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智江
(吉林省安圖縣萬寶鎮(zhèn)馬長嶺小學 吉林安圖 133608)
淺議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代智江
(吉林省安圖縣萬寶鎮(zhèn)馬長嶺小學 吉林安圖 133608)
筆者在教育教學工作和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發(fā)現學生的學習習慣,大致可分為三類情況:一類學生學習習慣缺乏,滿足于基本聽懂、會做、考試過關,很少有預習、復習等學習習慣。二類學生學習習慣不良,如作業(yè)拖拉、多次催討不交、抄襲,考試作弊等種種不良習慣。三類學生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能獨立作業(yè),又有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同,學習水平也就不同。
培養(yǎng)小學生 良好的 數學學習 習慣
教師的職責是教。教什么?教知識、教學習方法,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習的習慣。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處熢趥魇谥R的同時,如能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呢?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就越高。激發(fā)興趣就是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快樂的學習是人不斷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喚起學生要學習的需求,那些符合兒童“玩”的天性的教學,才能喚起學生的探究欲、驚訝感,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從而讓兒童在課上真正活躍起來,以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狀態(tài)去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素材,創(chuàng)設一種模擬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去學習數學、玩數學,使學生感到數學是可親可近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情景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探索,在玩中產生求知的欲望。
陶行知先生當年就號召對學生實行六大解放:頭腦解放,使他們能想;雙手解放,使他們能干;眼睛解放,使他們能看;嘴解放,使他們能說;空間解放,使他們有時間消化所學的和干一點自己愿意干的事。低年級學生生性好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適當地“玩”,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要讓學生“動”起來,實現眼、耳、口、手、腦的“全頻道”接受,“多功能”協調,“立體式”滲透。要做到以上幾點,就必須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大膽實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我在教學“有趣的拼搭”時,整節(jié)課以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全班學生積極地參與各個程序的活動,學生玩得開心,學得舒坦。開始采用“比比誰跑得快”、“誰堆得高”的游戲形式,讓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從滑板上同時滑下和往上堆。學生們全身心的開展這一活動,全班學生很快發(fā)現在這四種物體中,球滾得最快,最難堆;長方體、正方體滾不動,最容易堆。從這一現象中學生又通過觀察思考得出原因,雖然學生不能用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但在學生的意識深處,感受到球滾動的原因是“球是圓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不容易滾動的原因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是平的”,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的意識。雖然用去一定時間,但學生真正“動”了,課堂氣氛“活”了,學生也在“玩”中學到了知識。在頭腦中留下了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這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征的清晰而又深刻的表象。
學困生成因很多,有智力發(fā)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關愛的營養(yǎng)不良,有學校教育的知識斷層。作為教師,有必要能過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利用學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知識為依托進行針對性的個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實有效地改善兒童學習行為的辦法來。這樣的個案研究,既是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負責,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是這樣做的,每件事都尊重學生,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誠心誠意地鼓勵學生,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真誠地告訴學生他們身上讓你感到驕傲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點也要執(zhí)著地讓他們明白你是欣賞他們的。這樣學生的發(fā)言大膽了,爭辯自由了。每當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種煥發(fā)出來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誘發(fā)出來的智慧力,往往是超出教師所預料的。
統計:我班20個學生,80%的同學認為自己作業(yè)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18%的同學在做作業(yè)時沒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解答了。還有2%的同學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這些不良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影響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認真作業(yè)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勤思好問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是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礎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習慣的培養(yǎng)應孕育在整個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與數學學習思維方法,思想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如:在講簡易方程時,我說:同學們,我們先做一個游戲?,F在,你們每個人心里想出一個數,然后加上3乘4得出的積減去5,再減去你原來想好的哪個數。好了,現在游戲開始。同學們紛紛舉手。一個學生說我的最后結果是25。我就告訴他你原來想的數是6,對嗎?對。學生高興地回答“老師您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訴我們吧?”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的向老師提出要求。這時我說好啊,這就是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講的簡易方程。學好了這一章,你們就會像老師一樣猜謎了。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當個別學生沒能掌握課堂上應掌握的知識點時,如果教師在課外再不能給以重點的關注,假以時日,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會越來越差。課改不排斥必要的輔導,課改呼喚具有現代色彩的課外輔導。當然這樣的輔導不是一味的加班加點,不是強行灌輸,而應是學生在教師的愛心感召下,學習的興趣得以激發(fā),學習的勇氣得以激勵,落下的知識也得以重溫。這樣的輔導也不應再是教師的專利,而應成為小組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
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體現在日常數學教學細微環(huán)節(jié)之中,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而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yǎng)。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關注個別學生,傳統的分層教學也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的心中有學生,特別是心中時時關注個別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會充滿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