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樂 段紅磊等
摘要:小坨-六順一帶金礦區(qū)位大河南雜巖體南側外接觸帶,烏龍溝-上黃旗深大斷裂東側,紫荊關-嶺南臺深斷裂西側。礦化蝕變帶主要賦存于太古界阜平群白澗組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及黑爾口組黑云斜長片麻巖中,緩傾礦體以NW走向為主,以層間蝕變帶及傾向45°∠20°的蝕變帶為主。文章對河北省淶水縣小坨-六順金礦區(qū)成礦地質特征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小坨-六順;金礦區(qū);阜平群白澗組;緩傾礦體;陡傾礦體;成礦地質特征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06-014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6.074
礦區(qū)在大地構造單元上位于燕山臺褶帶(Ⅱ)軍都山巖漿巖帶(Ⅲ)大河南抬斜斷塊(Ⅳ)的中段,阜平變質核雜巖北東端主拆離帶附近,大河南和王安鎮(zhèn)雜巖體之間;礦區(qū)位于大海坨-川里金多金屬成礦帶中;在礦區(qū)周圍發(fā)現(xiàn)了多處金礦床、礦點,如玉斗、韋家峪、上明峪、金硐塔、九集莊、柴廠和孔各莊等金礦床、礦點。
1 礦區(qū)地質
小坨-六順一帶金礦區(qū)位大河南雜巖體南側外接觸帶,烏龍溝-上黃旗深大斷裂東側,紫荊關-嶺南臺深斷裂西側,受紫荊關-嶺南臺深斷裂的影響區(qū)內次級構造發(fā)育,礦區(qū)內出露地層相對簡單,構造巖漿活動發(fā)育強烈,但未見巖體出露,地表金礦化普遍較好,民采活動昌盛。
1.1 礦區(qū)地層
白澗組(Arb):巖性為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斜長角閃巖為本組標志層,由上部為暗灰綠色輝石斜長角閃巖(ArbB3)、中部灰黑色斜長角閃巖(ArbB2)及底部的灰白色含黑云母淺粒巖(ArbB1)
組成。
黑兒口組(Arh):巖性為黑云斜長片麻巖夾少量斜長角閃巖透鏡體,底部夾磁鐵石英巖,分布于礦區(qū)東北角小范圍出露;巖石表面呈灰白色,整體成分與白澗組黑云角閃斜長片麻相似。
1.2 礦區(qū)構造
礦區(qū)主體地層—白澗組表現(xiàn)為一個軸向315°,北西傾伏,略向南西側伏的較寬緩向斜。
斷裂構造按照走向基本可分為三類:
1.2.1 NW向:該組構造整體產狀225°∠30°~60°,礦化蝕變帶多產于其中。
1.2.2 近SN-NNE向:多為煌斑巖充填。該組構造明顯晚于礦區(qū)主控礦構造即NW向構造,并錯斷后者。
1.2.3 NE向:多見張性破碎,局部見有混合巖化熱液沿該組構造充填形成長英質偉晶巖脈體。
1.3 礦區(qū)巖漿巖
礦區(qū)內無巖體出露,地表巖漿活動表現(xiàn)為近SN-NNE向煌斑巖脈。礦區(qū)北東側見有輝綠巖以巖墻形式沿NW向構造充填。
2 礦體地質
2.1 礦體特征
2.1.1 0號蝕變帶及礦體。位于小坨區(qū)段中部,受NW向構造帶控制,蝕變礦化程度不均,地表出露長±600m,寬0.2~0.8m,總體產狀為50°~70°∠70°~40°。蝕變作用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局部見綠泥石化及少量黃銅礦顆粒,蝕變帶與圍巖宏觀區(qū)別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黃鐵)絹英巖化。
0號蝕變帶(近)地表圈出0-①、0-②兩條礦體。礦體賦礦巖石均為石英脈及強硅化、絹英巖化蝕變巖,伴生不均勻分布的星點狀、半自形細?。?.5~2mm)黃鐵礦顆粒,局部見強褐鐵礦化及流失孔構造。
0-①號礦體:礦體產狀為50°~70°∠70°~40°,長130m,厚度0.1~0.3m,Au品位(1.63~15.8)×10-6。
0-②號礦體:礦體產狀為50°~70°∠70°~40°,長90m,厚度0.2m,Au品位(2.27~4.26)×10-6。
2.1.2 1號蝕變帶及礦體。位于小坨區(qū)段中部,受NW向構造帶控制,蝕變礦化程度不均,地表出露長度大于650m,寬0.2~1.05m,產狀為40°~60°∠50°~65°。蝕變作用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局部見綠泥石化、孔雀石化及少量黃銅礦顆粒等。
1號蝕變帶地表圈出1-①一條礦體。礦體主要賦存于強硅化破碎帶內,局部硅化以石英脈的形式產出,沿石英脈上下盤見有規(guī)模不等的蝕變巖,蝕變作用表現(xiàn)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以及少量綠泥石化、孔雀石化、黃銅礦化。
1-①號礦體:礦體長200m,寬0.2~1.05m,Au品位(1.02~1.48)×10-6。
2.1.3 2號礦化蝕變帶及礦體。該礦化蝕變帶位于小坨區(qū)段中部,受NW向構造帶控制,(近)地表蝕變礦化程度較強。地表出露長度大于560m,寬0.2~0.4m,產狀為45°~60°∠45°~68°。
2號蝕變帶(近)地表圈出2-①一條礦體。礦體受構造帶控制,沿走向方向以薄脈狀為主,局部呈豆莢狀,沿傾向以豆莢狀為主,局部呈透鏡狀,礦體整體產狀嚴格受所處構造帶控制。礦體主要賦存于強硅化破碎帶內,局部硅化以石英脈的形式產出,蝕變作用表現(xiàn)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以及少量綠泥石化、黃銅礦化。
2-①號礦體:礦體長540m,寬0.2~0.4m,Au品位(1.02~80.9)×10-6,其中Au品位80.9×10-6為全區(qū)目前為止最高品位,伴生元素Ag品位1708×10-6。
2.1.4 3號礦化蝕變帶及礦體。該蝕變帶位于小坨區(qū)段中部,沿煌斑巖上盤出露,長250m,寬0.2~0.3m,產狀為40°~55°∠50°~75°。地表整體表現(xiàn)為0.1~0.3m寬石英脈,與石英脈上下盤亦見有不同程度的硅化、絹英巖化破碎蝕變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共同組成。蝕變作用主要為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鐵礦呈半自形-它形粒狀。3號蝕變帶地表圈出3-①一條礦體。地表3-①號礦體產于煌斑巖脈上盤與其同伴生,沿走向方向以薄脈狀為主,局部呈豆莢狀,礦體嚴格受所處構造帶控制。礦體主要賦存于強硅化破碎帶內,以石英脈的形式產出,蝕變作用表現(xiàn)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
3-①號礦體:礦體長180m,寬0.1~0.3m,Au品位(1.37~4.94)×10-6。
2.1.5 4號礦化蝕變帶及礦體。蝕變帶長200m,寬0.2~0.6m,產狀為40°∠25°~60°。蝕變作用主要為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鐵礦呈半自形-它形粒狀,部分黃鐵礦已氧化。4號蝕變帶(近)地表圈出4-①一條礦體。礦體受擠壓破碎帶控制,呈脈狀、豆莢狀,沿傾向以舒緩波狀、豆莢狀為主,局部呈透鏡狀,礦體產狀變化較大,沿上、下盤2~10cm見有不同程度的硅化蝕變巖(原巖為黑云斜長片麻巖),其中硅化以兩種形式產出,一種為沿構造裂隙充填的石英脈厚1~15cm,脈內見有同期產出的黃鐵礦,部分表層見氧化膜,呈自形-它形粒狀;另一種為沿蝕變巖產出的細小石英脈,沿石英脈裂隙面見星點狀、顆粒狀、浸染狀黃鐵礦呈亮
黃色。
4-①號礦體:礦體長115m,寬0.2~0.6m,控制深度30m,Au品位(3.7~7.8)×10-6,伴生元素Ag品位(12.4~103.0)×10-6。
2.2 礦體圍巖和夾石
蝕變帶與圍巖成漸變關系,礦體賦存于蝕變帶內硅質石英脈及石英脈兩側的蝕變巖內。圍巖主要為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及輝綠巖巖床,圍巖蝕變主要表現(xiàn)為褪色蝕變、絹英巖化、弱硅化、高嶺土化及碳酸鹽化,蝕變范圍小于1m。
礦體中夾石主要為強破碎帶中的弱破碎蝕變的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及斜長角閃巖的透鏡體。
2.3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2.3.1 礦床成因。礦區(qū)位于阜平變質核雜巖北東端、大河南和王安鎮(zhèn)雜巖體之間。礦床屬于較典型的中國中溫熱液脈狀金礦,即集中產于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基地地區(qū),中生代成礦占主導作用。
基底地層中Au元素高背景值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源。太古代形成的NW(310°)向韋家峪復背斜,為礦區(qū)的形成提供宏觀構造基礎。
燕山期太平洋板塊自南東向北西俯沖至歐亞板塊之下,使得紫荊關-靈南臺、烏龍溝-上黃旗深斷裂自基地發(fā)展到蓋層,并基本成型;同時阜平核雜巖抬升出露地表,為礦區(qū)形成奠定空間位置基礎;同期王安鎮(zhèn)、大河南巖體的侵入為礦區(qū)形成提供了熱源及部分物源。
NW-SE向擠壓使得礦區(qū)在復背斜基礎上形成的NW向羽狀張剪性破碎帶,成為局部釋壓及擴容空間,為礦體及脈巖群提供了通道及定位空間。
2.3.2 成礦控制因素。礦區(qū)礦床屬于典型的淺成中溫熱源脈狀金礦,物質來源主要為前寒武紀變質基地,中生代巖漿熱液除提供熱源外同時提供了部分物源??刂频V體產出空間形態(tài)的為NW向張剪性構造,后期NNE-NE向構造對礦體起到破壞作用,使已形成的礦體產生平移及錯動。
2.3.3 礦化富集規(guī)律。根據現(xiàn)有勘查成果,礦區(qū)礦體產出于平行側列的羽狀NW向張剪性破碎帶內,礦體產狀(50°∠20°~60°)。礦體空間形態(tài)表現(xiàn)為沿走向以脈狀為主、局部呈透鏡狀,整體宏觀顯示出舒緩波狀;礦體沿傾向呈現(xiàn)產出典型張剪構造破碎帶特征,即由陡傾(50°∠35°~55°)囊狀部分與緩傾(50°∠15°~30°)薄脈狀破碎帶共同組成。礦體蝕變礦化呈現(xiàn)出一定規(guī)律性,即陡傾囊狀部分蝕變礦化明顯增強,由中心10~20cm的石英脈和兩側絹英巖化蝕變巖共同組成,Au元素富集程度相對較高;緩傾薄脈狀部位則表現(xiàn)為石英細脈沿絹英巖化蝕變巖裂隙充填,礦化蝕變相對較弱,有用元素富集相對較低,但該“明金”多見于該類破碎帶內。根據現(xiàn)有工作成果推測陡傾部分礦體以包裹金形式為主,而緩傾部位礦體即產出“明金”處可能以裂隙和礦物粒間金為主。
2.3.4 找礦標志。
第一,直接標志:含星點狀-浸染狀黃鐵礦的石英脈及含石英細網脈的絹英巖化蝕變巖為礦區(qū)礦體典型特征,可作為礦區(qū)直接找礦標志。
第二,構造標志:礦區(qū)主要礦體主要產出于NW向(50°∠25°~55°)張剪性構造內,故該組構造可作為礦區(qū)目標部位。
第三,蝕變標志:礦區(qū)礦體圍巖蝕變以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為主,且與Au元素富集程度正相關;碳酸鹽化、絹云母化可能以主成礦期前及后階段為主,故該類蝕變發(fā)育處雖見有金礦化,但多為低品位地段。
參考文獻
[1] 程裕淇.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2] 牛樹銀,孫愛群,邵振國,等.地幔熱柱多級演化及其成礦作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3] 任樹祥,張崇山.河北省大河南礦集區(qū)地質特征及找礦[J].前寒武紀研究進展,2002,(Z1).
[4] 馬國璽,陳志寬,陳立景,等.木吉村銅(鉬)礦床地質特征[J].礦床地質,2010,29(6).
[5] 田玉林.冀西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河北地質情報,1988,(3).
(責任編輯:蔣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