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潔
(作者單位:內江師范學院)
微博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不足
任思潔
(作者單位:內江師范學院)
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說:“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qū)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和運用,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由于簡單、快捷、互動性強等特點,微博深得大學生喜愛,大學生群體也成了微博的主要用戶群。在微博時代,媒介素養(yǎng)日益成為人們必備的一種素養(yǎng)。作為富有朝氣并與時代同步發(fā)展的年輕大學生,其媒介素養(yǎng)水平既是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其在面對紛亂復雜的網絡時不至于迷失的導航燈。
微博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
在現(xiàn)今信息社會,互聯(lián)網發(fā)展迅速,各種網絡應用技術也層出不窮。技術的發(fā)展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眾多平臺。在這樣的形勢下,受眾不僅可以從多元的渠道滿足自身對信息的訴求,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發(fā)布各種信息。其中,微博以其資源的豐富性及開放性成為受眾獲得信息和發(fā)布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學生便是使用微博的典型代表。如今,微博正在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并改變了他們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但微博帶來的影響并非總是積極的。如何克服微博給大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媒介素養(yǎng)或成為其中的關鍵因素。
1933年,英國學者富蘭克·雷蒙德·李維斯和丹尼斯·托馬森發(fā)表的《文化和環(huán)境:批判意思的培養(yǎng)》中,首次提到了“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當時,電影等大眾娛樂文化盛行起來,媒介在利益的驅動下迎合大眾的一些低級趣味,他們希望人們能批判地接受大眾傳媒和流行文化,同時,也呼吁傳統(tǒng)的價值觀,維護精英文化。20世紀60年代以后,學者們將探討媒介素養(yǎng)的重心從以前的抵制大眾文化放到了培養(yǎng)鑒別能力上。80年代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德國慕尼黑召開“國際媒體教育研討會”,會上指出,人們生活在一個媒介無處不在的社會,與其一味譴責媒介的強大權力,不如接受媒介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這一事實,承認媒介作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在本國與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歐美等國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逐漸形成規(guī)模,媒介素養(yǎng)研究也有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在信息社會,媒介素養(yǎng)已日益成為人們必備的一種素養(yǎng)。作為朝氣蓬勃、與時代同步發(fā)展的大學生,他們的媒介素養(yǎng)水平既是促進自身發(fā)展、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重要條件,也是營造良好傳播環(huán)境的基礎。如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逐漸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許多研究者針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做了有針對性的調查,分析了我國大學生在媒介素養(yǎng)中的缺失。
2.1網絡媒介的利用和理解能力不足
根據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張男星和北京師范大學王炳明《當前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大學生對網絡類別的判斷除報紙外,關于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類型的判斷并不清楚,每項不及30%;在網絡使用技術上,29.5%的大學生選擇“了解”網絡技術,“一般了解”的占多數,比例為63.4%,“不了解”的占7.0%,可見,對于在信息社會掌握網絡技術這一必備的生存技巧上,大學生還有待提高[1]。另外,大學生在利用網絡的動機上傾向于娛樂化,據清華大學對在讀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大學生媒介行為和媒介素養(yǎng)”為主題的問卷調查,有48.7%的大學生選擇“娛樂休閑”的媒介信息,25.0%的大學生選擇“尋求娛樂或刺激”,41.9%的大學生選擇“獲取生活實用信息”,37.7%的大學生選擇“社會萬象”,而只有33.9%“的大學生選擇“學習知識”[2]。而締元信的《微博媒體特性及用戶使用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從用戶微博行為和微博中發(fā)布的內容來看,在微博上抒發(fā)個人情緒、書寫心情感受的微博占據大半江山(約75%),很多大學生使用網絡媒介的動機單一,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媒介的時候沒有較強的主動學習和充分利用資源的意識。
網絡媒介作為信息傳播的工具之一,理應成為大學生學習和自身發(fā)展的工具,但許多大學生使用媒介時只為自身的消遣娛樂,這樣導致的后果往往是娛樂精神泛濫,造成一些人對現(xiàn)象的曲解、對文化的誤讀。大學生沒有精力去思考網絡中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沒有正確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這不能不說是當前大學生沒有理解到網絡媒介的用處,造成自身行為上的一些偏失。
2.2信息解讀、判斷及思考能力不足
2014年7月上旬,四川地區(qū)迎來大范圍的持續(xù)性強降雨,導致多地發(fā)生洪澇、泥石流災害。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了四川省多地受災,多人傷亡,經濟財產損失嚴重。網傳四川此次暴雨成災是因為年初李冰治水時埋下的“鎮(zhèn)水神獸”被挖引發(fā)的。此類無稽之談竟在微博上被相繼轉發(fā),造成恐慌,以致中國新聞網、新浪新聞等多家網站撰文辟謠。這說明,網民在對信息的解讀、判斷和思考上存在問題,沒有科學依據和實際證據的一些信息也會在一定條件下傳播開來,而這里面的推手不乏大學生,如2010年金庸的第二次“被去世”最早就是從大學生愛去的魔獸世界貼吧傳出,最后借微博之力大肆擴散。
另一種情況則是,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有一定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但由于自身對社會情況了解有限,看問題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而大學生常常語帶幽默,或戲謔,或自嘲,從而引起了同類人的共鳴。這種情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惡搞,一些人利用微博,通過捏造謊言、爆料隱私、娛樂一切等手段博取眼球,滿足自己的宣泄欲或被關注欲等[3]。其中,詩圣杜甫“躺著也中槍”,其在語文課本中的形象被廣大網友各種顛覆,戲稱“杜甫很忙”。筆者認為,這雖然是大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體現(xiàn),但杜甫作為偉大詩人和文化大家,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和禮遇,對其形象的惡搞難免讓人對杜甫產生誤讀,而這種解讀方式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尊重,反映出大學生的一種不健康心理。
2.3媒介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意識不足
媒介道德,是指在媒介接觸和使用活動中,對相關法律和規(guī)范的遵守[1]。大學生的媒介道德包含多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對相關媒介規(guī)范的認識,大眾媒介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利用大眾媒介進行傳播的傳播者應明確自身對公眾和社會承擔的一定義務和責任,傳播者需要在現(xiàn)行的法律和制度范圍內進行自我約束。其次是通過品德構建把外在規(guī)范內化的過程,即將強制性的條款和自身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知結合起來,形成自身的認識。最后是體現(xiàn)在個體良好的媒介行為中,即個人要在使用媒介進行傳播時真正做到遵守道德規(guī)范。
遵守媒介道德法規(guī)、具有法律意識也是在微博時代下衡量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水平的一個指標。大學生習慣在微博所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建立認識,但微博世界魚龍混雜,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很有可能受其不良影響而不自知,也因為缺乏對媒介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的認識,讓自己的行為不受約束。例如,發(fā)生在2008年的香港“艷照門”事件,相當多的大學生得知此事后紛紛上網搜索視頻、下載照片……殊不知自己觀看、互相傳遞照片已經違法,已經違反了相關網絡管理條例。而據李安英等在其調查中發(fā)現(xiàn),僅39.35%的大學生認為訪問色情網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62.37%的大學生對此表示不同意或說不清楚。調查還顯示,50.49%的大學生瀏覽過色情網站。由此可見,雖然大學生是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群,但還缺乏對媒介道德規(guī)范的認知,沒有進行自我約束,更沒有用自身行為體現(xiàn)自己良好的媒介道德。
[1]張男星,王炳明.當前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調查研究報告[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9).
[2]覃川,王磊靜,張嵩印,等.當代大學生媒介行為和媒介素養(yǎng)實證研究[J].當代傳播,2007(4).
[3]由丹丹,康秀云.論大學生微博公共參與及引導[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5).
任思潔(1989-),女,四川宜賓人,本科,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