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寶龍(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三中學)
?
淺談語文課堂上如何滲透『美育』
贠寶龍
(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三中學)
所謂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發(fā)、引導教育對象的心理情感,從而使人們擁有健康的心靈、高尚的情趣。而語文教學是實施審美教育得天獨厚的一隅,正因為如此,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把“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作為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呢?
要體味作品的語言美,首先要從朗讀開始,因為朗讀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獲取文章美感的必經(jīng)之路。朗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培養(yǎng)語感,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素質(zhì)、語言能力、思維經(jīng)驗和審美情趣。
語言的海洋是色彩斑斕、遼闊無邊的。新穎巧妙的比喻、蕩人心魂的情韻、精彩和諧的疊句、智慧雋永的警句、整齊優(yōu)美的排比、機智含蓄的幽默等,在語文課本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朗讀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不僅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更能感受到漢語的獨特魅力。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讀者,影響讀者的精神世界。學生通過語言有了直接的審美感受,獲得了審美愉悅后,還要對作品鑒別和評價,以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這種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僅僅靠“讀”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品”,即在讀熟、讀透的基礎上對文章作深入分析、歸納和判斷,從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一個美好卻感人的形象,可以激發(fā)學生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而一個丑陋又猥瑣的形象,則能讓學生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學生的思想影響就越激烈、越深刻。如學習《曹操煮酒論英雄》,通過對劉備、曹操的語言、心理加以歸納和整理,就能對他們的形象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曹操驕矜多疑,老謀深算;劉備善于偽裝、大智若愚。在美與丑,智與愚的對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鑒。
打開語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作者濃郁的情感和心血的作品無不閃爍著熠熠生輝的的思想光芒。領受作品的美,必須靠“悟”,惟有“悟”才能把審美體驗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整而深刻的領略作品的思想之美。如“珍珠鳥”的結尾一段:“信賴,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不就是作者希望我們?nèi)祟愐c其他動物和平共處,互相依賴,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平的世界嗎?
總之,美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可以讓怯懦變得堅強、讓猥瑣變得偉岸、讓狹隘變得豁達、讓猶豫變得果敢的力量。語文教學有義務也有能力讓學生獲得這種力量。
·編輯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