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星
淺析跨文化交際中中美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以《功夫夢》為例
○邢 星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全球涌現(xiàn)出大批的跨文化交際電影,電影是跨文化交際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選取成龍電影《功夫夢》為載體對中美文化的差異和融合進行剖析,從而在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和融合 《功夫夢》
12歲的德雷·帕克因為母親工作的調動而一起搬到中國北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認識了同校學習小提琴的中國女孩美瑩,二人的交往引起了以“陸偉程”為首的小團體的強烈不滿,因此德瑞·帕克經常受到圍追堵截,恐嚇威脅。在一次打斗中,身受重傷的帕克被維修管理員老韓(成龍飾演)所救,然而陸偉程的武術老師知道后與老韓產生糾葛,約定雙方徒弟在比武大賽上一決高下。隨后,帕克拜老韓為師開始學習中國功夫,從基本功到個性修煉,逐步悟出了中國功夫的博大精深和蘊含的人生哲理,經過刻苦的練習,通過賽場的激烈角逐和對手的刁難后,帕克最終獲得了武術冠軍,實現(xiàn)了一個美國小孩在中國的功夫夢。
(一)初來中國
片段一:
影片由小帕克墻上的“成長標記”開始呈現(xiàn)故事,因為對故土的眷戀、小伙伴的不舍讓他提前進入了文化休克階段。在乘坐中國民航的飛機上他和媽媽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媽媽:“帕克,看,我們都快學到第十課了,你好嘛?How are you?你叫什么名字?記住那句話了?”
帕克:“沒有?!?/p>
媽媽:“帕克,你真要我的命?!?/p>
帕克:拿起手中描繪中國古老房子的中文報刊“媽媽,中國所有的東西都是老舊的,老房子,老公園,老人家??矗@老頭至少有400歲了?!?/p>
媽媽:“帕克,集中注意力,你叫什么名字,去問問旁邊的人?!?/p>
帕克在媽媽的一再勸說下用生硬的中文發(fā)音問了對面的中國乘客。帕克和媽媽的簡短對話可以看出帕克通過期刊的描繪和對自己馬上身處異國的煩惱提前進入了文化休克階段。文化休克的定義是指出處異文化環(huán)境的人,對陌生環(huán)境產生的一種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產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戀舊文化的病態(tài)心理反應。[1]影片中帕克也多次陷入文化休克的狀態(tài),經過朋友美瑩的幫助,他開始進入文化的適應階段,逐步融入新環(huán)境。
片段二:
新家的熱水器壞了,帕克的媽媽叫他去找修理工。帕克跑到樓下對門衛(wèi)說:“打擾了,我要找修理工,韓先生?”門衛(wèi)顯然聽不懂英語于是通過肢體語言告訴帕克方向。帕克似懂非懂地跑到一間坐滿了修理工的辦公室用英語問道:“我們剛搬到305室,熱水器不好使?!痹诎l(fā)現(xiàn)所有人不懂英語時他選擇通過肢體語言來進行描述,最終讓修理工們恍然大悟??梢姺钦Z言交際是語言交際以外的一切交際行為和方式,是一種不用言辭的交際。[2]非語言交際是社會關系的標志、是話語功能的標志、是感情流露的標志。[3]電影中帕克用到各種表示語言的肢體語言,就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不同背景下的語言交際產生障礙時,非語言交際就顯得更重要,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同樣是重要的。
(二)拜師學武
帕克在拜師學到基本功后,和師傅踏上中國的華山、桂林、武當、八達嶺長城的體驗式旅行,感受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道家思想,以及萬法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等等。因而帕克內心對武術對中國功夫的宗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在決賽關鍵時刻將武術的思想融入其中取得勝利。這個過程就是獲得跨文化適應能力的過程。所謂跨文化適應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際雙方之間適應的能力和對異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就是要主動接受異國文化,所謂“入鄉(xiāng)隨俗”就是這個道理。異鄉(xiāng)人只有內心尊重和接受地域的文化差異,轉變文化身份,才能從文化休克中走出去,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行為規(guī)范等。
(一)中美面子觀念的差異
1.稱呼語
電影中當帕克和媽媽來到中國,初次見到同是美籍的哈里,在自我介紹時帕克媽媽說:“你可以叫我雪莉小姐”。在之后的拜師學武的過程中,帕克對師傅(成龍)的稱呼是:“Mr Han”,其他中國人對其稱呼是:“韓師傅”“韓老師”等。而師傅對帕克有時候的稱呼是:“小帕克”??梢姖h語稱呼語不但較英語復雜,而且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同時反應出交際雙方的等級關系。漢語稱呼語的主要規(guī)則是:敬長親幼、尊上親下、敬生人親熟人。[4]其中對“老韓”“小帕克”的稱呼則是復合型稱呼語,是對較為親切的同事、朋友之間的稱呼。
而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是平等相互的,稱呼也就體現(xiàn)出平等性,例如對姐姐、妹妹、表姐的稱呼都是“sister”,對長輩或者同事之間經常會叫“Mr”或者“Miss”。
2.禮貌
在比武大賽的現(xiàn)場,陸偉程的師傅告訴他只要贏了比賽使用一些卑鄙的手段是可以的,盡管陸偉程想公平贏得勝利,但師傅的命令他不得不從。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武館老師對學生實行的惡劣規(guī)矩:“不示弱!不怕苦!不留情!”這也是為什么在比賽結束后武館的學生紛紛向韓師傅鞠躬表示尊敬的原因。中國是禮儀之邦,禮的本質是“別”,有“別”才有“敬”,正如《禮記》中云:“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士”,因此“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禮的具體體現(xiàn)。而在西方國家,受到平等社會格局的影響,人際之間是平等關系,這顯然與中國的“身份制”的差序格局相悖。
(二)中美教育觀念的差異
影片中美瑩是個聽命于父母的乖孩子,每天都會按時按點地刻苦練習小提琴,沒有自我支配的時間,而帕克的母親不干涉孩子的個人空間,他可以做一切自己喜歡的事情。教育觀念的差異,導致美瑩的父母一開始不同意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中國社會中,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觀念,因此家長具有權威性,孩子要聽從父母的安排,于是也就有這樣的一種傳統(tǒng)觀念:“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西方社會,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是平等的,孩子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父母通常不會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說西方國家的教育的目的趨向于個人本位。[5]這樣積極的教育方式往往會產生“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影片中美瑩的家庭教育和帕克的家庭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為后來的交際融合提供了前提。
(三)合作原則的文化差異
美瑩的父親什么都沒有解釋就告訴美瑩不能和帕克繼續(xù)交往,而后來帕克在韓師傅的幫助下,寫了一封很長的道歉信當面讀給美瑩的父親聽。不難看出,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存在合作原則的文化差異。合作原則主要是指格賴斯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質的原則;量的原則;關聯(lián)原則;方式原則。中國人在很多場合更注重“方式準則”常常為此犧牲“質”“量”和“關聯(lián)”準則,這也就是為什么帕克對美瑩的突然不理睬感到莫名其妙。隨后的道歉信可以看出帕克遵循了合作原則的準則,解除了美瑩父親的顧慮,也與美瑩重歸于好。
(四)思維方式的差異
在拜師學武的過程中,韓師傅反復讓帕克“撿外套、穿外套、脫外套、掛外套”的動作卻不直接告訴他原因,帕克沉不住氣直截了當?shù)貑枎煾禐槭裁?,但是師傅什么都不說就只讓他重復做相同的動作,直到有一天帕克發(fā)現(xiàn)原來師傅在教導他生活中處處是功夫。在這個過程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往往是螺旋式的,而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式的。從韓師傅給受傷的帕克用中醫(yī)療法進行拔罐這一細節(jié)就可以看出,中醫(yī)講究人體的陰陽協(xié)調,注重整體系統(tǒng)性,而西醫(yī)是從病變的某個部位進行直接的有效治療。西方人強調以經驗和事實為依據,看重觀察和分析的方式,是典型的“歸納法”和“實證主義”,中國人的思維里,世間萬物都有它的道理和規(guī)律,即使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應抱有兢兢業(yè)業(yè)的態(tài)度。所以電影中韓師傅看到帕克學武的態(tài)度時才不停地讓他在反復循環(huán)的簡單動作中領悟功夫的道理。
《功夫夢》這一電影在北美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成績,片中的中國元素和追夢精神深深地向人們傳遞著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現(xiàn)代社會中,文化角度不同可能帶來不同的交際障礙。本文通過對一個電影的跨文化差異分析,目的是讓人們認識到文化不存在高低優(yōu)劣之分,只存在差異性和共同性,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有助于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有助于提高跨文化意識,最終實現(xiàn)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
注釋: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商務印書館,2009版。
[4]周新玲:《英漢稱呼語比較》,吳友富主編:《外語與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頁。
[5]黃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國》,廣東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頁。
[1][2]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3]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周新玲.英漢稱呼語比較[A].吳友富主編.外語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88.
[5]黃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國[M].廣州:廣東出版社,2001:126.
(邢星 黑龍江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