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辛?!±顒︿h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青島科技大學 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
黃孝紓《勞山集》之文學價值探析
呂辛福李劍鋒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青島科技大學 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266061)
[摘要]黃孝紓是民國以來少有的全才型學者,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中文系“五岳”之一,詩、詞、文、畫樣樣俱佳,《勞山集》是他畢生創(chuàng)作的嶗山題材詩、詞、文的精華,出版后長達幾十年間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直到近年來才開始為學界所關注?!秳谏郊啡Ω柙佉蛔?,集中的詩、詞、文質量上乘,在形式、文體、內容、數(shù)量、成就諸多層面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全面豐富和提升了嶗山文學的內涵和水平,在當代山水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黃孝紓;勞山集;嶗山;嶗山志
黃孝紓,字公渚,號匑庵,福建閩侯人,1900年8月生,1964年去世。黃孝紓是民國以來少有的全才型學者,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中文系“五岳”之一,與馮沅君、陸侃如、高亨、蕭滌非齊名,詩、詞、文、畫樣樣俱佳,他“能書能畫,能詩能賦,尤其是寫得一手好駢文”,“其成就方面之多是少見的”。*董治安:《懷念黃孝紓老師》,載《山東大學建校五十五周年特刊》,山東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頁?!秳谏郊?按,勞山即嶗山)是他畢生創(chuàng)作的嶗山題材詩、詞、文的精華,《勞山集》出版后長達幾十年間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直到近年來才開始為學界所關注,本文就其文學價值作一綜合評論,以引起方家重視。
一、《勞山集》的創(chuàng)作及流傳
黃孝紓在青島居住時間最長,他留下的詩畫作品也多與嶗山有關。1963年,他積累幾十年的嶗山詩詞作品在香港結集出版,名為《勞山集》,由其學生王則潞自費刊刻,印量很少,由于受到國內政治運動影響,大陸很難見到這本書,1966年,臺灣文海出版社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四輯中,收錄了成惕軒所藏黃孝紓《勞山集》的影印本,這部珍貴的文集得以公開出版發(fā)行,直到今天,我們所見《勞山集》仍是這個版本。*按,筆者本文所用《勞山集》即臺灣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本,下文不再一一注明出版社、出版時間。
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陸一直沒有正式出版黃孝紓的《勞山集》,即便是在青島,也很少有人知道,青島市嶗山區(qū)方志館直到2014年才首次收藏韓維湘捐贈《勞山集》的影印本,“填補了嶗山區(qū)方志館館藏空白”*http://www.sdsqw.cn/news/hrnews/2014sxszxx/201408/article_29731.htm。。近年來黃孝紓作為民國時期的重要學者開始受到學界關注,山東大學王培源教授和青島大學劉懷榮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屈一指,分別從黃孝紓的生平交往、學術成就等方面作了一些專題性、綜述性的研究*按,具體文章參看,王培源:《一份塵封的〈楚辭研究〉——簡說黃孝紓先生的〈楚辭研究〉》,《中國楚辭學(第十輯)》2007年第3期;劉懷榮:《黃孝紓生平、創(chuàng)作與學術成就述略》,《文史哲》2008年第4期;劉懷榮:《黃孝紓先生的詩文創(chuàng)作和治學特點》,《文史哲》2011年第5期;劉懷榮、苑秀麗:《黃公渚與周至元交游考論》,《東方論壇》2015年第2期。,有篳路藍縷之功,但囿于史料缺乏,對于黃孝紓還有許多待解之謎,現(xiàn)有研究成果對黃孝紓《勞山集》關注不夠。筆者認為,《勞山集》在嶗山文學和當代山水詩詞發(fā)展史上的貢獻,目前還沒有引起學界足夠重視,有必要向學界評介《勞山集》的文學價值,以銘記黃孝紓對嶗山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作出的突出貢獻。
二、《勞山集》的文學價值
(一)首先,從文集收錄的作品數(shù)量和作品反映的嶗山人文景觀的豐富性方面來講,黃孝紓《勞山集》在當代嶗山詩文領域中首屈一指,他對嶗山歷史、人文、地理的熟悉程度,目前學界還無出其右者
關于嶗山題材詩歌的創(chuàng)作淵源,從現(xiàn)存文獻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嶗山地處東海一隅,遠離中原,交通不便,在古代不如泰山、廬山那樣知名,“罕見唐宋詩人記載”,“文獻闕佚,名不能與五岳爭雄長”*周至元:《嶗山志》,齊魯書社1993年版。,從《萬古嶗山千首詩》的收錄情況看*按,該書收錄自漢歷唐、宋、元、明、清、民國時期325位詩人的1200多首與嶗山有關的詩歌作品,雖還有闕疑和遺漏,但應該算是目前收錄嶗山詩歌較為完整的輯本。青島市詩詞學會編,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元代以前涉嶗題材詩歌僅有20多首;元、明以來膠東、即墨地區(qū)一些文人開始創(chuàng)作嶗山詩,數(shù)量開始逐漸增多;近代隨著青島知名度提升,尤其民國時期大量文人來青島避暑或居住、講學,嶗山開始進入民國文人的視野,嶗山題材文學作品數(shù)量開始大幅上升。依《萬古嶗山千首詩》所收錄嶗山詩詞看,自唐代至民國時期,單一詩人創(chuàng)作嶗山詩歌數(shù)量超過10首的共有20人,這20人中詩歌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最多的是明代詩人藍田,共有49首嶗山詩歌,作為對比,黃孝紓《勞山集》中僅詩歌就有137首*黃孝紓:《勞山集》,第139頁。,是藍田詩歌數(shù)量的兩倍還多。不過,由于《萬古嶗山千首詩》的編者在編選之初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本塵封的經(jīng)典,故黃孝紓整部《勞山集》中無一首詩詞入選。
《勞山集》中的作品不僅數(shù)量多(按,黃孝紓憑一人之力創(chuàng)作詞135首、詩137首、文13篇),而且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長。黃孝紓這些作品不是為某一次嶗山游玩而作,而是作者幾十年間游嶗山詩詞創(chuàng)作成果的積累。在《勞山集》“自序”中,黃孝紓說自己“性好游”,“少長山麓,日對三標、石門諸峰,神游焉”(按,三標、石門皆嶗山景點),后來在“甲子丙寅間”,“始偕友就力所勝,間一游焉”,也就是說,黃孝紓是在1924年至1926年間開始游嶗山,這個時期開始寫作嶗山詩,即《勞山集》中第一篇,《青房并蒂蓮·甲子夏日偕依隱、毣弟登勞山絕頂巨峰》。
“自序”中介紹,后來“乙亥夏,養(yǎng)疴九水”(按,九水也是嶗山主要景點),在北九水景點休養(yǎng)期間,黃孝紓有機會多次深入嶗山一些景點,“窮極幽隱”,寫成《勞山百詠》。“嗣后游漸數(shù),篇章日增”,估計到晚年黃孝紓應該積累了很多嶗山詩詞,這從黃孝紓的學生、也是他50年代執(zhí)教山東大學期間的助教郭同文的回憶文章中得到了驗證。郭同文回憶稱“50年代中期”,有一次課后,“他讓我和他一起,像謝靈運那樣到深山探奇訪勝。我們一起,日游南九水,暮宿嶗山飯店。第二天,又一起登上了嶗頂”*郭同文:《憶文學史家黃公渚》,《春秋》2015年第1期。。這次與學生同游嶗山,黃孝紓作了兩首詞,在郭同文的文章中寫道,“黃先生半夜醒來,望著皓月掛在山峰之上,不覺詩興大發(fā),作《清平樂·秋日游南九水》詞一首”*郭同文:《憶文學史家黃公渚》,《春秋》2015年第1期。,“第二天黎明時我們便登上了巨峰——嶗頂”,“我和黃先生站在巨峰的大巖石上,只見碧波萬頃的大海就在嶗山腳下,這時候,他詩興大發(fā),作了《浣溪沙·嶗頂》詞一首”*郭同文:《憶文學史家黃公渚》,《春秋》2015年第1期。。筆者翻查《勞山集》發(fā)現(xiàn),《勞山集》中的確收錄了這兩首詞,題目、內容與郭同文提到的基本一致,于此可見,《勞山集》所收錄黃孝紓嶗山詩歌作品,應該跨越了30年左右,這在文人嶗山詩詞創(chuàng)作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
(二)其次,《勞山集》豐富了嶗山文學的內涵和題材
《勞山集》收錄詩、詞、文三種文體,所詠范圍不僅遍及嶗山眾多景點、時令節(jié)氣,還包含嶗山近郊名勝古跡,部分詩作還涉及嶗山風俗人情,創(chuàng)作水平高,覆蓋范圍廣,這是近代以來嶗山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大突破。
我們通過《萬古嶗山千首詩》以及幾本主要的嶗山志書發(fā)現(xiàn),歷來嶗山文學作品以律詩為主、散文為輔,《萬古嶗山千首詩》選集中的1000多首詩全部是五言、七言律詩,沒有四言、六言詩,更沒有一首詞;除律詩外,在黃宗昌、周至元、藍水三人分別著述的《嶗山志》中收錄了數(shù)量很少的嶗山游記。黃宗昌《嶗山志》卷八僅列有7篇游記,周至元《嶗山志》“例言”中提到,黃宗昌的《嶗山志》只是選取幾篇游記作為卷八“游觀”的內容,過于簡略,為補此不足,周至元曾經(jīng)廣泛搜集“有關嶗山典籍凡六十余種”*周至元:《嶗山志》,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7頁。,“將有關二嶗之文獻及詩賦頌贊等,廣行選載”*周至元:《嶗山志》,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7頁。,把搜集整理到的嶗山題材文學作品單列一卷“藝文志”,作品數(shù)量和體裁樣式都大大超越了黃宗昌《嶗山志》,共有“游記”、“文獻”、“賦”、“頌贊”、“雜詠”五大類,其中“雜詠”部分收錄唐代以來83位詩人五言、七言律詩100多首。*按,民國二十三年,黃宗昌的《嶗山志》修訂再版,附有周至元的《游嶗指南》,其中收錄“名勝題詠”律詩、絕句共計46首。但周至元所錄詩人多數(shù)是明清時期即墨的鄉(xiāng)賢秀才,知名度不高,詩歌水平也一般,另外,藍水所著《嶗山古今談》也收錄了數(shù)量較多的嶗山題材詩文,但質量同樣參差不齊。
在這個背景下,黃孝紓《勞山集》對嶗山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和嶗山文學內涵提升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先來看民國著名詞人葉恭綽和文學史家錢基博對黃孝紓的評價。葉恭綽說,“綜讀全卷,以一人之詞,遍詠一山之勝至百十闕,昔人無是也。抑模山范水,幽奇峻削,光采陸離,擬之正則、相如、靈運、明遠、酈亭、杜陵、輞川、昌谷、柳州、介甫、皋羽、鐵厓、友夏、石巢之文與詩,殆一爐而冶之,詞中亦無是也。余誦古人之詞至萬余首,不得不推此為蒼頭異軍,不但于漚社拔戟自成一隊而已,山川有靈,定驚知己”*黃孝紓:《勞山集》,第9頁。。
葉恭綽說黃孝紓全憑一人之力,遍詠嶗山之勝景至一百多首,這是前無古人的成就,把黃孝紓與歷史上的著名山水詞人比較后,不由得發(fā)出感嘆,“余誦古人之詞至萬余首,不得不推此為蒼頭異軍”,而學界稱黃孝紓為嶗山“知己”的說法,也最早出現(xiàn)在這里。“蒼頭異軍”和“山川知己”的評價值得注意,這是學術界首次分別從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積極評價《勞山集》創(chuàng)作的意義和價值。
錢基博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中指出,黃孝紓能做到“融情于景,而抒以警煉之詞,效鮑照以參酈道元;夾議于敘,而發(fā)以縱橫之氣,由庾信以窺范蔚宗”*錢基博:《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73頁。,錢基博把黃孝紓放在與兩晉南北朝名家同列的背景下觀照其詩詞創(chuàng)作成就,提到了黃孝紓創(chuàng)作的兩大特點,融情于景與夾議于敘,這并非溢美之詞,通過與歷史上的其他詞人比較,我們細讀《勞山集》中的一些詩詞作品就能發(fā)現(xiàn),黃孝紓所寫嶗山詩詞確實比前人更高一籌,我們結合兩首具體詩作的比較,看黃孝紓的創(chuàng)作特點:
下清宮(黃念昀*山東即墨人,道光年間舉人,《萬古嶗山千首詩》收錄其詩歌作品21首。)
芝術芬芳石氣濃,萬山深處客扶筇。
尋幽時有沾衣蘚,美蔭常懸偃蓋松。
翠巘四圍初轉屐,琳宮一簇不聞鐘。
地偏渾欲忘長夏,猶自嫣紅發(fā)耐冬。*青島市詩詞學會編:《萬古嶗山千首詩》,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頁。
下清宮夜宿遲袁道沖不至(黃孝紓)
閱世堂堂一耐冬,遲來花事負芳秾。
心光明共月千里,詩意深于山萬重。
泉脈自穿枯澗石,嶺云不隔上方鐘。
翛然長嘯知誰和,濤卷前峰百尺松。*黃孝紓:《勞山集》,第100頁。
兩首詩同為七言律詩,韻腳相同,詩中所出現(xiàn)景物也大致相同,都有耐冬、松、鐘,以及山、嶺、石,但在《下清宮夜宿遲袁道沖不至》中,黃孝紓起筆就寫眼前的耐冬,物我交融,“遲來花事負芳秾”,接著又從眼前的景物延伸開去寫胸中的詩意,“心光明共月千里,詩意深于山萬重”,最后又落腳在景與人的互動合一上,長嘯誰和,只有“濤卷前峰百尺松”,黃孝紓的詩作,意境空靈而悠遠,并不滯于眼前景色,融情于景,物我合一,別有一番韻味,直追東晉南朝人的山水詩。反觀黃念昀的詩,在整體上并沒有擺脫寓目輒書式的紀游詩窠臼,詩中興寄也不明顯,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在擴大嶗山詩詞的表現(xiàn)范圍方面,黃孝紓對嶗山景點的全方位歌詠,也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黃孝紓在《勞山集》“自序”中提到,“勞山天下之壯觀也,峰崮、河流、瀑布、澗谷以及精藍、洞府、浮圖、亭觀,可指名者以百數(shù)”*黃孝紓:《勞山集》,第13頁。,面對如此眾多景觀,黃孝紓也嘆息歷來“游者憚于登陟之勞,罕涉其境”,所以“山之全力受自天者未盡宣泄”。嶗山景觀眾多,道路險滯,部分景點人跡罕至,并非三兩日游觀便可盡覽,歷代更是少見嶗山篇什,嶗山如此勝境,有養(yǎng)在深山人未知之憾。黃孝紓發(fā)力為之,希望“能盡山之秘”、“能盡耳目之奇”,讓這座海上名山逐漸為更多人認識,從而讓嶗山美景能“盡泄天壤間”。
為此,他在《勞山集》中幾乎是對嶗山進行了全景式的文學再現(xiàn)。在《勞山集》“東海勞歌”部分,收錄黃孝紓的135首詞,基本上是每首詞歌詠嶗山一處景點,或詠嶗山景點之四時變化,幾乎沒有重復,僅詞牌名就有60多個,具體景點近百處,如華嚴寺、巨峰、太和觀、太清宮、上清宮、太平宮、白云洞、天門峰、蔚竹庵、魚鱗峽、王子澗、美人峰、華樓宮、明霞洞、八仙墩、石門峽、外九水、內九水、北九水、南九水、獅子巖、仰口等。在137首詩中,作者所詠內容不僅涵蓋嶗山主要景點,而且部分景點是135首詞中所沒有寫到過的,如《柳樹臺》、《一氣石在三茶山》、《舟中望勞山》等。無論詩或者詞,即便是對同一處景點,也著重寫四時節(jié)氣變化,從不同視角去寫出獨特面貌,給人全新感受,如《閑中好·勞山四時歌》寫嶗山春夏秋冬四時景色,《春日招同張子厚、沈治丞、金祝君驅車至少山觀花》、《戊辰秋日與螴弟過觀川臺小憩洪氏別業(yè)》、《山中大雪宿九水飯店》等分別寫了春天、秋天和冬天大雪后嶗山的景致,在《十六字令·勞山八憶》中,寫出了晴、陰、朝、昏、風、花、雪、月八種氣象條件下的嶗山景色變化,發(fā)人之未發(fā)。總體而言,《勞山集》對嶗山的全景式書寫,在文學作品中再現(xiàn)了一座完美的嶗山,稱黃孝紓為嶗山“知音”,甚為恰當。
(三)再次,從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方面看,《勞山集》中的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靈活多變的形式特點
整體上看,《勞山集》按文體分成了詩、詞、文三大部分,圍繞共同的創(chuàng)作主題——嶗山——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又多用組詩、組詞,《勞山集》中律詩、絕句、五言、七言、歌行體、樂府體諸體皆備,詞牌名多且大多是長篇,展現(xiàn)了作者靈活的體裁駕馭能力和嫻熟的遣詞造句才能。此外,《勞山集》中的作品,大都在文后匯集了當時名家的精要點評,字字珠璣,恰如其分,猶如畫龍點睛,對讀者理解具有導引作用,這種編排形式新穎獨特,顯然是作者有意為之,可見黃孝紓對讀者閱讀接受的重視。
1.《勞山集》對嶗山主要景點的描寫多采用組詞、組詩形式。組詞、組詩更便于在同一題目下對景點作集中描述,凸顯共性,形成聯(lián)動效應。如《春去也》*按,《春去也》即《憶江南》,唐代劉禹錫曾作《憶江南》,有“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句,因又名為《春去也》;白居易也曾作《憶江南》三首,第一首《江南好》,第二、三首為《江南憶》,故該詞牌又名《江南好》、《江南憶》。,詞前有序曰:“膠東人呼峰為崮,崮讀若個,山中峰以崮名者,不可一二數(shù),口占二十二解”,這里的“二十二解”即22首詞,分別寫嶗山各具特色的22座山峰,如第五首:“鳳凰崮,昂首俯華陰?;劬骁婔~禪唄起,福堆燈火市聲沉,日暮一登臨?!钡诎耸祝骸澳橇_崮,卓立石門山。俯瞰中心云四面,長河如帶月如煙,鐘梵出云間?!钡谑攀祝骸褒埲模┮暺垬渑_。天外蒼虬長劍倚,日邊青鳥小槽回,萬壑起風雷?!边@22首詞句式、字數(shù)一致,都用了同一個詞牌“春去也”,是典型的組詞,這樣的作品還有《夢江南·北九水樵歌》與《外九水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桂殿秋》和《勞山紀游百詠》。《桂殿秋》也是特色鮮明的組詞。歷來嶗山詩詞創(chuàng)作,所詠內容大都集中于佛院道館、九水大嶗景區(qū),對嶗山近郊景色幾乎沒有涉及,《桂殿秋》則專門選取了嶗山近郊的一些景觀,如丹山、少山、李村、月子口、法海寺、石門庵、財帛澗、霸王臺、海神廟、煙臺頂、慧炬院等,在同一詞牌下作了集中呈現(xiàn),其中部分人文景觀今天因為市政建設或人為破壞已無法再現(xiàn),這組詞的出現(xiàn),為我們了解嶗山近郊景觀保存了部分往日風采,這組詞的存在,也為黃孝紓游歷之廣、對嶗山了解之深作了最好的注腳。在詩之部——勞山紀游集中,也有組詩呈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勞山紀游百詠》,收錄黃孝紓七絕100首,集作者數(shù)十年間游嶗詩作,幾乎將嶗山天然、人文景觀一網(wǎng)打盡,這100首七絕詩,沒有任何重復歌詠之處,詩中呈現(xiàn)出自然、人文、地理、歷史、掌故、傳說,以及山中特產(chǎn)、珍稀動植物,琳瑯滿目、包羅萬象,信息量極大,可以算作是一部小型的詩歌版的“嶗山志”。
2.除了組詞、組詩的形式特點,《勞山集》中的散文部分,尤顯黃孝紓的駢文成就。錢基博曾盛贊黃孝紓的駢文寫作,認為與古代優(yōu)秀的駢文大家不相上下。在《勞山集·輔唐山房猥稿》中,黃孝紓精選駢文《登巨峰記》、《石老人游記》、《外九水游記》、《內九水游記》、《白云洞記》等13篇,篇篇都是精華,前人評價甚高,認為可以比肩酈道元《水經(jīng)注》、柳宗元《永州八記》、歐陽修《岳陽樓記》以及姚鼐《登泰山記》,試看《石老人游記》:
石老人在浮山所東二十里許。一石巋然出海中,高可尋丈,如佝僂老者,上豐下約,腹當臍處有孔,石色黝黑,半身以下苔侵蘚蝕,間以牡蠣、蜃、蚌、珂貝,五色斑駁,如披破衲。俯視溟渤萬頃,一碧無際,柴立中央,不知其幾千億年也。石性貞壽,不邇于俗,物亦莫能傷。風晨雨暮,迎潮送汐,清靜自守,翛然以全其天,類士之有道者。師乎?師乎?吾將相泛于寂寞濱焉。(按,石老人為嶗山景區(qū)一處著名景點,在今石老人海水浴場東)
全文不到兩百字,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寫意,寫景和寫意兩方面都極為精煉。開篇交待石老人位置,接下來就詳細描述其形狀,寫景部分緊扣“老人”之特點,連用擬人手法,逼真地寫出了海中巨石的顯著特征,身體佝僂、上豐下約、臍處有孔、膚色黝黑、半身以下被苔蘚覆蓋,又間雜了一些白色貝殼、牡蠣,像是披了一件僧人的破衲衣,文字簡約,生動傳神,“遒練有興會”(陳蒼虬評語),讀來如見其形,歷來寫石老人之文字未有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
《石老人游記》后半部分并沒有停留在寫景層面,而是轉向寫意,從巨石形狀延伸開去寫時間意識和宇宙意識,巨石幾千億年來一直柴立中央,俯視碧波萬頃之海面,堅固貞壽,不受外物之傷害,因而能“翛然以全其天”,這讓作者聯(lián)想到人世間有道之士的人格修行,巨石能“風晨雨暮,迎潮送汐”,不改其本性,做到清靜自守,世間君子的人格修行也應參照如此,向巨石學習,拜巨石為師。從外在的形似,到內在的神似,完成了石老人由“石性”到“人性”的境界升華,詞約義豐,雖只有短短160余字,題為游記,但不徒以寫景為主,而是物我合一、情景相融,由天然之奇石寫人生之修為,深諳古代山水游記散文之內在旨趣,的確有味在言外之效,堪稱嶗山山水游記中的上乘之作。
3.文后附評,是《勞山集》在形式方面呈現(xiàn)出來的另一鮮明特色。在“詞之部——東海勞歌”135首詞中,共有63處點評,少則三兩字,多則幾十字,評點者有數(shù)十人之多,其中不乏民國時期知名文人,如況周頤、夏敬觀、龍榆生、朱彊村、葉遐庵、瞿蛻園等,多數(shù)評點都慧眼獨具,發(fā)現(xiàn)黃孝紓文字之美、意境之奇,對于讀者準確理解黃孝紓嶗山山水詞的內涵是有幫助的。如況周頤評價《青房并蒂蓮》“蕭曠空靈,神游物表”,龍榆生評價《寶鼎現(xiàn)·白云洞與叢碧同游》“蔥蒨奇肆,無垂不縮,倚聲家之絕技,豈特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已耶”,朱彊村評價《青玉案·雕龍嘴觀?!贰耙饩掣邷?,筆力奇肆”,程子大評價《解佩令·養(yǎng)疴勞山飯店賦答親知》“興會淋漓,語極其自然”。《勞山集》中文字古奧典雅,再加上初版是作者手寫影印稿,這對理解文意帶來一定困難,文后所附這些言簡意賅的評點,無疑成為理解黃孝紓詩詞內涵的重要媒介,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詞的一部分。
文后附評點文字的做法在《勞山集》的135首詩中沒有出現(xiàn),但在13篇游記中又再次呈現(xiàn),共出現(xiàn)了30處評點文字,每篇至少有兩人點評,其中《玉鱗口潮音瀑記》“初稿”文后附有陳散原、陳蒼虬、劉經(jīng)廬、周至元四位文人的評點。如果不看點評文字,只看黃孝紓的游記文字,對沒有一定古文功底的現(xiàn)代人來講,是很難發(fā)現(xiàn)其文章價值所在的,正是這些點評,幫助我們走進了黃孝紓嶗山山水游記的優(yōu)美境界。如陳散原點評《玉鱗口潮音瀑記》“初稿”:“胎息柳州,詞旨老潔?!标惿n虬評曰:“刻畫物態(tài),善達難顯之情,如讀《永州八記》?!眲⒔?jīng)廬曰:“前半摹寫灣狀潮音,體物極細。后闡命名意,語亦透辟。”周至元評曰:“如聆仙梵,發(fā)人猛省,禪心人獨處有妙解?!边@四人的評點從立意、文風、結構、語言、境界等方面指出了文章價值所在,對今人理解作者文意大有幫助。
三、《勞山集》的地位及意義
從黃孝紓的一生來看,他是民國以來在詩、詞、畫、文以及金石文物鑒賞領域難得的一位全才型大家,既有文學創(chuàng)作,又有文學理論,寓居青島期間,窮其一生心血創(chuàng)作的《勞山集》,詩、詞、文匯聚一體,全方位歌詠嶗山,在嶗山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對黃孝紓及其作品的研究,學界雖有一些理論文章和回憶文章,但還遠遠不夠,時至今日,知道黃孝紓和《勞山集》的人畢竟還是有限,黃孝紓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作品文集的整理工作,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藍圖。
即便是這部在嶗山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勞山集》,也只是在近十年來才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引起學界重視。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勞山集》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地位還沒有完全彰顯,目前學界還沒有一篇完整解讀《勞山集》的研究文章,它的價值不止體現(xiàn)在對嶗山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影響,還可以從民國山水詞的創(chuàng)作角度進行闡發(fā)。另外從今日嶗山文化旅游角度看,《勞山集》的利用價值也有極大空間,尤其是對嶗山景點的全方位歌詠文字,完全稱得上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文化資源。
筆者對《勞山集》文學價值的解讀,雖涉及了諸多層面,但受能力和水平所限,有些闡發(fā)不一定能接近作者原意,也有不準確之處,唯望借此拋磚引玉,期待看到學界繼續(xù)對這個課題作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有關資料,奉獻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彰顯黃孝紓的獨特學術價值。
(責任編輯:陸曉芳)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45[2016]03-0056-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青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項目編號:QDSKL150466)和2014年青島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4XB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呂辛福,山東萊蕪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青島科技大學傳播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15-10-20
李劍鋒,山東沂水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