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功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西鞏驛中學 甘肅定西 743021)
數學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能力
魏 功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西鞏驛中學 甘肅定西 743021)
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既能使學生從生活中捕捉數學信息,又可用數學知識去解決身邊的問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開發(fā)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潛能。要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我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都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間和機會。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創(chuàng)設一種能激發(fā)起他們主動和積極參與活動的情景。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數學學習興趣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在數學活動中的選擇和傾向,是數學學習動機的內在動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體現。它是數學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帶有強烈情緒的因素,是推動數學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至關重要。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設恰當的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身臨其境,人人參與,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上課時,教師設計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感覺到我們所學的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創(chuàng)設溫馨情境,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對學生有了愛,學生才會親近你,信賴你,向你敞開心扉,同時,老師對學生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有神的目光處處時時表現對學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勵,都可以收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師生互尊達到情感共鳴,尤其是對學困生,老師及時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進行鼓勵、肯定,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很在乎他們,這樣所有學生的思維之門打開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索。
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自主探究學會獨立從書本、例題、習題中探究知識、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教學中常用嘗試法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知識或例題后,把所獲取和理解的新知識、新方法用以解決數學問題。在學生自學前,教師一般都要先向學生提出自學目標、要求,或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白從書中探究什么知識,解決什么問題。當遇到較難的問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通過討論、交流解決。這樣,經過長期、反復的鍛煉,學生會慢慢地學會從書中探究、吸取知識的方法。
形成數學概念的最初階段,都是借助于感知在兒童思維中形成的,先把對"具體事物"的觀察和接觸轉變成與具體事物無關的感性認識的形式,再把感性認識轉變成抽象的概括。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數學知識都可以通過學生合作、自主探究來獲得。例如:我在教"三角形內角和時,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把正方形沿對角線對折以便把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三個角折拼成平角,讓學生自己概括出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數學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動手操作、觀察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通過這些數學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領。
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造就相互交流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以輪流結成對子、合作小組、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討論、提問、補充、訂正等形式開展數學探討活動。給學生充分展示、發(fā)表自己對數學問題的看法的空間。在教學每一個內容時,我都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再把自己探索的看法、結果在小組中或在班級上發(fā)表、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每節(jié)課在學生學完全部新知識后,都激勵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三、交流匯報,展示自我。
既然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那么在有意義的探究教學中,教師首先就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開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也無從發(fā)現。
隨著中學數學新課標的改革與實施,教科書中探究性的課堂教學內容大幅增多,學生參與探究活動越顯重要。但實踐教學中,中學生被動式參與,虛假性探究的活動也較多。有的探究性活動甚至隨任課教師一句總結話語一帶而過。課堂教學中忽視活動主體的主動性,忽視活動主體的體驗性,忽視活動內容的探索性,忽視活動過程的開放性等,使得探究活動材料被限制,探究活動步驟被包辦,課堂上學生問題意識不強烈,探究思維不活躍、個體體驗不豐富、創(chuàng)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現,個體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煥發(fā)。
在交流展示課上要相信學生,放手學生,讓學生自由展示,使課堂變成了思想激烈交鋒的陣地,動手實踐與分組交流的基地,使學生感到數學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變成了學生數學才能的展示舞臺。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小組代表表達不充足時,組內其他成員加以補充。其他小組也可再補充、質疑;再讓學生通過講解,達到對所講問題的深化,同時使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注意不能形成優(yōu)等生分析,中下等生被動聽的局面,想盡一切辦法,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能自主地、積極地進行分析,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并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展現自我。
四、綜合評價,總結激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這一條揭示了課堂教學評價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即診斷數學教學不足,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形成。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課堂教學評價,把課堂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結合起來,特別符合數學教學的特點,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完善與提高。數學教學嚴密性是數學固有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評價,能夠診斷教師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并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有強勁的動力。
自主、合作、探究”與“教學”的整合實施,使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交流和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愉悅的、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角色的改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教學氛圍,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從而體現數學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