矩矩,整齊地排列著。“她對于和諧而有秩序的世界的向往使她不可能做出任何魯莽的錯事。”從布里奧妮的家庭環(huán)境來看,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個穩(wěn)重的規(guī)矩的小女孩。然而伊恩·麥克尤恩卻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個小女孩不為人知的或更確切地說,是被眾人所忽視了的女孩成長中的心理世界。
布里奧妮生活在相對與世隔絕的塔利斯莊園,又是家里唯一的一個未成年孩子,她的床底下藏著一塊松鼠頭蓋骨,把其當做自己的秘密,可是在這個家里,卻沒人想要知道這個秘密??梢哉f,小布里奧妮的內(nèi)心是孤獨和無助的,為其人格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
布里奧妮愛好寫作,十分具有想象力,她的作品描述了很多個有關愛情的故事,展露出了她日漸萌發(fā)的情愫,一種對愛的向往。可是周圍的所有人在夸贊她的寫作天賦時,并沒有人真正關心過她的心理世界,沒有人注意到她初露端倪的愛欲。一直到小說第二部中羅比回想起10歲時布里奧妮與自己相處的一個片段后,我們才意識到布里奧妮埋藏在心底不為人知的愛意。就連當事人之一的羅比也未曾在意過這個小女孩的內(nèi)心世界。那年羅比19歲,他們在河邊玩水,突然布里奧妮問他:“如果我落水了,你會救我嗎?” “那當然?!盵1](P259)羅比剛說完,布里奧妮便跳進了河里。羅比救起她后,布里奧妮便表白了:“你知道為什么我要你救我嗎?”
“不知道?!?/p>
“不是很明顯嗎?”
“不,看不出來?!?/p>
“因為我愛你。”[1](P(260)由此可以看出,愛欲在布里奧妮身上已經(jīng)展露無疑了。根據(jù)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很強的原始沖動力量,稱為力必多(libido),來自于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tǒng)。本我旨在追求快樂,滿足自身的欲望。然而羅比并未當真,未曾關注過布里奧妮的這份情感,甚至都未覺察到她愈發(fā)強烈的情愫。在此情形下,布里奧妮并未受控于本我,她所受的教育不容她做出出格之事。于是她便壓抑著本我,壓抑著對羅比的愛戀。以致于周圍所有人都沒有察覺。為了調(diào)節(jié)與生俱來的本我沖動與充當?shù)赖乱?guī)范的超我之間的矛盾,布里奧妮找到了一個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式,即創(chuàng)作。弗洛伊德稱之為“升華”:“性的精力被升華了,就是說,它舍卻性的目標,而轉(zhuǎn)向他種較高尚的社會的目標?!?“升華是一條出路,這條出路能夠滿足‘自我’的欲望,而不使‘自我’感到壓抑?!?由于本我的欲望長期得不到滿足,經(jīng)過自我的調(diào)節(jié),布里奧妮便試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受壓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過社會道德允許的途徑得到滿足。
在布里奧妮創(chuàng)作的劇本《阿拉貝拉的磨難》中,一個叫做阿拉貝拉的女孩不顧家人的反對和一個邪惡的外國伯爵私奔,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厄運的懲罰。在命運提供的第二次機會中,一位假扮成貧窮醫(yī)生的王子挽救了她。阿拉貝拉作出了明智的選擇,最終和王子喜結良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布里奧妮的情感得不到滿足,因此在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宣泄以及借此得到的滿足。可以說,此時的布里奧妮是人格健全的,其自我很好地處理了本我與超我這一對矛盾,至少是暫時達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和協(xié)調(diào)。
(一) 本我控制下的自我
年少的布里奧妮是如何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的呢?盡管布里奧妮的自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調(diào)節(jié)了本我與超我的矛盾,可是周圍的成人們卻從未給予她心理上的關懷與疏導,也即是說,前文提到的人格健康成長的隱患并未徹底消除。在弗洛伊德看來,由于本能需要釋放而文明又壓抑本能,這一沖突持久得不到解決最終會導致神經(jīng)癥。事實也果真如此,終于,當羅比鐘情于姐姐的事實被布里奧妮發(fā)現(xiàn)后,布里奧妮便不知所措了。布里奧妮許久得不到滿足的本我似乎再也得不到滿足時,便再也控制不住了。她的超我已不知到底該如何約束異常強大的本我。自我完全倒向了本我一邊。
弗洛伊德指出,愛欲本能和死亡本能是人的兩種基本本能。其中“施虐癥”也就是一種死的本能,最重要的衍生物是攻擊,是一種破壞本能?!皭塾灸艿哪繕嗽谟诓粩嗟亟⒏蟮慕y(tǒng)一體,并極力維護他們——簡而言之,是親和。相反,破壞本能的目標是取消聯(lián)結,故而帶來毀滅。就破壞本能來說,我們可以設想它的最終目標是使勃勃生機變成無機狀態(tài)。由于這個原因,我們也可以稱它為死的本能” ,而施虐行為旨在從損害對象中獲得快感,是死亡本能的發(fā)泄。此時布里奧妮得不到滿足的本我已經(jīng)由愛生恨,破壞本能占據(jù)了上風。對羅比的愛戀也轉(zhuǎn)變成了憎惡。
在陰差陽錯中,布里奧妮偷看了羅比寫給姐姐塞西莉婭的充滿情色味的信件,緊接著又在藏書閣撞見了正在親熱的羅比和姐姐。羅比愛的是姐姐,而不是自己!長久壓抑著的本我因為羅比不愛自己而怒火中燒,不在壓抑中滅亡便會在壓抑中爆發(fā)。自我該如何處理得不到滿足的本我呢?就在怒火充斥了布里奧妮的大腦時,雙胞胎表弟倆離家出走了,也就在塔利斯家上下出動去尋找兩個小家伙的夜晚,布里奧妮撞見了表姐羅拉被人“強暴”的一幕,雖然自己只看見了強暴羅拉那人的背影,并不能確認是誰,布里奧妮卻依然一口咬定看到的人就是羅比。此時的布里奧妮已經(jīng)被本我的破壞欲所控制。那自我是如何來應對超我的呢?她武斷地認為羅比就是一個“色情狂”,為了保護姐姐和表姐,自己才指認羅比為強奸犯的。這樣布里奧妮的自我便調(diào)節(jié)了本我與超我的矛盾。從表面上看,布里奧妮是在保護姐姐塞西莉婭和表姐羅拉,但實則在滿足自己的破壞本能以泄恨,從中獲得滿足與快感。此時的布里奧妮的自我已經(jīng)被本我所控制,本我、自我與超我已經(jīng)失衡,已逐漸喪失了健全的人格,被憤恨充斥了頭腦。也正因為此,布里奧妮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二) 超我控制下的自我
羅比被警察帶走關進了監(jiān)獄,二戰(zhàn)爆發(fā)后,又被從監(jiān)獄送去參加了戰(zhàn)爭;姐姐與家人斷絕了關系,去了戰(zhàn)地醫(yī)院,再也不和家人說一句話了。羅拉與真正的“強奸犯”保羅·馬歇爾在布里奧妮的錯誤指證后卻幸福地結婚了,而羅比和姐姐美好的愛情卻生生被破壞了。
此時的布里奧妮已經(jīng)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通過發(fā)泄,本我的能量已經(jīng)得以釋放,而此時代表道德良心的超我面對自我犯下的錯誤已無法容忍,在本我與超我的矛盾中超我占據(jù)了絕對的上風。于是超我不停地拷問、責難著自我,為何當初被本我所控制,做出那么自私自利之行為?現(xiàn)在還有何顏面面對羅比,面對姐姐?痛不欲生的自我在強大的超我的監(jiān)督下選擇了贖罪這條路。布里奧妮放棄了進入劍橋?qū)W習的機會,到醫(yī)院當了一名實習護士,成日做著艱苦的護士工作。面對戰(zhàn)爭中的傷員,她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羅比,他會不會受傷,會不會戰(zhàn)死?除此之外,自我在超我的控制下開始反省和懺悔,并想要將事實公布于眾,懇求姐姐和羅比的諒解。可生活殘酷,戰(zhàn)爭的硝煙讓自我所做的努力以失敗而告終?!傲_比 ·特納于1940年6月1日在布雷敦斯死于敗血癥,塞西莉婭于同年的9月在貝爾罕姆地鐵車站爆炸中喪生。那年我從未見過他們?!盵1](P425)現(xiàn)實生活中的贖罪之路已經(jīng)被阻塞,面對良心的拷問,自我又該何去何從?布里奧妮再次選擇了創(chuàng)作,希冀在小說中給與姐姐和羅比完美的結局?!拔疑钌钣X得,讓我小說中的有情人最終團團圓圓,生生不息,決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對遺忘和絕望的抗衡?!盵1](P426)
弗洛伊德曾說:“一個幸福的人從不幻想,只有未得到滿足的人才這樣做?;孟氲膭恿κ俏幢粷M足的愿望,每一個單一的幻想都是愿望的滿足,都是對令人不滿意的現(xiàn)實的糾正?!?布里奧妮在現(xiàn)實中無法贖罪,只能在幻想中得到些許慰藉,以減輕超我對自我的懲罰。
《贖罪》反映了伊恩·麥克尤恩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關注與思考。青少年是人生成長中重要的階段,也是情竇初開,對性欲、愛情似懂非懂的階段。此時的青少年急切需要正確的引導以幫助他們形成健全、平衡的人格,在本我與超我這一矛盾體下掌握正確的尺度并進行調(diào)和,展現(xiàn)出健康人格下的自我。否則,自我被過于強大的本我所控制,倒向本我一邊,便會呈現(xiàn)出不顧他人,只為滿足本我欲望的自私自利的自我形象;反之自我被過于強大的超我所控制,倒向超我一邊,便會背負著禁欲或是負疚感而痛苦不堪。通過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來解讀《贖罪》,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找到布里奧妮心理活動的原動力,也為引導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提供了頗有意義的參考。
[1] 伊恩·麥克尤恩.贖罪[M].郭國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 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9.
[3] 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愛欲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04.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綱要[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208.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論藝術與文學[M].常宏,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96.
2095-4654(2016)07-0121-03
2016-01-04
I2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