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楊
跨文化交際之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觀《我的希臘婚禮》有感
○劉曉楊
作為一部關于文化沖突與融合的電影,《我的希臘婚禮》散發(fā)著濃郁的感情氛圍,讓人在感受文化力量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滿滿的愛的力量。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個國家以及個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已在所難免,面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沖突,我們首先應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平等地看待每一種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在存異中求同,從而使人類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和諧共存。我們同為人,心中都有愛,無論從一開始的沖突到最終的交流融合的過程有多艱難、有多漫長,有愛就好辦。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愛可以幫助我們沖破重重阻礙,甚至是種族的差異。因為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我的希臘婚禮》 文化 沖突 跨文化交流 融合 愛
影片名叫《我的希臘婚禮》,從名字不難看出,這是一部愛情片,而且是一部愛情喜劇片。在好萊塢電影中,不乏大腕兒云集、制作精良、斥巨資打造的愛情片,但《我的希臘婚禮》出人意料地成了當年的票房黑馬,是小成本制作的大勝利。筆者認為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巧妙地向大家展現(xiàn)了兩種文化如何在愛的基礎上慢慢由差異沖突到完美融合的過程,從而使許多人產(chǎn)生了共鳴。影片中愛情、親情故事的幽默、歡樂和溫馨也是吸引人們關注的重要原因。影片不僅包含浪漫的愛情,還有溫暖的親情;有典型的美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歡樂的希臘文化;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一開始當然會有不可避免的沖突與碰撞,但經(jīng)過愛情和親情的考驗,兩種不同的文化最終走向了融合。男女主角伊恩和土拉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長經(jīng)歷和生活方式,從相識、相戀到結婚,這期間有甜蜜、幸福,也有無奈、妥協(xié)和付出。伊恩為了土拉,接受了希臘宗教的洗禮;加斯為了女兒的幸福,從一開始的堅決反對,到最后慢慢接受;伊恩的父母也從一開始的不適應、不理解,到最后融入了那個大家族中;還有一直鼓勵、支持土拉的媽媽,一直努力不放棄夢想的尼克,還記得伊恩接受洗禮是尼克對土拉說的那句“你當然值得!”家人彼此之間的愛盡顯于影片之中。影片中,愛的體現(xiàn)無處不在,他們因為愛而試著為彼此去改變,也因為愛讓他們在文化差異和沖突的背景下,最終收獲了各自的人生幸福。土拉終于結婚了,實現(xiàn)了她自己的夢想,嫁給了她愛的人,也終于完成了家人對她的期望。同時,伊恩的生活有趣了,而且伊恩的父母也不那么安靜了,笑容更開懷了。加斯也了了他的心愿最終跟女兒做了鄰居,沒有讓女兒離開他。尼克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伊恩和土拉對彼此深深的愛讓他們倆沖破了重重阻礙,最終走在一起,過上了幸福生活。愛是能夠跨越種族的,戰(zhàn)勝沖突走向文化融合是必然的結局。
文化是一個廣泛而含義豐富的概念,在人類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有互相聯(lián)系但也略有不同,而其基本意義則是人類各個族群社會各自具有的價值和生活方式。因此,表現(xiàn)某一族群社會基本價值觀念和生活的各種物質的(如建筑、文本等)和精神的(如儀節(jié)、理念等),那是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文化承傳的載體或渠道。(鄭培凱,2006)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主義在美國社會文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強調人是價值的主體,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高度重視個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發(fā)展。個人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xiàn),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美國夢。美國夢處處滲透著個人主義,激勵著美國人民前進。然而,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fā)揮。然而,人人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就難以融洽,整個社會也會缺乏凝聚力,也造就了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現(xiàn)象。
美國社會的多元化和典型美國家庭的生活方式,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伊恩的家庭體現(xiàn)了典型的美國家庭文化,伊恩的父母拘謹、安靜、小心翼翼,很符合美國現(xiàn)代社會的禮儀。家庭成員之間依然重視個人獨立,對孩子除了基本的支持和教育,家長并不會給予過多的鼓勵和關心。因為在美國,民主觀念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孩子從小就需要學著去使用自己民主的權利,學著自己去選擇。從伊恩的口中可以得知,他的生活從小到大都比較無趣,按照家族的愿望選擇當律師,可最后因為實在沒興趣才又改行當教師。他只有兩個堂兄弟,但也沒有住在同一個州,所以根本就沒有體會過大家庭里的那種熱鬧和溫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yè)和圈子,就算是家人,也都有明確的自己的空間,并沒有過多的交集。不是說伊恩的家人彼此之間沒有愛或者親情,只是跟土拉一家相比,他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不同,表達愛的方式也不同。
跟伊恩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土拉一大家子,一個典型的希臘大家庭。也許在美國人看來,土拉一家過得太放縱、太嘈雜、太沒規(guī)矩了。在希臘人中有放縱的人民,這到處都可以看到;但是要說希臘生活的規(guī)條是隨著沖動自由放縱,恐未必確實,這在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假希臘人”中,或者如此。用最恰當?shù)脑~語來綜括希臘的理想是“節(jié)制”“中庸”“秩序”“諧和”,這些都是希臘思想最特別的表現(xiàn)。(狄金森,2005)與美國文化中強調女性獨立和女權主義相比,希臘文化中還有一點特別明顯的差異,就是對婦人的觀念。片中加斯多次強調男人比女人聰明,女人沒必要接受太多教育,等等。希臘的生活觀與近代生活觀區(qū)別最大的地方莫過于希臘人所主張的婦人的地位。婦人唯一的訓練就是怎樣做母親,只要她們能健康的生產(chǎn),就算是在結婚以外的結合習俗上也可以承認的。就像加斯說的,希臘女子一輩子只有三件事:嫁希臘老公,生希臘小孩,煮飯給全家吃,做老媽子直到死。而美國女性從很早就已經(jīng)開始爭取自己的各種權利,始終強調男女平等,反對性別歧視。
影片中呈現(xiàn)的美國與希臘巨大的文化差異是明顯的,我們不能說那種文化好或不好,每種文化都是歷史的積淀和發(fā)展,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世界文化才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有魅力。伊恩的家庭安靜、謹慎,土拉的家庭活潑、歡樂,各有特點,一靜一動,非常互補,所以結合起來一定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也讓兩個家庭都變得更加完美和幸福。
按照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的歸納,克拉克洪的定義(關于文化)有以下12條:1.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總和;2.個人從群體那里活動獲得的社會遺產(chǎn);3.一種思維、情感和信仰的方式;4.一種對行為的抽象;5.就人類學家而言,是一種關于一群人實際行為方式的理論;6.一種匯集了學識的寶庫;7.一組對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的標準化認識取向;8.習得的行為;9.一種對行為進行規(guī)范化調制的機制;10.一套調整與外界環(huán)境及他人關系的技術;11.一種歷史的積淀物;12.一種行為的地圖、篩網(wǎng)或矩陣。不難看出,克拉克洪的定義實質上是對克魯伯定義的一個拓展和具體解析。他們的文化觀基本上是從歷史、心理、行為、規(guī)范、結構、功能、符號等不同的視角對人類社會的知識、信仰、行為及其創(chuàng)造物所做的總體性描述性闡釋。(《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
所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發(fā)展方式,而每個個體在生長的過程中都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自己周圍文化的影響。希臘是一個很有民族特色的國家,美國也是,兩種文化碰在一起難免會有沖突,同時也會相互影響。文化碰撞是很有意思的,而且不同的文明之間總能惺惺相惜,所以走向融合是必然的結局。
文化差異融合在該影片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現(xiàn)。影片中很多細節(jié)都表明這兩種文化正在逐步走向融合,土拉就是從這個禁錮的希臘家庭中勇敢走出去的,且獲得了她想要的幸福;而伊恩為了土拉不惜改變自己的信仰,主動融入希臘文化;加斯也從排斥,拒絕到最后的慢慢接受;伊恩父母更是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到后來的和諧融入。可見,兩種文化要融合,不能只靠一方的一味妥協(xié)退讓,而是要靠雙方積極努力溝通和配合。
在跨文化交流中,雙方有各自的規(guī)范原則和價值觀。各個社會群體、文化群體都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價值系統(tǒng),都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缥幕涣髦?,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應彼此尊重。不同文化交流過程中,要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特別是對于那些與自己文化習俗不相同的地方要有寬容的態(tài)度,消除民族偏見和打破文化定型。堅持文化平等的原則,互相尊重,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緩和矛盾、解決沖突的基本辦法有:互相理解,互相適應,盡量去理解對方的文化,努力消除對異質文化的隔膜,在存異中求同。平等對話型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種進行方式。在這種類型中,雙方了解彼此文化的差異和共同點,對不同點能夠相互理解,進行友好的交流,這是一種理想的跨文化交流形式。(關世杰,2006)
伊恩和土拉兩家,都努力互相理解、互相適應彼此,慢慢地,大家都意識到文化的差異并不能阻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不能阻礙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愛的產(chǎn)生。最后正如加斯所說“我們一樣都是水果”,其實我們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也象征著兩個家族以及兩種文化的和諧相融。
盡管影片說的是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和碰撞,但其中愛的體現(xiàn)無處不在,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都特別動人。簡單的劇情,卻讓筆者感受到了滿滿的溫暖。伊恩與土拉沖破各種文化差異和沖突,最終收獲了愛情;加斯除了表面的傳統(tǒng)固執(zhí),筆者認為他最關心的還是女兒的幸福,從她為女兒準備的婚禮可以看出,他對土拉的愛真的非常深沉;尼克對家人的愛,也讓筆者頗為感動。他們整個家族,時時刻刻都洋溢著家庭的溫暖和幸福。盡管又吵又鬧,但家人就是家人,他們會永遠給予我們愛,無論何時何地。盡管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擁有不同的文化,習慣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們依然可以交流、結合,因為,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1]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179.
[2]周啟超.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M].天津:百花出版社,2006.
[3]彭基相譯,[英]狄金森著.希臘的生活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1,130.
[4]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75,314.
(劉曉楊 河南開封 河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