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碧嫣
?
腦癱兒童言語呼吸障礙矯治的個案研究
●黃碧嫣
摘要:言語呼吸障礙是腦癱兒童言語能力發(fā)展的主要障礙之一。針對一例腦癱兒童存在的言語呼吸障礙,從其生理特點和能力現狀出發(fā),制定長短期訓練目標,分階段采取針對性康復訓練方法,可有效改善其呼吸功能,為后期言語綜合康復打基礎。
關鍵詞:腦癱兒童;言語呼吸障礙;個案研究
據統(tǒng)計,腦癱兒童言語障礙的發(fā)生率為44%—73.55%,這種障礙不同程度地阻礙了腦癱兒童的言語交流,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給腦癱兒童及其家庭帶來極大傷害。呼吸系統(tǒng)為言語產生提供動力源,言語呼吸障礙是造成其他類型言語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言語治療師在進行矯治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個案中,對一名腦癱兒童進行言語呼吸功能評估后,采取相應的矯治方案進行干預,使其在呼吸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進步,為后期言語康復打基礎。
(一)具體情況
小張(化名),男,1997年6月生,腦癱并伴有輕度智力障礙,2011年起就讀于我校。主要問題表現為呼吸支持不足,呼吸與發(fā)聲不協(xié)調,下頜打開幅度過大,且伴有歪斜。該兒童年齡大,入學時間晚,且在此之前從未經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及相應的康復訓練。家住偏遠農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平時都外出打工,對于小張的教育問題也無暇顧及,也沒有能力付出足夠的資金為小張進行康復訓練。目前小張能進行日常簡單的交流,但語言清晰度不佳,常會配上夸張的動作和表情。
(二)初步診斷
在治療前,對小張最長聲時、最大數數能力、s/z比進行測量評估。測量結果顯示,其最長聲時僅5.2秒,遠低于這一年齡的最小值20秒,相當于5歲普通兒童的水平,且未采用腹式呼吸;連續(xù)數數最長時間為7.4秒,未達到這一年齡的最小值12秒,吸氣與呼氣不協(xié)調;s/z比約為1.6,大于平均值1.4。
經過以上的評估,并結合觸覺和視覺感知,綜合診斷出小張呼吸方式異常、呼吸支持不足及呼吸與發(fā)聲不協(xié)調。呼吸方式異常主要表現為胸式呼吸;呼吸支持不足主要表現為呼吸深淺不均勻,肺的活動低下,不能充分擴展,不能保持長時間的呼氣,句長過短,語流短促且不適當地中斷;呼吸與發(fā)聲不協(xié)調表現為不能將呼吸和發(fā)音系統(tǒng)進行精確有效的協(xié)調,發(fā)音或起音困難。
根據小張的障礙程度和特點,結合評估的結果,我們?yōu)槠渲贫碎L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長期目標以一學年為期限,主要任務是呼吸方式異常、呼吸支持不足及呼吸與發(fā)聲不協(xié)調的矯治。短期目標以兩個月為一個實施期限,分成3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建立正常、自然、舒適的生理腹式呼吸方式,并實現生理腹式呼吸到言語腹式呼吸的過渡;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增加肺活量,提高小張言語時對呼氣的控制能力,通過最長聲時訓練和逐字增加句長來提高言語呼吸支持能力;第三階段主要是通過交替發(fā)長音和短音、發(fā)旋轉式的音等,建立正常起音方式,提高起音速率。
(一)第一階段
小張呼氣短而弱,很難在聲門下和口腔形成一定壓力,呼吸應視為首要訓練項目。訓練方法包括:座位訓練、呼吸放松訓練、“嗯哼”法、擬聲法、數數法等。由于小張能正常地端坐,在訓練時主要采用坐位進行,鼓勵其放松,教師站在小張的前方或側前方,雙手放在其胸廓的下部,在呼氣末期輕輕擠壓,適當延長呼氣時間,但切記力量不可過大。
在小張感到疲倦時,站起來動一動,即呼吸放松訓練。將節(jié)律的呼吸與放松運動相結合,總共有5個動作,教師先示范動作,小張模仿動作,并適時加入言語指導,指導小張呼氣、吸氣的時機,以達到呼吸系統(tǒng)整體功能的提高。這一過程不僅調節(jié)了小張的呼吸功能,而且減少疲憊感,增強了他參加訓練的積極性。
腹式呼吸治療一段時間后,采用“嗯哼”法、擬聲法、數數法等進行言語腹式呼吸訓練,讓小張理解吸氣和呼氣實際上是一個持續(xù)的運動,吸氣和呼氣之間沒有停頓,從而促進生理腹式呼吸向言語腹式呼吸過渡。
(二)第二階段
呼吸功能支持不足,則需要進行呼吸肌群的運動訓練。經過反復訓練,幫助小張吸入更多的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言語呼吸支持能力。訓練內容包括:呼吸系統(tǒng)的伸展放松運動,適當的運動,進行快速用力呼氣(如吹羽毛、吹蠟燭等活動讓小張體會快速呼氣的感覺,發(fā)/p/、/t/、/k/等送氣音),進行緩慢平穩(wěn)呼氣訓練(如吹泡泡、吹哨子等,發(fā)元音/ɑ/、/o/、/e/等,發(fā)擦音/f/、/h/、/x/等)以及最長聲時訓練。
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感知呼氣,滲透蒙氏教具“吹氣盒”。用一張紙,用力呼氣可以使紙動起來。小張先感知用力呼氣所能達到的效果以及自己呼氣的能力。使用“吹氣盒”,快速呼氣把球吹進洞里,從而增強肺活量。這個過程中,小張由于過度用力或長時間呼氣,容易感到疲倦,因此每次個訓要變化訓練方法,或采取多種訓練形式,如吹羽毛、吹蠟燭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呼氣練習,可加入發(fā)送氣音的訓練,訓練時先采用耳語式的發(fā)音方法誘導出送氣音,再用正常嗓音發(fā)送氣音。
其次,進行平穩(wěn)呼氣的訓練,讓小張對呼氣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把幾根蠟燭固定在桌上,一字排開并點燃。小張站在桌子的旁邊,與桌子保持一段距離,深吸氣,然后緩慢平穩(wěn)地吹氣,使蠟燭的火苗不斷閃動但不滅。在小張的呼氣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后,進行發(fā)元音和發(fā)擦音的練習,發(fā)音要連貫,發(fā)音時間越長越好。
最后,結合現代康復技術言語矯治儀進行最長聲時訓練。由于小張最長聲時最大值為5秒,教師對于最長聲時的目標值不能設置過高,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信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矯治后,可以慢慢增加最長聲時的目標值。小張屬輕度智障,教師稍微解釋后,能很快明白游戲的規(guī)則。
(三)第三階段
協(xié)調性異常的主要表現是不能將呼吸和發(fā)音系統(tǒng)進行精確有效的協(xié)調,或者聲門閉合功能較差,其中包括不正確的起音方式導致發(fā)聲效率下降等。訓練方法包括:唱音法、囀音法、氣息式發(fā)音法、起音感知、減少硬起音、提高起音速率等。
這一階段對小張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需要克服的是硬起音和起音困難。運用現代康復技術言語矯治儀,先讓小張建立起音的概念,當發(fā)/ɑ/音時就會出現一只小動物,每一只小動物出現的過程都代表著聲帶從不振動到振動的一個完整過程。在小張建立起音概念之后,就要讓他進一步體會正常起音和硬起音的不同。只有當他意識到自身的起音方式是錯誤的時候,他才會改正這種不正確的起音方式。
在小張初步建立正確的起音方式后,就要讓其通過游戲體會起音的速率,并最終提高起音速率。起音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正常起音的次數?!巴炼古堋庇螒蚩蓭椭鷮W生體會起音速率。每一次正常起音,土豆就往前跑一步;起音速率越快,土豆跑的速度越快。
對小張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再次對小張最長聲時、最大數數能力、s/z比進行測量。測量結果顯示:最長聲時達到11.3秒,相當于13歲普通兒童水平,且會用腹式呼吸;連續(xù)數數的最長時間達到12.5秒,達到當前年齡的基本水平,且吸氣和呼氣協(xié)調;s/z比約為0.86,達到一般水平。
以上數據顯示,雖未達到長期目標,但小張在呼吸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進步。改變了呼吸的方式,加強了呼吸的支持力度。這說明,根據兒童呼吸障礙的類型和特點所采取的針對性訓練是效的。
參考文獻:
[1]曹建國,郭新志,何曉蕊,等.腦性癱瘓合并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1,16(1).
[2]衛(wèi)冬潔.腦癱兒童言語障礙及康復[J].中國康復理療與實踐,2005,(9).
中圖分類號:G764
作者單位:(福建省殘疾人康復教育中心,3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