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下應中心小學 邊如輝
?
家校同愛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
□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下應中心小學 邊如輝
對學校的評價最有發(fā)言權的是家長,因為他們是學校教育最大的利益相關方。2013年以前我校的辦學口碑很一般,雖然學校的藝術教育和科技創(chuàng)造發(fā)明特色明顯,教育成果喜人,但是由于我們一直以來秉持著與家長的聯(lián)系盡量減少以便于更好地履行學校教育職責的錯誤觀點,導致學校的重大決策、學生的活動安排、學校的教育成果缺少家長的協(xié)助、參與、溝通和共建。面對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和家長良好的溝通、對話、合作成了我們辦好人民滿意學校的必然選擇。
關于家校合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伙伴關系問題,美國學者安妮和南希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了一套《成長的歷程》叢書,用詳實的案例證明,如果家長和家庭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學生、家庭、學校三方都會受益。特別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和學生成功之間的關系、家長參與教育和學校提高教育質量之間的關系明顯呈正相關。
美國的家校合作根植于全社會普遍推崇和認同的民主精神。大眾希望學校能扮演社會平衡者的角色,并成為強大的民主力量,致力于讓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所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在美國有其法律與制度,家長在教育中的權利與作用得到尊重。最早成立于1897年的“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是美國實施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羅列的八條目標其中一條是“所有學校都要促進他們與家長的伙伴關系,使家長更積極地參與促進兒童社會認識、文化知識和培育情感的活動”。
美國的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或家長教師伙伴關系在促進兒童與青少年幸福與健康,完善兒童與青少年保護法律,協(xié)調教育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團結教師與公眾力量以發(fā)展兒童青少年的情感、身體、知識與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日本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PTA組織),該模式是美國在二戰(zhàn)后作為占領軍,以美國教育使節(jié)團為主參與研究日本的教育改革方案,把PTA制度作為獎勵的形式移植到日本。但同樣的種子在不同的土壤結出了不同的果實。
學校和班級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或家長教師伙伴關系的成員組成主要是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人士、關愛兒童組織人員。一般情況下,班級里的所有家長都是會員,學校委員會成員由班級會員自薦、推薦、競選產(chǎn)生。他們的運作必須遵循聯(lián)合會的章程,高度自治和獨立。但是該組織不能凌駕于學校之上,他們的權利一般只涉及學校的課程、監(jiān)督與評估,不涉及學校經(jīng)費、校長聘用和教師編制。(英國的家長有權建議學校更換教師)他們的身份是學校的客人,會議的所有決定只有經(jīng)過校長批準才能實施。
家校合作的家長教師伙伴關系在世界各國被廣泛運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都存在著正式的、系統(tǒng)的、權責分明的、受政府承認的家校合作機構。在我國有影響的、有獨立性的不完全依附于學校權威并能主動參與學校決策的家校合作機構在組織形式上還不夠豐富。
我國家長參與教育和家長教師伙伴關系沒有形成正式的法律文本和較高層次、網(wǎng)絡架構清晰的組織機構。我國憲法也只規(guī)定父母具有教育義務,而沒有明確其作為教育利益最大相關方的權利。沒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賦予家長監(jiān)督、參與和支持學校事務的義務與權利,是目前各校在開展家校合作活動方面存在不均衡和不規(guī)范的主要原因。這樣的局面使家校合作面臨極為尷尬的兩難境地,既丟失了學校作為人類文化傳播中心和社會價值輻射中心的作用,也使得部分家長理所當然地把教育的所有責任推給了學校和教師,不利于家長的自我教育,不利于家長切實負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全社會民主、法治風氣的逐漸培育和形成,隨著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已刻不容緩。學校的教育與管理必將更多地征求來自家長的意見,接納家長的參與,家長教師伙伴關系的確立必將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2013年我校提出了“以愛立?!钡慕逃鲝?,確立了“用愛潤澤生命,做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培育愛社會、愛生命、愛生活、愛學習、愛藝術的陽光少年”的育人目標。啟動了以愛的關系、愛的表達、愛的團隊、愛的教室和愛的學校為指標的學校愛的文化建設,整體構建以愛的課程、愛的教學、愛的評價為維度的學校育人模式。
在實施愛的教育過程中,建設家長教師愛的伙伴關系逐漸被我們教師所接納。從最初全面建立班級家長QQ群、校訊通,到成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議事會,再到成立家愛工作室,開通“愛部落”微信公眾號,設立家校同愛宣傳專版,表彰正德好家長,學校的家校合作活動出現(xiàn)了新的氣象。
2014年底我們適時推出了在全校開展家長教師愛的伙伴關系即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PTA組織)建設目標。從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PTA組織)自治條例、監(jiān)督制度、選舉辦法、財務處理辦法、議事規(guī)則、運作注意事項、組織準則、組織結構、主要職責、人員構成、申請加入、會費收支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設要求。
班級的PTA組織準則之一是歡迎全體家長加入家校合作共同體,家庭是學校生活的積極參與者,讓每個家庭都感到受歡迎、有價值,讓每個家庭之間,每一個家庭與學校教師之間、與學生學習和課堂活動之間都建立聯(lián)系。其他的準則還有:雙向定期有效溝通、支持學生成功、為每一個孩子代言、分享教育權力、加強與社區(qū)聯(lián)系、合理利用資源支持教學等。
為使班級PTA組織更好地深度介入學校日常工作,我們對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的家長進行了分工,并確定各自的職責。
1.學校辦學提升組:選舉產(chǎn)生學校PTA組織領導機構,推選會長,發(fā)起籌集資金活動,設計活動與成效評估,提案征集與落實,組織校長茶敘活動,主持學校的返校之夜,開發(fā)家長資源,協(xié)調關系,參與學校課程改革。
2.家長義工服務組:利用雙休日,開展美麗班級建設活動,參與學校德育體驗課程,建設紅領巾社區(qū),開展護苗行動,參與學校重大活動的后勤保障服務。
3.兒童身體健康促進組:負責發(fā)起一項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組織開展親子運動會,關注兒童營養(yǎng),監(jiān)督學校食堂伙食質量,推行熱午餐計劃、步行日活動,發(fā)起兒童牙齒保護、眼睛保護運動,倡導兒童保持個人衛(wèi)生,共同應對流行性疾病。
4.校園活動策劃組:組織各年段兒童才藝表演,如專場音樂會、書畫展,組織學生觀看優(yōu)秀影視節(jié)目,組織學生開展包粽子、剪窗花、做彩燈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慶?;顒?,組織學生開展復活節(jié)、帽子節(jié)、面具節(jié)等世界各國有趣的活動,培育兒童家國情懷、國際視野。
5.關心兒童學業(yè)質量組:推行家長進教室活動,開展學生輔導,協(xié)助教師教學,為學生成功提供支持。
6.野外拓展組:定期開展野外親子活動,增進家庭了解,培育兒童交往禮儀,,探討家庭教育方法,讓每個家庭都感到受歡迎、有價值。
7.書香閱讀組:組織開展家庭閱讀計劃,提高家庭成員年閱讀量,開展親子共讀、好書推薦、海報制作、圖書漂流、圖書展銷活動,編輯班級PTA出版物。
近幾年,我校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參與學校日常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已經(jīng)不僅僅限于教室和校園的清掃、美化活動,更多的是逐漸地作為一種課程資源,以其豐富性、多樣化特點融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
學校積極和PTA組織溝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要培育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共同確定“培育具有尊重、責任、勇敢、善良、敏學品格的完整健全德性的社會公民”為學校德育育人目標,各班PTA組織成員積極配合學校參與輔導學生的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
——PTA組織參與紅領巾社區(qū)課程:作為全天候開放性的育人場所,PTA組織成員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即時性的學習體驗平臺。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小手拉大手”、“垃圾不落地”、“我的書包我來背”、“揮揮手,要微笑,見面友好打招呼”等紅領巾社區(qū)主題服務活動。
——PTA組織參與家校同愛課程:通過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PTA組織)定期組織家長深度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開展“與校長茶敘”、“熱午餐計劃”、“美麗班級建設”、“愛心義賣”、“步行日”、“返校之夜”、“感恩志愿者”等活動。
——PTA組織參與主題體驗課程:我校通過與家長共建,創(chuàng)新性地推出主題德育體驗課程,通過搜集資料、動手體驗、社會實踐、成果匯報等研究性學習形式,每兩周一個主題的體驗,以系列化的德育主題活動,深入促進學生德育品行的內化。如我們和PTA組織共同設計的“體驗地鐵”、“牽著蝸牛去散步”、“寶貝購物計劃”、“今天我當家”、“給爸媽洗腳”、“學會鍛煉”等主題體驗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內容。
——PTA組織參與學校節(jié)日課程:每一個節(jié)日,它都是一個特色鮮明的課程教育資源,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以課程的視野去經(jīng)營它,就會讓每個孩子在節(jié)日里盡情表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學會同伴交往,學會合作共享,實現(xiàn)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
我校的PTA組織即家長教師伙伴關系才剛剛萌芽,卻深刻地改變著學校的方方面面。雖然學校尚缺少有效鼓勵家長參與的手段,家長參與的利益訴求也是各不相同,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項目載體尚不豐富,家長參與的不可控性和教師對家長參與教育抱有不完全接納的態(tài)度,但是構建這種民主開放、合作共贏的辦學模式會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學校管理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