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qū)召都巴小學 遼寧朝陽 122000)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李 穎
(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qū)召都巴小學 遼寧朝陽 122000)
“合作學習”已走進當今課堂。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活動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使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
小學數學 合作學習 小組
小組合作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重要學習之一,是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當今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對合作需求的比重越來越高。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中被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自新課標頒布實施以來,“合作學習”已走進當今課堂。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chuàng)造,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yǎng)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1.合作討論,發(fā)揮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為了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并且在一個小組中注意各層次學生的優(yōu)化組合,以利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要使合作學習更加有效,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合作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開放性練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而運用小組合作進行開放性練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給他們以較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樂于交流,從而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天地。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學生樂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辦法就是描述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事件之中,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明確學習任務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
1.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發(fā)合作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2.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學生個人探索有困難時。教學中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合作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學生意見不統一時?,F在的學生爭強好勝,有一定的競爭欲望,渴望自己的觀點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旦有不同意見,浮于表面的爭論較多,說服力不夠。
4.合作時機應選擇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伴_放性”問題的解題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的去思考,須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種策略和結論。
5.合作時機應選擇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guī)律的探求處,設計合作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通過實驗我們認識到,要達到上述目標,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與交流學習,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要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交流學習,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與技巧。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數學課堂合作與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是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師還需要時不時地對學生的各種觀點加以綜合,因為有時不同小組的學生可能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當好引導者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設。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小組合作推導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合作建議:
(1)想與三角形有關的那些圖形。
(2)用多種方法驗證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導過程對我們的啟發(fā)。
對特定的教學內容,可以適當指導思路和方法,如教學“我們認識的數”,教學“數豆子”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應講清合作交流要求:
① 每組先派一名學生抓豆子;
② 抓豆子時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盡可能多抓;
③ 再小組內猜一猜,這一把豆子有多少粒;
④ 再由一人數一數有多少粒;
⑤ 討論:抓一把豆子與抓一把糖果的粒數哪個多?為什么?這樣把合作交流的步驟交代清楚,小組學習就能有條不紊地展開。提出合作交流建設或指導的目的是引導啟發(fā),提示合作的流程,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
3.優(yōu)化師生關系,當好合作者
在小組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的角色又變?yōu)橐粋€合作者,要使小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師除適時的組織、引導外,還必須置身于學習小組中,參與到學生中間去,在內容,時間,學生的情緒等方面,適時進行調控,以達到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都要采用一種友好的,平等的,建設性地態(tài)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涉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不能對學有困難的學生袖手旁觀,要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fā)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fā)現,不斷引發(fā)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
華羅庚說過:“學習數學最好到數學家的紙簍里找材料,不要只看書本上的結論”?!昂献鹘涣鲗W習”的教學方法,能將教材及教師的思維過程轉化為學生的思維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再現出來。但在探索嘗試過程中,有許多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通過實驗教師與學生在數學中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甜頭,它不失為一種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方法。
總之,“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正如美國數學教育家舍弗爾德所提倡的:教學應主要由“全班性的討論”和“分組討論”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這樣“合作與交流學習”才能體現出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