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峰
引導學生為自己擬一副嵌名聯
——我的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陳智峰
為了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我嘗試從傳統語文中尋找靈感。我以“嵌名聯”為主線,上了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既讓學生學習了對聯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這種做法對增強語文課堂的魅力或許有啟示意義。
傳統語文;嵌名聯;語文實踐
以往每接任一屆高一新生,我的“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往往按如下程式推進:先請幾位同學聊一聊從小學到初中9年來對學習語文有哪些心得體會,還存在著哪些疑難困惑;然后再由我自己來談一談初高中語文學習的諸多區(qū)別與不同要求;最后再強調一下高中語文學習應當養(yǎng)成的一些習慣等等。如此一來,40分鐘時間就會在不疾不慢中如期過去,而這樣的開學第一課,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也頗 “語文”,但靜下心來一想,它實際上只是“隔靴搔癢”,并沒有體現多少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因而也并未起到什么實質性的作用。于是往往也與很多其他學科的“開學第一課”一樣,只是走過場而已,很難在剛邁進高中大門的學生心靈深處留下什么深刻的印痕。因此,去年的“開學第一課”,我下定決心來點變化,尋思著能否回到傳統語文中去找些靈感。
我想,語文起始課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更要從語文學科的魅力之處、經典之處來引導他們的興趣。最終,我擷取了“對聯”這朵魅力無窮的傳統語文的小花,以“嵌名聯”為主線,開出了一堂別具一格的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課堂環(huán)節(jié)之一:初識對聯。以自己的一副嵌名聯“智慧屬天生,欲與斯人說今古;峰巒拔地起,每從是處覓仙源”(此聯乃學者、詩人戴巖梁先生所贈)導入,并讓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名字。這樣的導入方式,既讓學生充滿了新鮮感,又于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眾說紛紜了一番之后,答案揭曉:智峰。
課堂環(huán)節(jié)之二:議議對聯。讓同學們由老師的這副“嵌名聯”展開自由討論并嘗試著歸納出對聯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老師再做進一步引導總結。最后師生共同探討,得出如下結論:
1.對聯要求上下聯的字數相等。這是對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上下聯同一位置一般不能出現相同的字,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不能稱之為對聯,而“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則可以稱之為對聯。
2.對聯要求上下聯的詞性相同。上下聯的詞性按照詞的先后位置,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為了進一步說明這種特點,我輔以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為例。正是因為這種特點,使對聯具有了一種對稱的美感。
3.對聯要求上下聯的平仄相調。上下聯對應位置的詞語一般平仄相反,尤其是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為平聲 (這正是戴巖梁老先生所贈的嵌名聯中上聯的“古今”寫作“今古”的原因所在,我又聯系了2004年浙江省高考語文卷中的對聯題的上聯“學問藏今古”作為佐證)。因而對聯顯得音韻和諧,讀起來既鏗鏘有力,又悅耳動聽。我又進一步對古音的“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與今天的四種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稍稍作了解釋和比較,但并沒有在此處多加糾纏,因為這個知識點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講已經難度過高了。
4.對聯要求上下聯的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要求在內容、情調、意境、色彩、風格等方面都要努力做到協調。為了進一步說明對聯的這種特點,我又例舉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名聯來加以輔助。
課堂環(huán)節(jié)之三:補寫下聯。讓學生補寫一副簡單的嵌名聯的下聯,以進一步把握對聯的特點。我板書了自己現場命制的一副自己嵌名聯的上聯:“頻步書山增睿智”。接下來由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再展開小組討論,嘗試著對出下聯。然后幾個小組派代表上臺板書展示各組對出的下聯,接著大家一起來品比高下并說明理由。最后博采眾長,對出下聯:“躬身學海上高峰”。
課堂環(huán)節(jié)之四:擬嵌名聯。讓學生嘗試為自己擬一副嵌名聯,并選代表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可以對其聯展開自由討論,評頭論足,并發(fā)表改進意見。
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紛紛登臺展示,寫了滿滿的一黑板。他們的嵌名聯雖然稍顯稚嫩,不大合聯律,但也堪稱精彩紛呈,讓人眼前一亮?,F擇取數則,例舉如下:
盧俊朗:明月低懸才人??;紅日高掛君子朗。
王錫特:無實踐,安辨錫不如鋼鐵堅;有特點,乃知人弗與萬物同。
張夢如:夢里花開花落;如今月明月隱。
陳文麗:文章天成畫師古;麗日初照百花明。
陸劍鈴:平川冷風劍影現;湖心清音鈴鐺鳴。
王話雨:話語清亮傳天外;雨聲悅耳入人心。
徐怡君:怡然笑傲一生;君心似水柔情。
余艷茹:余生志意遠,艷陽照靜婉;茹洪心氣古,青竹為行伴。
馬孝天:求佛莫若多行孝;成事自當感謝天。
邱玨瑩:雙玉璧中出生玨;水晶石里現身瑩。
李金城:金石揭天地;城關立乾坤。
張賢婷:賢能之士自來去;婷秀為姿任逍遙。
胡悠怡:悠揚琴聲蕩山谷;怡悅鳥鳴徹天空??粗@些新鮮出爐的嵌名聯,或豪邁,或婉約,或穩(wěn)重,或靈動,我不由地為同學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驚嘆,同時也為自己設計的這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而甚感欣慰。
語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憂心忡忡地指出:“母語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語學習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對民族文化傳承與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視,這給語文教學帶來極大沖擊?!彼倪@些話并非杞人憂天。我們痛心地發(fā)現,語文課程在當前的中學階段各學科中“老三”的地位已然不保,甚至悄然退居到了“小五”“小六”的位置。不少學校對語文課程不予重視,不少學生也對語文課不予理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顯然是多方面的,當然,我們語文老師自身也是難辭其咎的。我們發(fā)現,很多語文課上得干巴巴,毫無“語文味”,令人不忍卒聽。錢理群先生曾說過:“所謂改變語文教學方式就是要 ‘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p>
怎樣增強語文課堂的魅力?怎樣確立語文課程應有的地位?怎樣才能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我們從這堂“開學第一課”中也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1.語文課堂不應忽視傳統文化的精粹。要想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就必須選擇“語文”特有的教學內容,不能忽視詩詞曲聯等傳統文化的精粹。相對于詩詞曲,對聯這種藝術的確是被忽視了。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于1932年在《大公報》上撰文指出:“對對子所對不逾十字,已能表現中國語文特性之多方面?!碑敶鷮W者、“紅學家”周汝昌先生也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評述:“對聯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產物,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chuàng)造積累的特殊成就?!瓕β撌且环N‘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誠哉斯言!我們在今天新課改的背景下再來審視兩位前輩的這些意味深長的話,實乃真知灼見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yǎng)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蔽阌怪靡?,語文課堂中“對對子”“猜燈謎”,甚至簡單如“補歇后語”“成語接龍”之類包含漢語言文字特點的語文趣味活動的開展,對于開闊學生語文視野,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以及發(fā)展學生智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功效。
2.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語文。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教師應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己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边@堂“開學第一課”的嵌名聯實踐給我一個啟示,我們應充分利用自己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比如對聯、短信、廣告詞等),創(chuàng)造一定的語文學習情境,把語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對接起來,努力使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罢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應是深入人心的一種理念。因而,語文要走出去,要接通與社會與生活的血脈。我們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從而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3.語文課程活動務必要“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我們的母語有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語文課程應該遵循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語文教育研究專家王尚文先生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呼吁語文教學要 “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按語文自身的規(guī)律指導和規(guī)范語文教學實踐,最終把語文教學的人文功能落到實處。也只有這樣,才能起到語文課程的“獨擔之任”。的確如此,像“自擬嵌名聯”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正是因為緊緊抓住了“語文的韁繩”,因而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將語文教學的人文功能真正落到實處的一種絕佳途徑。這堂課無疑是一次大膽而有意義且較為成功的嘗試,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也是一次直抵學生心靈的語文實踐。
也許若干年以后,學生可能不再記得我這個曾經的語文老師,但我深信還會有不少學生牢牢地記得自己在步入高中生活的第一天曾上過這樣一堂“語文開學第一課”,也許還會深深記得自己在青澀的高中時代曾為自己擬過這么一副嵌名聯。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責編 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