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強
(陜西省丹鳳縣職教中心)
古詩詞教學如何捕捉意象
郭富強
(陜西省丹鳳縣職教中心)
古代詩詞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內容,從意象入手,教學生了解古詩詞意象特有的指向和意蘊,學會抓住意象,循象入境,緣象悟情,進而體驗優(yōu)美意境,體味作者創(chuàng)作之匠心,形成比較高的詩詞鑒賞能力。
古詩詞;意象;詩意
古詩詞之美,意象是關鍵。意象是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高度契合,是作品中呈現的作者個性的、時代的一種氛圍、一種情味,是借助文字這個媒介把內情與外景實現水乳交融的完美結合,呈獻出情景交融的藝術畫面,給讀者帶來美的愉悅,讓人品味,讓人難忘。古代優(yōu)秀詩詞作品的意與象基本達到了完整的自然的統(tǒng)一,體現出“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特點,能夠在意象中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體味作者的思想與情思。在寫作手法上,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寄情于物,以物載情。古詩詞教學,把握好意象就是把握了鑒賞的關鍵,欣賞了意象之美基本解讀了詩詞之美,意象乃是詩詞的靈魂。
古代抒情類詩詞特別注重意象的營造,教師在詩詞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感知意象,通過意象這個橋梁進入詩詞意境中。古人距離我們很遙遠,要讀懂他們,先得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審美經驗,加以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完成意象的再創(chuàng)造。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在短短的幾行詩詞里都出現了哪些意象?學生經過閱讀討論,一共找到十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和夕陽。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十個意象是怎么串聯(lián)起來的,經過深思討論,找到了一個情感主線:游子的羈旅愁思。再提問學生,這些意向組合構成了什么樣的畫面?什么樣的意境?學生慢慢道來:深秋的暮色里,枯藤盤結在千年老樹上,一只烏鴉靜立枝頭,無言也無語……
中國的山水畫和詩詞在意象的營造上異曲同工,我們不妨把詩詞的意境當作一幅畫來欣賞,來品評;反之,簡單地把古詩詞翻譯成現代文,就會索然無味,也難以受到意境的感染和熏陶。“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庇袆佑徐o,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意境開闊,氣勢壯美。抓住意象,首先就得解讀詩句的字面意義,如李白的詩《渡荊門送別》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抓住“山,平野,江,大荒,月,云”等字眼,連綴起來,字面上就是:詩人乘船,沿長江入三峽,來到遼闊的楚國平原,高山漸行漸遠,消失在視野里。隨著山勢的變化,波濤洶涌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有所見,有所思,有天上,有地下,虛實相生,搖曳生姿,構成一幅亦真亦幻的山水畫卷。其次,抓住意象中的象征意義,從而迅速把握詩意。古詩意象有基本的意蘊指向,歸雁代表書信、思鄉(xiāng),柳多是送別,黃葉多是遲暮,梅蘭竹菊多是高潔,紅葉表達愛情,桃花喻美人,紅豆表相思,烽煙代戰(zhàn)爭等等。我們弄清了幾十個上百個意象的指向,連綴起來,基本的意思就會明白。“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钡葱兄?、故鄉(xiāng)水這些意象,就明確了送別的意蘊。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狀寫落葉,不盡摹寫江水,有了空間之寥廓無邊,有了時間上之無窮無盡;蕭蕭對滾滾,聲態(tài)對形態(tài),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就有了,從而包舉宇內、涵蓋八方的宇宙感就形成了。同樣《渡荊門送別》中,如果能抓住末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行舟”兩個意象,我們就很容易看出詩人實際上寫的送別之人原來是故鄉(xiāng)的水,而不是友人。顯然,作者用的是擬人手法,水那么多情,依依不舍,不遠萬里為我送行。
經典古詩詞的意蘊之美,對整首詩詞的思想性、藝術性的探討,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優(yōu)美意境的建構等等,都可以從意象的實用上來把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一組意象,構成了凄美悲切的意境,天涯流浪的游子形象渾然托出,而斷腸神傷的內心境況也有了共鳴。盛唐詩人王維,是詩人兼畫家,蘇軾評論他: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翱丈叫掠旰螅鞖馔韥砬?,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泵髟拢迦?,秋松,山石,一組意象構成明凈清純的意境。再看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開首兩句就抓住江南獨具的意象,水村,山郭,酒旗,黃鶯,綠樹,紅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電影一樣的長鏡頭,這是江南自然之美,讓人心曠神怡。接下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江南千里秀美風光一下轉到江南另一個人文景色——寺廟,糅進了滄桑之感,南朝寺廟建筑在參差的山巒間、在高低錯落的樓臺中、在春風細雨中若隱若現,增加了歷史的神秘感,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景完美融合,構成如夢如幻的意境。
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意象,循象入境,因境悟情,品味詩情,理解詩意,進而提高學生的詩文鑒賞水平。
齊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詩詞的靈魂:高中語文古詩詞意象教學研究[J].新課程:上,2012(8).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