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兆文
?
朝山覓圣話蘭州
文/成兆文
金城蘭州,地處祁連山余脈的盆地,山水相織,黃河如練,是極富盛名的山水城市,并因城南橫亙皋蘭山而得名,為古絲綢之路上公認的名城重鎮(zhèn)?!案尢m山”在古羌語中是“大河邊高山”之義,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寫的當是蘭州。評論家雷達先生固執(zhí)地認為,詩仙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也是在蘭州發(fā)出的感慨。明代初葉,這里文人聚居,曾有過短期的文化輝煌,但蘭州更多為古今軍事戰(zhàn)略要地,金城者,固若金湯之城也,軍事寓意溢于言表。在一個信息全方位覆蓋的大時代,這里必將是新的文人聚居區(qū),蘭州作為未來中國文化和思想的高地,其影響將會逐漸顯露。原因很簡單,地處中國版圖中心的蘭州,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大城市,山水對文化的養(yǎng)育、沉淀是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山不再是封閉的屏障,而是瞭望的高度;水不再是阻遏的天塹,而是靈性的源泉。西安雖然開闊,但缺乏水的養(yǎng)育,所謂八水繞長安,卻偏偏沒有一個屬于自己厚重的大河;天水有山有水,人文積淀雄厚,但用現代的眼光看來畢竟有點顯小。蘭州的文化載負力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顯露?!蹲x者》成為當代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看來不是偶然。
有人說,如果沒有黃河,就不會有蘭州。這話只對了一半,另一半應當是,如果沒有雄偉的皋蘭山,蘭州不可能極富雄性,也就不可能有聞名天下的金城。山水偎依,是陰陽造化出靈性與雄性的交織,是敦厚仁慈與智慧秀美的合一。何鄂女士妙手弩云,“黃河母親”雕像已然成為蘭州的城市名片,更承載著渾厚的人文精神。飯后余暇,到黃河岸邊走一走,一種深沉的文化感、家園感油然而生。而登高望遠,納山水于眼底,則又賦予人忘我的情思。
金城蘭州,曾以險峻著稱。站在東南沿海角度看,這里無疑屬于廣袤的西部。江淮出身的同學就讀蘭州大學的時候,就帶了厚厚的被子和防水、防油的雨鞋,在他們眼里,蘭州還可能是騎著駱駝上班、冬天冷得要命、到處冒著石油的奇異地方。許多人忘記了這個常識:從蘭州往西走,還有大半個中國。蘭州首先是甘肅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全中國的幾何中心。這里黃河北走,水分兩岸,是古絲綢之路的一個樞紐。自漢代張騫鑿空拓荒以來,為了統(tǒng)一、有效地管理絲綢之路的商旅,將隴右總的這段疆域設置行省。甘肅省的名字雖固定于元代,但其實際轄制范圍在漢代以降就已相對穩(wěn)定下來。當然,過去甘肅的管轄范圍遠大于現在的40多萬平方公里,青海、寧夏、四川的一些地區(qū)曾歸甘肅轄制,因此,說甘肅是“絲綢之路省”更為確切。
甘肅是中原腹地與邊塞邊疆的緩沖地帶,越過祁連山,無論是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還是帕米爾高原,都橫亙在世界面前。與金城蘭州相對應的是遠在西部沙漠邊緣地帶的敦煌,漢代后成為歷代王朝對外交流的窗口,其經濟、文化之輝煌正如其名字一樣永彪千秋,其地位類似于今天的深圳、香港。后人總結出了一個歷史規(guī)律:中國歷代王朝,凡是經營好絲綢之路的,其國力都雄踞天下。由此甚至可以解讀為:蘭州治則甘肅安,甘肅安則西北穩(wěn),西北穩(wěn)則中華興。文王八卦中西北居乾位,是為生門;2000多年前,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說:“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歷史的法則至今有效。從軍事戰(zhàn)略角度看,西北穩(wěn)則國泰安,西北內亂則國衰敗。清朝重臣左宗棠經營蘭州,為收復新疆、穩(wěn)定西北打下根基;解放戰(zhàn)爭中彭德懷揮師金城,徹底奠定了全國勝局。治理西北,可以用“得蘭州者得天下”來形容。
蘭州作為過去的經濟樞紐和軍事要塞,黃河天險和巍巍皋蘭山一同賦予它不可替代的地位,也造就了它不同于普通城市的特異性格。蘭州人豪爽、尚武,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幾句話不對便拳頭上見高低,一場酣暢淋漓的酒宴便結成生死之交。以華家?guī)X為界,迥異于隴東南的蘭州話,短促繞口,夸張且形象,罵起人來可咒入地獄,贊美起來可讓人飄飄如仙,這就是蘭州人的性格,愛憎分明。
進入工業(yè)文明以來,蘭州的天險黃河已經被跨越,母親河的滋養(yǎng)將使金城蘭州成為文化的集散地和生發(fā)場。但是,一座城市的興起還有更多的因素,皋蘭山與白塔山相峙而立,蘭州狹長有余,寬廣不足,蘭州小盆地迂回在茫茫蒼山之間,避開了四周的高海拔,但也讓城市的天空缺乏迅疾的空氣。這個地理特征也成為蘭州城市性格弱點的隱喻:格局小、愛小圈子、容易自我滿足、缺乏四通八達的變通能力,這是蘭州經濟、文化,甚至是政治生態(tài)的寫照。仔細看,蘭州的地形地貌和整個甘肅極其相近:東西伸展,南北狹窄。因此,蘭州的性格就是整個甘肅性格的縮影。
好在蘭州具有強大的融合能力,在此生活、工作者過半是從天南海北而來的外地人,蘭州從不排外,但和北京、上海、西安或中原的洛陽、南陽相比,脫掉群山封閉的狹隘,走向具有世界眼光的大氣,蘭州尚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革新有兩個路向,一個是回歸自我的治心,一個是改變物相的造境。為打破蘭州狹小的格局,有眼光的領導者進行了多次空間挪移,從開發(fā)雁灘、安寧到榆中大學城塑造,從削平大青山引東風計劃到蘭白城市融合,反映了蘭州試圖突破空間限制的強烈愿望和試錯中的困惑。直到新近國家戰(zhàn)略層面蘭州新區(qū)的建設開發(fā),才使得蘭州的格局突然變得無限廣闊。數千平方公里的秦王川像是被華夏大地遲來的東風喚醒,它不但給出了大蘭州的全新思路,而且給整個中華民族一次全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在此,耐心經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引領西北,通疏歐亞,雄睥世界。這是一個未來可期的大變動,它不僅僅是蘭州的一個問題,還是一個等待全中國用智慧和行動解決的問題。
要看清蘭州的尊容,必然要有合適的視角,皋蘭山頂是最佳的眺望高度。朝山之路便是閱讀一個城市內涵的開始,由此,我們從歷史的審視進入到蘭州的現實景致。仲夏正是蘭州最美的季節(jié),正當別的城市遭受熱浪煎熬的時候,蘭州從涼爽的清晨中慢慢醒來。穿過熙攘的天橋、擁擠的公園,就踏上了覓圣之途。城市的樓層逐漸低矮下去,視野也開闊起來。待到二臺閣小憩的時候,景致已經很是繁盛了:城市輪廓盡顯,高樓低頭,黃河如帶,已經沉寂了喧囂,遠離了繁鬧。
沿著皋蘭山后面的公路快步而上,景色更加宜人,蒼松繁茂,峰回路轉,洋槐樹白花的甜香迷人心扉,錦雞不時的歌唱和斑鳩嘹亮的叫聲此起彼伏。間或有幾個行人對面而來,但身后已經沒有同行者,除過我們。蛇行不到5里,左手閃出條一人寬的山路,毫無疑問,這里將通向皋蘭山頂。告別寬闊堅硬的柏油馬路,一下子踏上了山花簇擁的山間小道,心情頓時開朗、喜悅起來。
天空高遠湛藍,這里沒有了登山者的腳步,也沒有整齊的石階。在層層開闊的土地上,草肥草長,紫紅的野玫瑰像高天云霞,燃盡山坡,淡黃或潔白不知名的小山花引來蜜蜂追逐,蝴蝶翩飛。孩子們忘了疲倦,大人們難掩興奮,同行者嘖嘖贊嘆,說美景還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若不是高山呼喚,真想在此設帳搭棚,混跡于時光,一同經歷從早晨到黃昏。邊行邊想,俯瞰后山的連綿青巒,輕云淡淡,陽光沉沉,趺坐在草地上,看眼睛般閃爍的山花,一股緩緩的溫情充盈于內心。
仰望俯察,天宇寧靜巨大,個人難免卑微。蘭山石坊碑文曰“明月麗天,白云匝地”、“春風雨露,夏日奇云,秋林紅葉,冬雪遠村”。寫出了游者來去之速、蘭山盛景之恒,直抵人心。幾年前我初讀此文,心生仰敬,曾有意拜訪撰文者李藝秋先生,經打問得知懷珠揣玉的先生早已作古,我除了感慨還是感慨。
三臺閣本是魁星閣,明代后蘭州文氣漸衰,好事者重修廟閣以圖再造輝煌,這無疑是一次文化的招魂圣典。閣樓孤兀挺傲,雖經多次修繕,已經清晰可見歲月斑斕。肅立仰望,南北在此分際,南面山巒上天空蔚藍,亂云飛渡;北邊城市上空,灰云低垂,一片霧蒙。倏然,一陣小風襲來,旋即將城市上空席卷而去,方圓百里盡收入眼:城市如卷,黃河如線,高樓如點,高云抱團,山岳袒露,樓群相挽。一種大美在心中升騰,這種美就像熟透了的果實,格外震撼,也格外耐看。攝景入心,真想讓此情此境永駐在這一瞬間。
大河讓人智慧,高山讓人敦厚?!爸钦邩匪?,仁者樂山?!?500年前孔子的話在蘭州得到了集中體現,它既是寫實,也是預言。朝山覓圣,收獲歡樂的果實,日月將會老去,情愫縈繞不斷,來不及思忖這是不是時光的種子,是否已經安居于心園。在歷經苦難中已經獲得了天空的最高饋贈,回歸勞頓的人,將因此無悔與感恩。蘭州,一座山水城市,以山的雄渾與水的靈秀將所有的心事?lián)崞健?/p>
(本文為2014年“毅然杯”絲綢之路·蘭州文化散文大獎賽優(yōu)秀獎獲獎作品)
青春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