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尼勒克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新疆 伊犁 835000)
?
分析縣級新農村建設中的廣播電視新聞宣傳
李楠楠
(尼勒克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新疆伊犁835000)
縣級廣播電視新聞是我國的基層廣播電視機構,直接面向農村基層,縣級廣播電視具有接近群眾實際生活的優(yōu)勢,能夠將基層人民的生產生活、群眾意見、要求及心聲等及時客觀地反映出來,從而發(fā)揮出廣播電視事業(yè)服務于群眾的作用。文章主要從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出發(fā),對廣播電視新聞的特點進行闡述,并分析廣播電視新聞宣傳的作用和具體方法。
縣級;農村建設;廣播電視新聞宣傳
新農村建設需要各個方面的協(xié)同參與,需要社會各階層力量一起努力。而廣播電視作為思想宣傳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農村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一些不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民群眾,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而他們滿足需求的重要途徑就是廣播電視。
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總體目標是“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管理民主、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涉及農村各個方面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首要任務是生產發(fā)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此外,還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鄉(xiāng)風文明。主要是將農民整體素質的客觀要求進一步提升,農民精神文明的建設問題,包含了文化、風俗、社會和法治等內容,必須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加大對農村文化工程的建設,讓農民群眾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中。第二,村容整潔,是對農民生存狀況的改善,是生存狀況的重要標準,要做到農村面貌的整潔,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村環(huán)境。第三,管理民主是完善健全農民自治制度的要求,是主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深刻含義。廣播新聞作為宣傳的重要途徑,必須結合黨的實際工作與“三農”政策,貼近生活、接近農民,創(chuàng)造一個正確的輿論氛圍。
縣級廣播電視和市級廣播電視臺相比較,在新農村建設中縣級廣播電視具有獨特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地域性??h級新農村建設中廣播電視最了解當?shù)氐拿裆闆r,和當?shù)厍闆r密切相連。因此,新聞宣傳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農民群眾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品味的電視節(jié)目。第二,內容具有針對性。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重大任務,要求具有階段性,高要求、任務重和內容多??h級廣播電視因熟悉了解本地情況,可依據當?shù)貙嶋H情況制定相應的宣傳計劃,明確宣傳內容開設節(jié)目、欄目等??梢罁ぷ髦邪l(fā)生的新問題及新情況,及時進行思想溝通,幫助農民群眾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第三,傳播即時性。和報紙等媒體相比,廣播電視傳播速度較快,特別是現(xiàn)場報道能夠與新聞事件間進行同步傳播。而且,還可以開通直播節(jié)目,和農民面對面交談,及時傾聽農民群眾內心的想法,以便政府、相關部門與農民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第四,收視便捷性。由于受各種因素(文化素質、欣賞習慣和生活消費環(huán)境等)的制約,與報刊、網絡等媒體相比,農民相對比較習慣聽廣播、看電視。農民通過對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收聽、收看,能夠及時獲取知識與信息。這樣一來,廣播電視收聽收看的便捷和農民生活習慣比較貼近,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可促進縣級新農村建設。
(一)維護社會穩(wěn)定,打造和諧環(huán)境
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但目前仍存在許多不良現(xiàn)象(假種子、劣質化肥、假農藥、壓級壓價收購農民水果蔬菜、生豬和糧棉等)。廣播電視新聞在宣傳中央及各級政府的“三農”政策時,還需要宣傳報道各地區(qū)推動建設新農村的典型事例,通過對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坑農、傷農和害農)的適當告誡、勸導及批評監(jiān)督,從而化解各種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例如,中央臺《聚焦三農》十一特別奉獻:我們的新農村。自2002年開播以來,始終堅持接近生活、接近農村、接近農民的創(chuàng)作觀念,對黨與國家的“三農”政策進行宣傳,密切關注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有關的新聞事件,在促進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fā)揮了新聞宣傳作用,備受業(yè)界認可,取得眾多好評的同時提高了收視率。
(二)弘揚正氣,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努力弘揚正氣,使農民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從而培養(yǎng)新型農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會經營、有紀律和懂技術等)。鼓勵與支持農民發(fā)揚自力更生、頑強拼搏、艱苦奮斗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克服各種消極情緒,如依賴等待、坐享其成等。將各地農村典型案例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報道農民群眾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歌頌各農村地區(qū)中的新人新事,讓農民滿懷激情地去創(chuàng)造一個幸福美好的未來。
(三)揚容抑恥,培養(yǎng)一個具有文明道德風尚的新農村
目前,農村中各種消極落后的現(xiàn)象還沒有完全絕跡,封建迷信、賭博偷盜、大操大辦和鋪張浪費等現(xiàn)象屢禁不止,特別是在不發(fā)達地區(qū)。而社會道德規(guī)范中“八榮八恥”的基本標準,也是營造和諧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h級通過廣播電視新聞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宣傳,對人民群眾共同遵守的價值取向進行確定,從而形成團結互助、融洽和諧、扶貧濟困和理解寬容等良好的社會風氣。
(四)帶動農民“精神增收”,營造良好的文化條件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精神是支柱、文化是底蘊。據相關資料可知:在我國農村5億勞動力中,文化程度在高中和高中以上的約為13%,49%為初中文化,38%為小學文化,而且大部分低學歷人口集中在不發(fā)達區(qū)域??h級廣播電視新聞宣傳不但為農民群眾提供有效的資訊服務,更要利用不同的節(jié)目傳播先進文化。利用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及文藝節(jié)目等,通過戲劇、舞蹈、歌曲和相聲的形式,寓教于樂、貼近生活、愉悅民心、鼓舞民志。
廣播電視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應時刻堅守與農民群眾面對面的位置,正確合理地處理好接近性,將自身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在把握正確輿論的同時,創(chuàng)作農民群眾愛聽、愛看的節(jié)目,讓廣播電視新聞時刻接近生活實際,提升廣播電視新聞宣傳的質量。
[1]方維林.新農村建設中的縣級廣播電視新聞宣傳[J].科技傳播,2015(8):7+3.
[2]王鄖.縣級廣播電視加強對農宣傳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4(5):115+147.
G22
A
1674-8883(2016)09-0252-01
李楠楠(1983—),女,甘肅武威人,本科,助理記者,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