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玲
于謙妙計運糧
●方湘玲
公元1449年,明英宗受太監(jiān)王振蠱惑,御駕親征蒙古,釀成了史上最為慘烈的土木之變,不僅讓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還被敵方抓去當人質。之后,蒙古人又以英宗為人質,一路打到在紫荊關,虎視眈眈地盯著北京城。而此時的京城已不堪一擊,精銳部隊全都葬送在了土木之變的戰(zhàn)場,剩下的都是老弱殘兵,根本無法與蒙古騎兵抗衡。
情急之下,兵部尚書于謙召開緊急軍事會議。于謙命令南京、河南、山東、浙江等地的地方軍火速出發(fā),按時趕到京都布防。
會議還談及另外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糧食的儲備。雖然目前京城囤積的糧食足夠百姓食用,但等各路人馬云集后,定然供不應求,必須要從通州運糧。
通州的大糧倉儲存了足夠京城人吃上數年的糧食,但是,大家都很明白,如果此時安排民工搬運,費時費力不說,萬一蒙古兵攻進關內,人們還可能成為刀下冤魂。如果不運,大軍進城后,糧食的供應又成了大難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大臣們一個個都面露難色。
接下來,一位大臣的話更是讓眾人憂心忡忡。他說:“萬一蒙古軍隊打進關,通州將岌岌可危,到時候糧食必定會落入他們之手。”這個問題立刻引起群臣的高度關注。因為大家都清楚,萬一真的是這樣,那就等于讓蒙古人沒了后顧之憂,更有利于他們打持久戰(zhàn),這樣的后果簡直不堪設想。于是,有人建議:“寧可將通州的糧倉燒掉,也不能便宜敵人!”聽到這句話后,現場沉默了。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這似乎是眼下最好也是最無奈的選擇。想到那些珍貴的糧食將被付之一炬,大臣們一個個都搖頭嘆息,紛紛抬起袖子抹眼淚。
只有于謙一人例外。
他鎮(zhèn)靜地看著在場的大臣,鄭重地下達了第二道命令:所有受召軍隊必須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運送至京城。
眾臣頓悟。
于謙此舉實在太高明,既成功地調兵,又完美地解決了運糧的問題。真所謂:十余萬進京之日便是通州糧倉運遷址北京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