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慧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
“1874年日軍侵臺事件”中的《申報》報道研究
楊志慧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0)
1874年,日本政府以“琉球漂民事件”為由,意圖入侵臺灣,占有琉球?!渡陥蟆窇{借自身敏銳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時事洞察力,不僅揭穿了日本入侵臺灣的陰謀,還在報道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國家意識,這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申報》;“琉球漂民事件”;日軍侵臺
1871年11月8日,琉球國太平島的69位島民駕海船前往中山府繳納物品,在返程途中遭遇颶風,船只傾覆,三人遇難,其余66人鳧水登山,誤入臺灣牡丹社生番鄉(xiāng)內(nèi)。其中54人被當?shù)厣鶜?,剩?1人因躲在土民楊友旺家中,始得保全。這一事件被稱為“琉球漂民事件”?!傲鹎蚱袷录卑l(fā)生后,明治天皇要求清政府允許日本政府自行派人前往臺灣生番“征罪罰惡,報仇雪恨”。以此為開端,日本政府拉開了入侵臺灣的序幕。
創(chuàng)刊于1872年4月30日的《申報》,秉持“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mào)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的辦報方針,在日軍入侵臺灣事件伊始就給予了極大關(guān)注,并對它進行了長達五個多月的報道。在這一過程中,《申報》既表現(xiàn)出了一份報紙所應具有的能力與責任,也顯露出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早在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就“琉球漂民事件”向清政府提出交涉時,日本政府就已做好了入侵臺灣的軍事準備,但當時的清政府以中日剛剛簽訂的《中日修好條約》為據(jù),認定日本不會輕易侵犯王土。直到1874年4月18日,英國公使致函總理衙門詢問日本侵臺消息時,清政府才意識到日本此等野心屬實。
相較于清政府的反應遲緩,《申報》在4月15日就轉(zhuǎn)載了日本媒體于4月2日發(fā)布的關(guān)于陸軍兵部及水師部大臣,奉命出師臺灣為被害琉球漂民“報仇”的消息。并在4月16日、17日接連發(fā)表了《論臺灣征番事》和《再論東洋將征臺灣事》兩篇論說文章。
在《論臺灣征番事》中,《申報》向清政府發(fā)出警告:“東洋之興師,其意僅在報仇而已乎,抑或尚有他圖乎,未可知也;然則東洋之駐兵臺灣亦有明證矣,所望盡心于國事者,其不可袖手旁觀?!辈⒃凇对僬摉|洋將征臺灣事》一文中進一步指明:“聞前昨二日本處憲司與駐此之東陽領(lǐng)事,文書往返繁多,不知相議何如,第傅聞者尚有一端焉,見前報猶云系為報仇出師也,又曰實非報仇起見,僅赴該處查看而已,噫是何言歟,聞振旅萬有五千人,而僅以查看為名乎,異哉其言之不足信也,而聞此言者,則前論另有別圖之疑,其猶不可解乎,然則該領(lǐng)事茍實出前言,則傳聞之有此役,實無緣無故矣?!?/p>
在這兩篇論說文章中,《申報》都明確指出日本所謂的派兵赴臺懲治生番暴民,為琉球遇害者報仇,只不過是借口而已,其居心實為“擄臺灣南境之偏隅,盤踞重兵以為己有也”。否則,若僅為懲治少數(shù)暴民,何至于“起師至七千之數(shù),耗國幣至十兆之多”。因此,清政府“為政者不可深信其言,以中其詭計,且為之思患預防焉可耳”。
《申報》雖由英國人美查創(chuàng)辦,但出于商業(yè)利益考慮,在創(chuàng)辦后,美查將編輯大權(quán)交給了蔣芷湘、錢昕伯等中國文人,以冀為中國讀者所歡迎。因此,《申報》雖是一份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報紙,但在中國仕子的主持下,表現(xiàn)出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的強烈傾向。
在處理“琉球漂民事件”過程中,日本政府要求自行登島,懲辦兇手,而不是由清政府出面處理。他們的借口是“生番為無主之地”,不在清政府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因而日本不需經(jīng)清政府許可,可自行登島。那么究竟生番是否屬于無主之地,是否可任由日本肆意進犯?《申報》就此展開了論述。
在4月16日的《論臺灣征番事》中,《申報》指出:“東洋興師將與臺灣生番報仇,華人聞之無不勃然駭異,臺灣一島雖分生番、熟番,熟番早已歸入本朝版圖,而生番之處所,亦隸在我朝之屬下矣。”4月17日,在《再論東洋將征臺灣事》一文中,《申報》再次表明:“夫臺灣,本國之屬地也,西邊一帶,皆封疆重地,而帝國何得進師,東邊在本屬未封之境,而本屬已封之接壤,則我國時駐重兵以觀釁藉備不虞者,揆時奪勢,則斷斷不可疎于防范也。”
在整個論辯過程中,《申報》表現(xiàn)出寸土必爭的國土意識,同時它還呼吁清政府自行處理“琉球漂民事件”,即使這樣會有所耗費,也勝過將處理本國事務的權(quán)力拱手讓與他人。
中國與日本雖一衣帶水,但由于兩國在國土面積、人口數(shù)量等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對日本一直有種相較之下的優(yōu)越感,這在《申報》對日本入侵臺灣的報道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xiàn)。
首先在對彼此的稱謂上,《申報》一直尊稱中國為“天朝上國”、“堂堂大國”、“教化之國”,而稱日本為“區(qū)區(qū)小國”、“東洋”、“扶?!薄ⅰ百僚钡?。其次,面對日本對西方新式武器的采用,《申報》完全不以為然,它認為:“西器也,必得精手以用之;新法新器若不熱于行用,不如仍用已嫻之舊法舊器。”并多次提醒日本,“不忘其己之為國,不過區(qū)區(qū),中國之為邦,嚴嚴廣大也”。
在日本尚未正式派兵臺灣之前,《申報》對清朝的實力表現(xiàn)出一種盲目的自信。而在數(shù)月后,日本擬從臺灣撤兵時,《申報》又對日本的罪行表現(xiàn)出一種盲目的包容。
首先,在8月10日刊登的《論西報述日本近事》一文中,《申報》表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古之人亦有舜紂幽厲新莽隋煬已至國亡身弒而尚不知悔者,今日本之君尚未及此而已知悔,亦可謂能勇于改過者矣。”而在8月13日的《論日本近事》一文中又表述到:“皇帝體恤日王被下臣愚弄慫恿所致,故大度包容欲給撤兵費以了此事,不至使彼國為旁人所笑?!?/p>
無論是《申報》在前期所表現(xiàn)出的盲目自信也好,還是后期所表現(xiàn)出的不知所以的寬容也好,究其根源,都是來自于中國文人與生俱來的“天朝上民”的優(yōu)越感。雖然這一時期,中國已經(jīng)逐漸接觸到了來自西方的更為先進的軍事科技技術(shù),但這種從歷史中沿襲下來的“優(yōu)越感”在短時間內(nèi)仍難以消除。
[1]尹海泉.論《申報》之獨立輿論及史料價值——以1874年日軍入侵臺灣為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25(4):117-121.
G212.2
A
1674-8883(2016)09-0120-01
楊志慧(1990—),女,河南舞鋼人,河南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