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三元實驗小學袁妍
給學生一把欣賞音樂的金鑰匙
□江蘇省蘇州市三元實驗小學袁妍
門德爾松說:“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比欢钟卸嗌偃四茴I悟到經典音樂的精彩和迸發(fā)的情感呢?一場交響音樂會,臺上中外經典的曲目和音樂家們精湛的演奏贏得了陣陣掌聲,但是臺下一些年輕的大學生時而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時而走來走去、旁若無人。很明顯,這些孩子對交響樂不感興趣或者說是聽不懂。這讓人感到莫大的悲哀。從小學一年級音樂課上就有音樂欣賞內容,到了高中更是純粹的欣賞課,但是這十幾年的音樂課學習并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去欣賞音樂,就連最起碼的欣賞禮儀都不懂,這不值得我們反省和深思嗎?
如在欣賞樂曲《蔭中鳥》時,老師并沒有馬上揭示課題,而是讓學生完整欣賞樂曲并說出音樂描寫的是哪種動物,復聽時再讓學生感受樂曲速度情緒上有什么變化,第三遍欣賞時讓學生想象音樂描寫的場景,并感受有多少種鳥兒的歌聲,并根據(jù)樂曲和自己的想象編成一個小故事。在老師一步步的引導下,學生“聽”的水平逐步地提高,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了用心去聆聽的好習慣。音樂不是簡單的音響的組合,不是音符的相加,而是一顆美麗心靈的躍動,只有用一顆同樣敏感的心靈去傾聽,才可能觸摸到音樂的真諦。在每次聽音樂時教師都應提出聽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對樂曲的關注,引導學生走進音樂,體驗音樂,產生通感,獲得聽的快感。
當學生第一遍欣賞音樂時,首先第一感覺是好不好聽、喜不喜歡。要讓孩子們從“好聽”或“不好聽”的這種感性的主觀認識逐步提升到“為什么好聽”或“為什么不好聽”的理性的客觀認識。這是一個質的轉變,也是學生讀懂音樂的關鍵。在欣賞音樂時,我們必須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調式、織體等各基本要素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讓轉瞬即逝的音樂給他們留下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很多老師講課時會問學生這段音樂表現(xiàn)了怎樣的場面?或是表達了怎樣的情緒?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表現(xiàn)了……然后老師非常高興地說“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現(xiàn)此音樂形象的要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音樂給人歡快或優(yōu)美的感受?
音樂情緒的變化、體裁的變化等都滲透著音樂要素的變化,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快慢、節(jié)奏的疏密、力度的強弱及樂器的音色、和聲的色彩等,能逐步提高學生耳朵的聽辨能力和對音樂的分析能力。
對音樂欣賞來說,也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促進作用,而且能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下自然而然地獲得。雨果說過:“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币驗槁犚魳窌r,大腦不會是空白的,必有種種多變的活動形象會泛映在腦海里。有時還會隨著音樂,使人宛臨其境,隨音樂的節(jié)奏,在內心里有種種喜怒哀樂的感情細流泛上心來。這種藝術的感情語言非常微妙,它不可能只用文字及語言所能形容。它可以從一星半點的標題啟示下,進行豐富的生活聯(lián)想,并循著標題啟示,有著更擴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來“自圓其說”。這種從一點而至多點,從一線而至多線的想象,也即是音樂欣賞時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了;并且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維、立體思維、美感思維相交叉在一起的,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活動。
學生生活的周圍充斥著各種音樂,但他們并沒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也沒有寬闊的音樂視野,只有讓學生能夠接觸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他們的審美情趣才會不斷提高。就像吃過更好吃的食物,你才會辨別這類食物的優(yōu)劣。學生應該了解世界各國的音樂,以開闊視野、增進知識。特別是歐州文藝復興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西洋音樂,不論在題材上、創(chuàng)作方法上、形式上、體裁上的豐富性和嚴密性上都已達到相當完美的境界。例如:名家之作的歌曲《魔王》、《鱒魚》、《跳蚤之歌》、《伏爾加船夫曲》;經典民歌《重歸蘇蓮托》、《北國之春》、《星星索》、《我的太陽》;貝多芬的《命運》、《田園》、《合唱》及鋼琴曲;肖邦的《波蘭舞曲》、《夜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約翰·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普羅柯菲耶夫的《彼得和狼》;貝多芬的《合唱》、《命運》、海頓的《驚愕》、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響曲》;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威爾第的《茶花女》、比才《卡門》;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這些流芳百世,膾炙人口的音樂華章,曾經激勵感動過多少代人呵!
人們在欣賞一部陌生的音樂作品時,一開始聽到的音響可能是一片混亂,但隨著一遍遍的欣賞,你會覺得音樂逐漸熟悉起來,音樂的旋律就像流水一樣傾瀉,音樂的每一個細節(jié)變得越來越明朗。音樂好像在和你講述著他的故事,娓娓道來。在音樂中你可以感受到快樂、痛苦、憂慮和激動。如在指導學生欣賞《日落》前我反復聽這首作品,慢慢地,我逐漸感受到了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寂靜、寬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與偉大,感受到了音樂家對大自然地歌頌和熱愛。那壯觀的日落仿佛就在眼前,我仿佛情不自禁的發(fā)出了贊美的呼喊,音樂就像從我的胸中流淌,我感受到了澎湃的激情并隨之窒息、宣泄最后又回到了平靜。于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的聆聽,哼唱旋律,觀看科羅拉多大峽谷日落的畫面獲得體驗,引導學生想象體驗音樂給人帶來的情感沖擊。
聽音樂不難,但聽懂音樂、愛聽“高雅音樂”是需要音樂知識的建構、音樂文化的積淀、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隨著對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聽懂音樂的語言不再是高深莫測的事情了。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我們應該在音樂教育方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鑒賞能力,掌握這把解釋音樂奧妙的金鑰匙,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提升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