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譚 雪
(1.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
偽滿新京學生運動述論
——以偽滿建國大學、偽滿陸軍軍官學校為例
李慧娟1,譚 雪2
(1.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各地,并且扶植傀儡政權——偽滿洲國,開始長達14年的殖民統(tǒng)治。日本的侵略行為受到東北人民的堅決抵抗,抗日斗爭的熊熊烈火燃遍廣闊的東北大地,特別是處在日偽統(tǒng)治中心新京的廣大愛國青年學生,他們開展多種形式的抗日救國運動,這些活動為抗日斗爭的勝利起到重要的作用。新京高等教育學校的抗日活動,以偽滿建國大學和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這兩所學校的抗日斗爭最為典型。
日偽統(tǒng)治時期 ;新京;抗日斗爭;學生運動
在日偽統(tǒng)治的14年間,東北的白山黑水淪陷于日本帝國主義手中,為了強化殖民統(tǒng)治政策,對東北地區(qū)進行政治統(tǒng)治經(jīng)濟控制和思想文化控制,東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具有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東北各族兒女,在這14年中一直與日本侵略者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而在東北各學校的青年學生,也從未忘記國仇家恨,他們臥薪嘗膽,同仇敵愾,秘密結社,開展斗爭。新京(今長春)高等教育學校的抗日活動,以建國大學和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最為典型。
日偽在新京建立多所大學,目的是為其殖民政權培養(yǎng)各方面的人才。在一些學校中,日偽不但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而且對學生的待遇也極優(yōu)厚。試圖通過這種手段,得到青年學生的認可,并讓其為日后的偽滿政府建功立業(yè)。但是,學生運動卻在這些學校中蓬勃發(fā)展。偽滿建國大學和偽滿陸軍軍官學校的中國學生,聯(lián)合偽滿法大、醫(yī)大等學校愛國青年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偽滿建國大學五期生杉本一先生回憶同為五期生陳抗的發(fā)言時說道:“那時候,全部的中國學生都想抵抗日本帝國主義,校園內存在抗日運動組織是事實?!盵1](P41)由此可以表明,愛國青年抗日活動在新京各學校蓬勃發(fā)展,究其原因,有如下三點。
(一)之前所受的傳統(tǒng)教育為學生們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
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的教育還未受到日本奴化教育的影響,而學校里一二期入學的同學在進入日偽建立的學校就讀前,正好受到過原來東北小學教育中宣揚的深刻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而且在他們的心目中也對日本侵華的殘暴行為有著深刻的印象。那么對于后期入學的同學來說,雖然受到日偽的奴化教育,但是受到學校里前輩的影響和對當時社會的認識,抗日的觀念在絕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中普遍存在,所以層出不窮的學生運動不斷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二)祖國危亡的嚴酷現(xiàn)實,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情懷的最好素材,它不斷地教育和增強著學生們的民族意識
祖國和民族的發(fā)展同青年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盡管建國大學和軍官學校的中國學生能和日本學生一樣,有著優(yōu)越的衣食住條件,但人民群眾既受到經(jīng)濟統(tǒng)治,又受到警備、憲兵和特工的高壓思想壓迫,過的是殖民地的亡國奴的生活,這就增強了愛國學生的“使命感”。
(三)國共兩黨在學生中進行的宣傳組織工作和抗日主張、取得的巨大勝利,為同學們帶來光明和希望
如傅昭在回憶錄中說道:“抗戰(zhàn)的烽火正越燒越旺,許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事跡在中國學生中流傳著,這些事實使中國學生感到偉大的祖國在戰(zhàn)斗、同胞們在戰(zhàn)斗。我們作為一個中國青年該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行動參加到這個行列中去?這是建國大學一部分中國學生當時思考的最主要的問題。”[2](P31)東北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很早就開始注意在新京各大學的學生中進行抗日活動的宣傳組織工作。有國民黨的“東北抗戰(zhàn)機構”和共產(chǎn)黨的地下工作者,他們積極在學生中發(fā)展抗日力量。而且,國共兩黨戰(zhàn)士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和早期的地下斗爭,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偽滿建國大學是日本侵略者在1938年成立的最高學府[3]。目的是培養(yǎng)一批能夠充任建設“王道樂土”“民族協(xié)和的道義世界”的指導人才,也就是為日本人所用的高級管理人才[4],日本人對建國大學寄予厚望。而且,建國大學的中國學生與日本學生有著同樣的學習生活條件,其待遇是最為優(yōu)厚的。但是,結果證明,日偽建立的建國大學卻是在培養(yǎng)自己的掘墓人。面對祖國的現(xiàn)實情況,中國學生有“民族危亡感”,不斷喚起自己的民族覺醒意識。他們廣泛地組織讀書活動,進行各種形式的抗日活動。
建國大學于1938年5月2日正式開學,并招收第一期的學生,其中就包括一部分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中國留學生,如崔萬賢、李樹森等同學。他們在建國大學同日本學生座談、辯論學校標榜的“民族協(xié)和”問題,這在客觀上起到暴露日本帝國主義虛偽面目的作用,并引起學校里其他愛國青年學生的思想上的波動。1940年的春天,田夫、王用中、佟鈞凱和柴純然等四人組成“讀書會”,它是國民黨系統(tǒng)的“東北抗戰(zhàn)機構”的外圍組織,是由校外張春山直接領導的(張春山是日本留學歸國的)。這個“讀書會”是建國大學較早的一個,目的是通過學習激發(fā)愛國熱情,擴大組織,反對奴化,參加抗戰(zhàn)救國。主要活動是參加定期小會,研究在校同學的思想動態(tài),物色積極分子,開展組織和宣傳工作。因此,在二期學生入學后,他們積極動員新入學的中國學生,宣揚愛國救亡的理論思想,一期又一期地宣傳和動員,使地下的進步讀書會活動越來越大,越來越有規(guī)模。
直到1942年3月2日,日本憲兵隊在建國大學逮捕第一、第二、第三期13名學生,全校大為震動,在當時,這一事件被稱為“三二事件”[1](P21)。這些學生后來被判刑,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出獄。這次大逮捕在學生中有強烈的影響,為以后開展的讀書活動提供經(jīng)驗教訓,使建國大學的讀書活動開展得更隱蔽、更扎實。特別是他們通過個人學習,開始轉變自己的世界觀,并向往共產(chǎn)黨。當時學校對他們的活動已經(jīng)有所察覺,副總長尾高在1944年夏二期學生的畢業(yè)宴會上,當面警告田夫說:“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再不老實,就要你的腦袋!”[5](P9)但是他們不斷提高警惕性和靈活性,把讀書活動堅持到離校之后。
在建國大學三期的讀書活動中,不可不提到的就是愛國烈士李子秀。李子秀原名呂芳魁,于1922年出生于臺灣省板橋鎮(zhèn),1939年畢業(yè)于臺灣中學,1940年考入偽滿建國大學讀書[6](P12)。李子秀在入學不久就在校園進步力量的影響下秘密學習進步書籍,并在學校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但在1942年冬他被日軍強征入伍,分配到日本炮兵學校學習,并在結業(yè)后被任命為炮兵少尉排長。他一直想著祖國的救亡斗爭,于1945年春夏之交毅然離開日本軍營,歷經(jīng)艱險,作為“日軍”少尉只身去北平(今北京)投奔共產(chǎn)黨并參加八路軍。這對日本、中國共產(chǎn)黨以及建國大學都是轟動一時的事件,為當時迷惘的建國大學廣大愛國青年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
四期的讀書活動達到高潮。這些學生1941年入學,正值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日本對美國不宣而戰(zhàn),日本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戰(zhàn)爭上面,這個時候的建國大學讀書活動尤為活躍。盡管在1942年3月2號大批學生被捕,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沉靜后,同學們依然熱情高昂,并在1943年集中各塾舍的進步讀書力量,組成第四期同學讀書會,進行有綱領、有核心、有組織的讀進步書籍的活動,還在其他大學開展活動。第五期的讀書運動最主要的特點是更靈活、更隱蔽。在1942年第五期學生剛入學的時候就發(fā)生大逮捕,即“三二事件”,因此,讀書活動進入更隱蔽、更深入的階段。三期學生王國柱進入解放區(qū)前,更為秘密地指導張為、劉山林、李春山等同學邊學習辯證唯物主義邊分析形勢。五期讀書活動中另一個很為活躍的組織是由田夫、賁長銘領導,由夏毅文組織的讀書小組,并有李瑩、蘇玉琳、朱廷芳、白英潔等先后參加。和其他的讀書活動一樣,也對熟悉的同學傳播一些進步思想,他們傳出的書籍和交談思想的活動范圍較廣。其成員蘇玉琳在重慶接受黨的領導,在中原突圍中下落不明;白英潔在進入解放區(qū)后的戰(zhàn)斗中犧牲。此外,五期同學高順在個人讀過進步書籍后,于1943年回遼河北故鄉(xiāng)參加地道戰(zhàn),直到解放戰(zhàn)爭勝利才進入北京工作。
從1943年到1945年,還有三期的讀書進步活動,即六期、七期和八期的同學,在前輩的幫助下,也都積極廣泛地組織讀書活動。比如,七期陳堅同六期劉明理在故鄉(xiāng)接受“抗日民族先鋒隊”的領導,在校內開展一些讀書活動;陳辛、烏恩溥、杜林恩等同學經(jīng)過學校的讀書活動影響后,又在趙洪(這時已經(jīng)是中共地下工作者)領導下,在長春大學進行地下工作。而八期的同學入學到日本投降總共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加上日本敗局已定,因此,他們受到的進步思想的影響相對較弱,其參加讀書活動的機會也相對較少,但是也受到一些影響。
1939年,日偽為了充實并發(fā)展“國防”力量,著手建立更正規(guī)化的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代替沈陽短期培訓軍官的“中央陸軍訓練處”。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的成立,是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樣板的,曾耗費日偽政府相當大的一番心血。偽滿新京陸軍軍軍官學校校址在長春市東南郊拉拉屯,當時這個地方被稱為同德臺[7]。軍官學校直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為止,共招收七期學生。但是,軍校存在的時代、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學生的素質,導致日偽當局始料未及的事情發(fā)生。軍校成為東北愛國青年抗日的溫床,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滋養(yǎng)和培育出大批的堅持抗日斗爭的勇士,在軍校內愛國青年建立許多的抗日秘密組織,如下面三個。
(一)“恢復會”的建立和活動
“恢復會”是由軍校第一期入學的呂殿元、崔立福、孫景寅、李德明、顧瑞、章全科和孟繁瑛等7名同學在1940年5月秘密組織成立的[8](P86)?!盎謴蜁钡淖谥际腔謴蜄|北失地和主權,驅逐日寇,歸還祖國。呂殿元被選舉為會長,副會長分別是崔立福和孫景寅,并確定會歌。在1940年7月和8月,他們舉行第二次會議和有新會員參加的第三次會議,這兩次會議的重點都是討論如何找到領導的問題,即找共產(chǎn)黨領導還是國民黨領導,但是,會內卻出現(xiàn)不同的意見。恢復會在當時找到一些巴金、魯迅、茅盾等人的作品和革命的政治理論書籍在會員和同學之中傳閱,這就大大地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再加上會員的組織和積極動員工作,許多具有愛國抗日思想的同學都表示愿意組織起來同日本帝國主義相抗爭。因此,從成立之初到1941年11月,恢復會的成員已經(jīng)發(fā)展到36人[9]。但是,在1941年12月,日偽特務發(fā)覺抗日的活動,以假共產(chǎn)黨的身份于12月30日在哈爾濱召集一次所謂的“東北聯(lián)絡會”,逮捕所有的參會人員,其中包括恢復會成員崔立福和三期學生常吉和孟憲昌,這次事件被稱為“12·30事件”[10](P12)。呂殿元等人也被傳訊好幾次,但是幸運的是未被發(fā)現(xiàn)。從此恢復會暫告停止活動,直到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后的1945年8月14日,呂殿元等人在哈爾濱組織三個團的起義,給予日寇一定的打擊,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真勇社”的抗日活動
“真勇社”是1936年正在日本陸軍大學留學的王家善和何正卓在日本秘密成立的以抗日為宗旨的愛國組織[11](P64)。1939年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成立,王家善從日本畢業(yè)回到東北,在軍官學校中擔任教授部長。此后,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就成為“真勇社”積極培養(yǎng)抗日社員的溫床。1941年夏,王家善在軍校內首先發(fā)展戰(zhàn)術教官劉啟民為真勇社偽軍校支社的負責人,以后學校內的社員,大多數(shù)都是由劉啟民發(fā)展的。直到抗戰(zhàn)勝利前,真勇社的成員總數(shù)達到200多名。而且除了長春有總社和支社,吉林、哈爾濱、佳木斯、承德、齊齊哈爾和沈陽等地都設有分社。1945年8月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蘇聯(lián)紅軍進入東北,王家善指導劉啟民傳達指令,開始組織偽滿軍隊官兵,挑準時機發(fā)動起義,與蘇聯(lián)紅軍共同抗擊日本。這時在長春的偽滿軍校學生和官兵紛紛發(fā)動起義,殺死日本軍官,為抗戰(zhàn)的勝利貢獻力量,特別是在營口起義中,這些官兵勇猛殺敵,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仙洲同盟”的秘密活動
1941年7月,常吉、孟憲昌和陳東升等3名軍校三期學生主持,在長春東二馬路的住戶徐仙洲家集會,決定成立抗日的秘密組織,因在徐仙洲家開會,所以定名為“仙洲同盟”[10](P12-13)。集會推選常吉、孟憲昌、陳東升和李殿儒為負責人,決定要開展讀書活動,發(fā)展組織,以積蓄力量。由于讀書活動的秘密進行,不少進步和革命的書籍在同學中傳閱,比如魯迅的《而已集》《彷徨》《吶喊》,老舍的《駱駝祥子》《二馬》,高爾基的《母親》,巴金的《家》《春》《秋》《滅亡》等,特別是《社會發(fā)展史》《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等書的傳播,深刻地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為抗日斗爭順利開展提供思想基礎。直到1942年“12·30事件”發(fā)生,陳東升被捕自撞火車壯烈犧牲。常吉、孟憲昌隨后也被捕入獄,分別被判徒刑9年和7年,直到1945年8月13日才越獄逃出。面對惡劣的形勢,同盟的獄外同學重新研究發(fā)展對策,按照常吉指示,“仙洲同盟”名稱不再使用,同盟成員暫?;顒?,但是可以各自去參加別的抗日組織,誓要將抗日的斗爭進行到底。于是,李殿儒和劉鳳卓經(jīng)劉啟民介紹參加“真勇社”,范迪厚、馮志良和徐尚豐參加晉察冀社會部,繼續(xù)堅持斗爭,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
當然,在當年的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中,還存在大批的抗日秘密組織,如鄧昶同志建立的“反帝大同盟”,也稱作“反日大同盟”,后改名為“共產(chǎn)主義同盟會”;1943年劉漢宗等同學成立的“東北青年蘇生聯(lián)盟會”;毛憲智等同學參加的“鐵血社”和1943年徐尚豐等同學組織的“晉察冀社會部小組”[10](P15)等??梢赃@樣說,在偽滿新京陸軍軍官學校存在的這七年當中,東北的愛國青年志士們組織的反滿抗日的秘密組織從未斷過,他們的壯舉為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貢獻。
總之,在日偽統(tǒng)治東北時期,新京各學校的愛國青年學生運動頻發(fā),作為東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斗爭的一部分,學生抗日運動有著積極的影響。
[1][日]水口春喜.“建國大學”的幻影[M].董炳月,譯.昆侖出版社,2004.
[2]傅昭.回憶在偽建國大學時對敵斗爭的片段[C]//暴風雨中的長春青年.長春市青運史工作委員會,1989.
[3]柳曉燕.強權教育下的學習與抗爭——偽滿建國大學及其中國學生[J].蘭臺內外,2004(2).
[4]趙新梅.偽滿建國大學述略[J].教育評論,2001(5).
[5]楚鎬.偽滿建國大學的中國學生在抗日斗爭中的地下進步活動[C]//暴風雨中的長春青年.長春市青運史工作委員會,1989.
[6]高存信,陳靖.懷念愛國臺胞李子秀烈士[C]//暴風雨中的長春青年.長春市青運史工作委員會,1989.
[7]長春文史資料編輯部.長春文史資料:第2輯[M].長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1990.
[8]汪靜岳.偽滿軍校的反滿抗日組織[C]//暴風雨中的長春青年.長春市青運史工作委員會,1989.
[9]張賢達.偽滿軍校里的抗日組織[N].長春晚報,2012-01-16.
[10]李天成.偽滿軍官學校簡介[C]//偽滿軍校學生回憶錄.吉林省青年運動史工作委員會,2004.
[11]侯洛.偽滿軍隊中的真勇社[C]//偽滿軍校學生回憶錄.吉林省青年運動史工作委員會,2004.
[責任編輯 宋 晗]
On Students Movements in Hsinking of puppet——A Case Study of The Pseudo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Army Military Academy
LI Hui-juan1,TAN Xue2
(1.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2.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After “918” incident, Japan occupied th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in succession, and foster the puppet regime - puppet Manchuria, began 14 years of colonial rule. Japanese aggression by the northeast people resolutely resist, the flames of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through the vast northeast earth, especially in the center of the Hsinking puppet army rule the patriotic young students, they carried out various forms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these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the Anti Japanese activities in the xinjing Higher Education School, 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xinjing army officer school are the two schools of all the most typical.
the period of Japanese puppet army’s occupation ;hsinking;anti-Japanese struggle;the student movement
2016-05-13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兩個研究中心”研究專項即“偽滿時期吉林地區(qū)高等教育研究”(2014ZX24)
李慧娟,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和研究;譚雪,重慶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K203
A
2095-0292(2016)04-01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