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艷
(吉林省公主嶺市南崴子街道中學校 吉林公主嶺 136102)
淺析初中歷史教與學
姜海艷
(吉林省公主嶺市南崴子街道中學校 吉林公主嶺 136102)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過程是一種由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及思考的雙邊活動過程?!敖獭迸c“學”是一對矛盾,相輔相成的。因此,“教”與“學”雙方缺一不可。傳統(tǒng)的歷史課的教與學只強調(diào)教師教的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學生在個體思維上的差異,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重教師而輕視學生的添鴨式教育,強調(diào)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制約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結果是“聽而不聞,學而不思”,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導致對本科目從沒有興趣到厭惡。因此,初中歷史課如何貫徹新課標,如何落實素質(zhì)教育是廣大教師探索的重要課題。
淺析 初中歷史 教與學
調(diào)動教師與學生兩者的積極因素,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整個教學過程處于互動合作之中,形成一種教的輕松,學的積極的良性循環(huán)。[1]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應該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發(fā)展個性的活動過程。教師必須把握好參與的“度”,客觀地、正確地、辨證地分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敷衍了事,必須以熱情的態(tài)度,共同分析探討。注重個體差異,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面對每一名學生,面對全體學生。[2]
徹底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弊端,構建輕松和諧的教與學關系。給與學生全面創(chuàng)造的時間與空間,允許提出不同意見,鼓勵創(chuàng)新,大膽質(zhì)疑,自我建構新知識。在交流互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展示自我,施展才華。[3]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歷史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學生在學習時有選擇地、愉快地去接近或探究史實。學生對歷史學科有了濃厚的興趣,就孜孜不倦地去進行鉆研,尋找打開科學大門的金鑰匙 。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智力的保證。
1.情景教學的運用
營造豐富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抑制狀態(tài)轉化為興奮狀態(tài)。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導學法,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發(fā)掘出一定思考價值的知識內(nèi)容,轉化為問題的情景,引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思、善問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心理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4]
有效運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幻燈、電影、電視、錄像激發(fā)興趣。教學《秦漢時期的文化》,多媒體課件演示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模型。當一只小銅球“叮當”一聲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時,學生拍手稱奇,“嘖嘖”之聲贊不絕口。課件播放相關歌曲,渲染課堂氣氛。教學《難忘九·一八》時,播放《黃水謠》、《打倒列強》、《長城謠》、《松花江上》、《黃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們砍去》、《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歷史歌曲,課堂氣氛活躍,陶冶了情操,激發(fā)了情趣。
以成語典故、詩詞對聯(lián),營造歷史情境激發(fā)興趣。初中學生喜歡聽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教材有較多的成語典故,為了說明商紂王的殘暴,就講“炮烙之刑”;講巨鹿之戰(zhàn)時,講“破釜沉舟”;講班超出使西域時,講“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講祖逖北伐時,講“聞雞起舞 ”;講淝水之戰(zhàn)時,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講李林甫諂媚奉迎陰險狡猾,講“口蜜腹劍”等。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加強了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
2.巧妙設疑導學
教育實踐表明:思維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教師設疑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索,對教材進行設疑導讀。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中學生帶疑問的課堂自讀與課后自學。課前預習要求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作一定的預習筆記,找出重難點、提出有疑惑的問題、解答書上的習題。隨后,帶著問題聽課。有備而來的主動接受知識效果明顯。課堂自讀就是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相關內(nèi)容,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歷史教材圖文并茂、補充材料內(nèi)容多,教師不能一一講述。因此,要求學生自讀,加深對教師講述的理解。課后自學是發(fā)些相關的閱讀材料,補充些形式多樣的問題,寫小論文、調(diào)查當?shù)貧v史地理的變遷、收集歷史老照片,查詢和課本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寓教于樂,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
給與學生全面創(chuàng)造的時間與空間,對尚未弄懂的問題進行合作討論,讓學生把尚未弄懂的問題的疑點提出來,師生共同探索,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激活思維。由教師提出疑點,誘導學生思維,解決問題;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啟發(fā),講清疑點;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相應的課外讀物,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尋求答案。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從各層面尋求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4.有效訓練與鞏固
組織學生多做習題訓練,這是鞏固、強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檢驗學生是否靈活運用知識的手段。設計訓練習題不局限于課本上的習題,不能出現(xiàn)習題形式的單一化,優(yōu)化設計各種訓練的方法,綜合運用,多種訓練方法交叉進行,持之以恒,提高學生對知識運用的能力。[5]
5.構建知識的脈絡
單一課引導學生把一節(jié)課所學的內(nèi)容像看電影樣過一遍。自己總結或自己回答。要求語言精煉、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和重難點突出。
整冊教材指導學生讀目錄,讀年表,了解全書的結構,掌握教材的重要課文,縱橫聯(lián)系,綜合分析歸納。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的以社會和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必須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zhì)和優(yōu)秀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樹立現(xiàn)代歷史教育觀,深化和拓寬學科領域,完善專業(yè)知識結構,樹立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觀念。吃透理解教材,讓課本“活”起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加工處理教材,讓課本內(nèi)容豐富起來,從書本延伸到生活,從知識學習延伸到道德品質(zhì)、人文素養(yǎng)。
[1]趙為洪. 學習共同體下的初中歷史教與學[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04:55-56.
[2]王艷領. 芻議初中歷史教與學之策略[J]. 赤子(上中旬),2014,24:297.
[3]洪國榮. 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課堂的教與學[J]. 考試周刊,2009,25:16.
[4]湛宣明.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與學[J]. 新課程學習(中),2011,08:127.
[5]王武軍.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課的教與學[J]. 中學教學參考,2013,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