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立
(中國中學生報,北京 100022)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報刊的普法作用
——以《中國中學生報》為例
杜立
(中國中學生報,北京100022)
作為治國方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早已寫入憲法。建設法治國家,必須以廣大公民具備應有的法律素質為基礎。我國制定普法規(guī)劃,歷來都把青少年作為重點人群之一,而中學生作為青少年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當是重點普法對象。雖然法律內容早已成為必修課,進入了中學課堂,但法律課與其他課有很大不同,新的法律不斷頒布,現行的法律也會修改,而新頒布或修改的法律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課堂,學生也就無從得知。法律課的另一個特點在于,干巴巴的法律條款一定要配合案例故事才能生動起來。要讓學生了解新頒布的或修改過的法律、老師想讓法律條款生動起來,就必須依靠課外活動和報刊上的宣傳。這樣一來,“報刊上的法律”就成了中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吨袊袑W生報》法治版很好地起到了輔助學校法制教育的作用,20多年來刊發(fā)了上千萬字的文章,以鮮活的內容、細膩的文風、活潑的語言與讀者互動,為青少年普法教育、為國家法治建設做了應該做的工作,贏得了讀者的好評。
依法治國;青少年報刊;普法
有一次去學校講法律,筆者提出一個問題:“法律首先是干什么的?”大多數同學回答:“懲罰壞人的?!惫P者說:“其實,法律的作用首先是保護好人。”
世上為什么要有法律?因為有了法律,就有了公平、公正,就有了對弱者的扶助,就有了社會的秩序。這樣,世上占絕大多數的好人才能生活得更好。
有同學說,我也不干犯法的事,學法律有什么用?
初中生小丁,好心借給同學的800元錢,同學不打算還了。小丁一氣之下找來兩個同學,把借錢不還的同學軟禁起來。家長見孩子一夜未歸就報了警,結果小丁受到處罰。小丁不明白自己討要欠款,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什么不對。他不知道這一行為已觸犯了法律,因為他無權將他人拘禁起來。
高中生小王不慎丟了手機,她在學校里貼出告示,稱“若有拾到者請送到×××寢室,本人定將重重酬謝”。后來,同學小張拾到手機并送還小王,小王請他吃了冰淇淋。小張覺得小王與她在告示上許諾的“重重酬謝”相去甚遠,兩人為此鬧了矛盾。老師說,如果小王懂得發(fā)布告示屬單方法律行為,一經發(fā)布不得變更承諾,也許就不會許下重諾卻又言而無信了。
小丁和小王的故事告訴我們,法律無處不在。如果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做的事都是合法的?
小東也遇到過一件煩心事,他靠法律才討回了公道。那次他坐車上學,中巴司機是小東同村人,他讓小東免費乘車。由于司機走神,半路上車翻了,小東受了傷。家長要求司機賠償,司機說因為小東是免費乘車,所以他與小東沒有合同關系,不應賠償。后來,小東將司機告上法庭,為自己討回了公道。
小東的故事告訴我們,法律是我們生活中的保護神,學好法律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
法律的核心是權利和義務。
正因為權利與義務沒搞清,一些學生的權利受到侵害。小新學習成績不大好,期末縣里統一考試,小新等十幾個學生接到老師通知,讓他們暫時別參加考試。這時,小新他們在家長的支持下,把情況反映到教育局,保護了自己考試的權利。
小丁、小王、小東和小新的故事,其實就是法治的故事。法律本身是知識,更是理念。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契約觀念、公平觀念、以法為尊、唯法是從……這些是法治的精髓,要通過立法的觀念、通過法律條款來體現。
法律很大,無論是哪級政府、哪個公民,都必須遵守法律;法律離我們也很近,我們的衣食住行、學習、生活都離不開法律。
正因為法律無處不在,正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法律,作為面向中學生的媒體,《中國中學生報》有責任為中學生普法、為法律文化建設盡一份力。《中國中學生報》是團中央主管的全國唯一一份面向中學生的綜合性報紙,創(chuàng)刊于1989年。報紙創(chuàng)刊后,我們深感中學生法律知識的欠缺、法律意識的淡漠,于是,在創(chuàng)刊四年后的1993年,我們設置了法治版(當時叫“少年與法”,1998年改為“法治”)。前面文章里的故事,都是《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刊登的。
我國制定的普法規(guī)劃,歷來都把青少年作為重點人群之一,而中學生作為青少年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當是重點普法對象。中學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中學,則擔負著教育中學生,使他們成材、成人的主要責任,是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陣地。
1998年,法律內容成為必修課,正式進入中學課堂。然而,法律課與其他課有很大不同,新的法律不斷頒布,現行的法律也會修改,這樣問題就來了:法律課有了正規(guī)教材、內容也相對固定,新頒布的法律就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課堂,老師上課不講,學生也就無從得知。法律課與其他課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干巴巴的法律條款一定要配合案例故事才能生動起來。于是,學生要了解新的或修改過的法律、老師想讓法律條款生動起來,就必須依靠課外活動或報刊上的宣傳。這樣一來,“報刊上的法律”就成了中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
1999年6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頒布。這是一部與未成年人成長密切相關的法律,其中把“曠課、夜不歸宿”“攜帶管制刀具”等若干行為列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把“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等若干行為列為未成年人的嚴重不良行為。這些都是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條款,教師和中學生都應該了解。然而,由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1999年6月頒布的,1998年編定的教材里自然不會有,許多老師對它也不甚了解,有的老師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么一部法律。教材里沒有,考試也就不會考,加之沒有相應的教學參考書,老師上課也就不講。這時,《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用一系列的文章及時彌補了這個空白。
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自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以普法、維權和自我保護教育為主要內容,以法制新聞、法制故事和法律解讀為主要形式,力圖通過一個個新聞事件和法律故事,通過對法律的解讀,把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融入中學生的心底和行為方式之中,深受老師和學生歡迎。
法治新聞是《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的重要內容。我們選擇的法治新聞,大多以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和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件為主,通過這些新聞事件來培養(yǎng)中學生的法治觀念,普及法律知識。
我們認為,與其他普法形式相比,法治新聞在普及法治觀念方面的作用更突出。因為法治新聞既講法律常識,更講法治觀念,一個故事就會讓讀者明辨是非,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彌補通常普法過程中重法律常識而輕法治觀念的缺欠。在我國的普法實踐中,絕大多數老百姓也都是通過電視和報刊上的法治新聞來了解法律知識、樹立法治觀念的。以法治新聞為主體的眾多法治故事,有直觀性、時效性和貼近性等優(yōu)勢,故事性極強,更能吸引學生,因此成為老師課堂教學、法律教材和法律文本的重要補充。
這些年來,《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本報特稿”“警戒線”“法官斷案”等專欄刊登的《少年作案驚動三級公安》(三少年為了炸魚盜竊炸藥)、《花季少年跌入模仿深淵》(少年因迷戀武打影視而模仿打劫)等新聞,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都引起不小反響。
法治新聞既是媒體履行普法教育社會職責的途徑,又是媒體爭取更多受眾的手段。隨著報刊的市場化,法治新聞的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有些媒體過分注重法治新聞的轟動效應,過分看重法治新聞給媒體帶來的市場利益,從而減少了法治新聞中的法律知識教育和法治觀念的培育作用?!吨袊袑W生報》是面向中學生(未成年人)的媒體,主要承擔教育的職責,其法治版始終把履行普法職責放在首位。法治新聞中的恐怖、血腥和涉及強奸、暴力的故事不利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一些犯罪細節(jié)也容易被他們模仿,因此,我們在編輯法治新聞時,在保證案例可讀性的同時,更注意案例對讀者的引導,努力避免暴力、恐怖給讀者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避免不良信息和犯罪細節(jié)給他們造成傷害。
新聞需要真實,但《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網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因此,我們刊登這類新聞時把握這三個原則:一是少登殺人放火等惡性暴力案件,多選擇非暴力刑事案件以及民事侵權案件;二是不涉及具體地點(比如鄉(xiāng)鎮(zhèn)和學校),很多稿件我們都只涉及案發(fā)的市,連縣都不出現;三是淡化具體作案細節(jié)。這樣,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犯罪未成年人的隱私。
法治新聞不僅是案件新聞,國家與法律有關的重大決策更是新聞。多年來,《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通過“與少年朋友談法”“法治時空”兩個專欄,對修改憲法,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禁毒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重大法治事件和依法治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決策與政策進行報道與解讀,在每年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世界禁毒日、世界無煙日、中小學安全教育日、全國法制宣傳日等紀念日編寫相關故事、做相關報道,讓讀者了解國家的法治進程和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媒體要為讀者伸張正義。媒體刊發(fā)的文章,如果既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又能解決實際問題,是最有意義的。
1996年,編輯部接到重慶一個中學生的來信,反映他在上學放學路上屢屢遭遇敲詐勒索的問題。是作為讀者來信原文照登,還是以此為線索做進一步調查?我們選擇了后者。我們以“上學路上安全否”為題,設計了調查問卷,刊登在報紙上,又在全國各地選擇了幾十個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郵寄問卷。從1996 ~ 1997年,調查問卷進行了將近一年,結論是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有被敲詐勒索的經歷。我們還就這個問題在學生中展開討論,訪談專家。最終,根據調查和討論寫出的新聞調查《上學路上問題多——對中學生上下學治安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于1997年11月19日刊登在《中國中學生報》頭版頭條,引起巨大反響,媒體紛紛轉載,有關部門多次開會研究解決方案,促進了這個問題的初步解決。
近些年來,未成年人被拐騙、遭遇暴力侵害以及校園安全事故的問題比較突出,很多專家表示,如果自我保護教育做到位,90%的危險完全可以避免。《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把中學生自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成功避險的故事和放松警惕受害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自護意識和技能。
遵紀守法才能自護青春,大量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案例說明了這一點。《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刊登了很多新聞事件和法治故事,來為青春護航。某年,湖南某縣一位女學生在中考后,貿然和一位“半熟臉”的朋友離家出走,結果被拐騙至外地賣淫。稿件寄來后,我們覺得這件事很有說服力,刊登后還加了點評。文章刊登后反響很大,一些學校還把它作為法制教育的補充教材。另外,我們還通過新聞事件和我們編寫的法治故事,解答了諸如“來路不明的手機能買嗎?”“法律禁止去的地方(營業(yè)性娛樂場所)該去嗎?”“校園門口小店給你賒賬是不是陷阱?”“離家出走的路有多遠?”等問題,讓讀者明白,遵紀守法是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即使遵紀守法也不能萬事大吉,還得掌握自護常識,學會自護技巧。這些年來,《中國中學生報》法治版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教給學生自護常識,如“自己的照片怎么上了食品包裝袋?”“獨自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門怎么辦?”“獨自行走時發(fā)現被跟蹤怎么辦?”“遭遇老師體罰怎樣維權?”“企業(yè)的助學捐款能收回嗎?”“12歲的學生簽訂的‘合同’為什么無效?”“受老師指派,騎車外出摔傷誰負責?”等問題,都是通過一個個故事來解答的。
《中國中學生報》是我國最早開展自護教育的媒體之一,這些自護故事很受讀者歡迎。我們認為,這些故事里透出的,就是守法意識、維權意識和避險意識等法治文化。
作為治國方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早已寫入憲法。而建設法治國家,就必須以廣大公民具備應有的法律素質為基礎。法律素質,要求人們不僅具有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還要有把法律意識轉化為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自覺行為的能力。近些年,我國對法制教育抓得比較緊,但與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大目標而應該達到的法制教育要求還相距甚遠,因此仍然需要普法報刊的助力。
20多年來,《中國中學生報》身體力行,很好地起到了輔助學校進行法制教育的作用。《中國中學生報》是周報,法治版自1993年創(chuàng)辦以來,基本保持在每月三四個版的發(fā)稿量,20年來刊發(fā)了上千萬字的文章,以鮮活的內容、細膩的文風、活潑的語言與讀者互動,為青少年普法教育、為國家法治文化的建設做了應該做的工作,贏得了讀者的好評。
G219.20
A
1674-8883(2016)17-0181-02
杜立,中國中學生報主編,主任編輯,中國犯罪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少年兒童報刊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北京關心青少年教育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