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音樂傳達哲理性概念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

    2016-02-28 18:47:35周臨舒蔣存梅
    心理科學進展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聽者音樂家效應

    周臨舒 蔣存梅

    (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上海 200234)

    音樂是人類最重要的信息交流系統(tǒng)之一, 這可能緣于音樂和語言在人類進化歷史上具有相同的起源(Darwin, 1871; Wallin, Merker, & Brown,2001)。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 音樂無處不在。聆聽音樂不僅是現(xiàn)代人最具普遍性的一種活動, 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 即使音樂會、電臺廣播的解說詞不遺余力地介紹音樂的表現(xiàn)內(nèi)容, 許多人仍抱怨自己“聽不懂”音樂, 尤其當音樂被用于傳達哲理性對象, 比如,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哲理性對象作為音樂的外在表現(xiàn)對象, 屬于音樂外在意義(extramusical meaning)的范疇(Meyer, 1956; Patel, 2008)。在音樂欣賞活動中, 對音樂哲理性對象的理解是不是音樂工作者的專利?一般人能否理解音樂傳達的哲理性對象?其內(nèi)在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又是什么?目前, 尚無研究從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視角考察聽者對音樂哲理性對象的理解。對以上問題的系統(tǒng)探究, 不僅可以推進和完善音樂外在意義的認知研究, 為構(gòu)建音樂外在意義的認知神經(jīng)模型提供依據(jù), 而且有助于明確音樂訓練經(jīng)歷對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的影響, 最終回答人類對音樂的理解是否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1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1 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的理論

    在音樂學研究中, 關(guān)于音樂意義的定義及其構(gòu)成問題長期處于爭議之中(如, Davies, 1994;Hanslick, 1854; Kivy, 1990, 2002; Meyer, 1956)。根據(jù)已有的理論, 音樂意義可大致分為音樂內(nèi)在意義和音樂外在意義兩類(Koopman & Davies, 2001;Meyer, 1956; Patel, 2008)。前者是指某個音樂事件(可以是某一音樂元素, 或某個結(jié)構(gòu)單元)指向另一個音樂事件所具有的意義。相反, 當音樂指向概念、圖像、經(jīng)驗、或情緒狀態(tài)等音樂之外的對象時, 這種意義屬于音樂外在意義。根據(jù)Koelsch(2012)的觀點, 音樂所表達的意義超出音樂符號本身, 且音樂意義與語言符號所傳達的語義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因此, 他以音樂語義(musical semantics)代替音樂意義。即便如此,Koelsch也承認, 音樂語義與語言學中的命題語義仍然具有差異:音樂很難表達語言中量詞、情態(tài)詞以及連接詞所能表達的意思, 而語言很難表達音樂所能傳達的感受性信息。

    早在 1986年, Dowling和 Harwood在查爾斯·皮爾斯符號學(notions of Charles Pierce)理論的基礎(chǔ)上, 從音樂情緒知覺的角度提出音樂表現(xiàn)情緒的3種方式:形象符號(icon)、標志符號(index)和象征符號(symbol)。Koelsch (2011, 2012)將其延伸到音樂意義領(lǐng)域, 他認為, 音樂對外在意義的傳達依賴于這3種途徑:形象性的(iconic)、指示性的(indexical)、象征性的(symbolic)途徑, 并也被賦予這些屬性。具體來說, 形象性的音樂意義產(chǎn)生于音樂對其他事物的聲音模仿(如, 貝多芬在《第六“田園”交響曲》中用音樂模擬杜鵑的鳴叫),或是對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屬性模仿(如, 一條上升的自然音階很容易與“樓梯”等概念相聯(lián)系); 指示性的音樂意義產(chǎn)生于對個體的情緒、心境或意圖的模仿(如, 音樂對“快樂”或“悲傷”等情緒的表現(xiàn)); 象征性的音樂意義是指音樂與音樂之外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 這種聯(lián)系具有隨意性, 帶有武斷的色彩, 因此, 它既可以是習俗性的(如, 國歌與“愛國主義”的聯(lián)系), 也可能存在個體特異性(如, 一段被設(shè)為個人手機鈴聲的音樂與“電話”的聯(lián)系)。

    根據(jù)已有理論, 不同的符號屬性可能與特定的意義范疇相關(guān), 然而, 音樂在表征外在意義時,不同符號屬性也可能共同發(fā)揮作用。比如, 音樂對哲理性對象的傳達可能借助形象性、指示性符號, 也可能直接通過象征性符號得以實現(xiàn)。盡管已有理論指出了音樂外在意義所依賴的不同符號屬性, 然而, 研究者并未對這 3種不同加工途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作進一步闡述。此外, 音樂本身特征與不同的外在意義符號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尚未明確。

    1.2 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的神經(jīng)基礎(chǔ)

    近年來, 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推進以及認知神經(jīng)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 研究者開始使用電生理以及神經(jīng)影像學的方法探討音樂外在意義的加工及其神經(jīng)機制。同時, 鑒于音樂和語言在認知機制和生物學基礎(chǔ)上的關(guān)聯(lián)(Patel, 2008; Rebuschat,Rohrmeier, Hawkins, & Cross, 2011; 周臨舒, 蔣存梅, 楊玉芳, 2012), 音樂和語言在意義層面的認知神經(jīng)關(guān)聯(lián)也逐漸引起學界的興趣。

    N400是反映語義或概念加工的事件相關(guān)電位成分(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RPs), 一般出現(xiàn)在300~500 ms的時間窗口, 該負波的波幅大小體現(xiàn)出語義加工或整合所需要的認知負荷(Friederici & Wartenburger, 2010; Lau, Phillips, &Poeppel, 2008)。該成分也被視作音樂意義的腦電指標。Koelsch等人(2004)首次以認知神經(jīng)科學手段考察音樂外在意義的加工。該研究采用語義啟動范式, 以音樂片段作為啟動刺激, 以不同的概念詞作為目標刺激, 如“寬闊”、“國王”、“幻覺”等, 音樂和詞構(gòu)成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條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無關(guān)的目標詞比有關(guān)的目標詞誘發(fā)更大的 N400波幅, N400效應與語言語義不匹配所誘發(fā)的 N400效應相似, 二者的神經(jīng)源都位于雙側(cè)顳中回的后部。該研究表明音樂可以啟動語義概念的表征。后續(xù)研究驗證了音樂對情緒概念(如, “快樂”和“悲傷”)的表征(Goerlich, Witteman, Aleman, &Martens, 2011; Goerlich et al., 2012; Kamiyama,Abla, Iwanaga, & Okanoya, 2013; Sollberge, Rebe,& Eckstein, 2003; Steinbeis & Koelsch, 2008,2011)。

    研究表明, 無論音樂作為啟動刺激或是目標刺激, 均能誘發(fā)相應的N400效應。比如, 當以詞(Daltrozzo & Sch?n, 2009; Sch?n, Ystad, Kronland-Martinet, & Besson, 2010)或聲音(Frey et al., 2009;Painter & Koelsch, 2011)作為啟動刺激, 以音樂作為目標刺激, N400效應都會出現(xiàn)。然而二者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仍然存在一定區(qū)別。Steinbeis和Koelsch (2008)比較了聽者在和弦?詞以及詞?和弦這兩種刺激呈現(xiàn)方式下的音樂意義加工, ERP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和弦?詞的刺激呈現(xiàn)方式誘發(fā)了300 ~500 ms時間窗的N400效應, 而詞?和弦的呈現(xiàn)方式誘發(fā)了200~400 ms時間窗的效應,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 和弦?詞的啟動激活了右側(cè)顳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 MTG), 而詞?和弦激活的是右側(cè)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的后部, 激活區(qū)域的差異表明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的神經(jīng)基礎(chǔ)受制于目標刺激的類型。

    已有研究并未區(qū)分音樂表征的概念類型, 比如, 在 Koelsch等人(2004)研究中, 概念詞既包括與視覺有關(guān)的概念, 也包含與情緒有關(guān)的概念,且研究者尚未區(qū)分概念加工所依賴的符號屬性,即形象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的符號屬性存在混淆。的確, Downey等人(2013)發(fā)現(xiàn), 行為變異額顳癡呆(behavio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病人對指示性(該文稱之為“心智化的”) 音樂意義的識別能力受損, 但是對形象性意義的識別能力與控制組無異。由此可見, 不同符號屬性所誘發(fā)的音樂意義可能依賴不同的神經(jīng)基礎(chǔ)。

    與語言相似, 圖片也能傳達明確的意義, 尤其是形象性的概念, 這主要建立在對畫面對象規(guī)律性特征的提取。為了探究音樂對形象性意義的傳達, Zhou, Jiang, Delogu和Yang (2014)以音樂片段作為啟動刺激, 以表征空間概念的圖片為目標刺激, 音樂和圖片在空間表現(xiàn)性上構(gòu)成匹配或不匹配的條件。被試任務是判斷圖片展示的場景是開放的, 還是封閉的空間。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與匹配的條件相比, 聽者對不匹配空間圖片的加工誘發(fā)出更大的 N400波幅, 同時, 與 200 ms和 800 ms的SOA條件不同, 1200 ms的 SOA條件沒有誘發(fā)N400效應。即便在200 ms和800 ms條件下, N400效應出現(xiàn)的頭皮區(qū)域從后部移到前部額葉區(qū)域。這可能是因為顳中回區(qū)域在意義加工中的激活不受 SOA影響, 而額下皮層的激活受到 SOA的調(diào)節(jié)(Gold et al., 2006)。后續(xù)研究(Zhou, Jiang, Wu, &Yang, 2015)進一步探討音樂對運動場景的表征。結(jié)果表明, 無論是在目標判斷任務下, 或是在內(nèi)隱的記憶任務下, 聽者對不匹配圖片的加工均誘發(fā)了比匹配條件更大的N400, 表明聽者可以自動激活音樂所表征的運動概念; 多元回歸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 對概念的啟動可以由特定的音樂聲學和結(jié)構(gòu)因素所預測, 同時, 不同形象性概念的傳達依賴于不同的聲學和結(jié)構(gòu)因素, 揭示了形象性外在意義與音樂特征的聯(lián)系。

    綜上所述, 已有研究主要通過語義啟動范式來考察音樂外在意義的加工, 其中絕大部分研究通過 N400效應考察音樂的意義啟動。與語言相似, 音樂對外在意義的啟動主要激活雙側(cè)顳中回區(qū)域, 這表明音樂和語言在意義層面的神經(jīng)關(guān)聯(lián)。然而, 神經(jīng)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 不同符號屬性所誘發(fā)的音樂意義加工可能依賴于不同的腦區(qū),音樂意義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究。

    2 問題提出與分析

    2.1 聽者如何加工音樂哲理性概念?

    依據(jù)已有的理論和研究, 在音樂意義加工中,視覺與運動概念主要與形象性符號屬性有關(guān)(Fritz, Schmude, Jentschke, Friederici, & Koelsch,2013; Zhou et al., 2014, 2015), 情緒性概念主要與指示性符號屬性有關(guān)(如, Daltrozzo & Sch?n, 2009;Goerlich et al., 2012; Steinbeis & Koelsch, 2011)。這兩種符號屬性都可以直接通過音樂的特征得以表現(xiàn)。

    盡管視覺性與情緒性對象都屬于音樂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但是, 就表現(xiàn)對象而言, 音樂還可以用于表現(xiàn)哲理性的對象(Davies, 1994)。哲理性對象的表現(xiàn)不僅依賴于象征性的符號屬性, 而且也依賴于形象性與指示性的符號屬性。比如,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一開始就出現(xiàn)強有力的4個音,其節(jié)奏和音高組合酷似命運之神的敲門聲, 其中既有表征敲門聲的形象性符號, 也有表征不安情緒的指示性符號。另一方面, 作曲家也可以直接借助具有象征意義的曲調(diào)(如國歌、宗教彌撒曲等)表現(xiàn)抽象概念, 比如, 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第四樂章的前奏及結(jié)束部分出現(xiàn)《東方紅》曲調(diào), 使人聯(lián)想起領(lǐng)袖毛澤東的偉大。在這種情況下, 音樂特征也許并未與所表現(xiàn)的對象存在關(guān)聯(lián), 因此這種象征手法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約定俗成的性質(zhì)。由于音樂對哲理性概念的傳達涉及不同的外在意義加工途徑, 相關(guān)研究將有助于驗證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的認知理論。

    如果不同范疇的概念加工所依賴的神經(jīng)區(qū)域和網(wǎng)絡(luò)具有特異性(Pulvermüller, 2013), 哲理性概念的加工機制則可能有別于形象性與情緒性概念。雖然人們對音樂基本情緒和形象性意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Fritz et al.,2009, 2013), 然而, 目前尚未有研究考察聽者能否加工哲理性概念。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么聽者是如何加工這些哲理性概念?此外, 由于象征性音樂意義的加工更多涉及長時記憶信息的提取等加工過程, 它與形象性與指示性符號傳達哲理性概念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可能存在差異。因此,考察哲理性概念的加工可能闡明不同加工途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這不僅是對已有理論的補充和完善,也有助于揭示大腦通過不同方式加工音樂外在意義的神經(jīng)機制。

    2.2 音樂訓練是否影響音樂哲理性概念的加工?

    對音樂哲理性對象的理解是不是音樂工作者的專利?換言之, 音樂訓練經(jīng)歷是否影響聽者對音樂哲理性對象的理解?盡管有研究認為音樂訓練對音樂理解可能存在影響(Bigand, Poulin, Tillmann,Madurell, & D'Adamo, 2003; Poulin-Charronnat,Bigand, & Koelsch, 2006; Poulin-Charronnat, Bigand,Madurell, & Peereman, 2005), 但是與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直接相關(guān)的研究還存在爭議。比如,Steinbeis和Koelsch (2011)發(fā)現(xiàn), 與情感內(nèi)容不匹配條件相比, 音樂家和非音樂家均對情感內(nèi)容匹配的條件做出更快的反應, 同時, 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對情緒概念的加工均誘發(fā)了 N400效應, 二者的波幅和腦地形圖均無顯著差異。該結(jié)果得到Daltrozzo和 Sch?n (2009)的驗證。然而, 有研究發(fā)現(xiàn), 音樂家可以對情緒不匹配的詞匯或和弦加工誘發(fā)N400效應(Steinbeis & Koelsch, 2008), 而非音樂家只對情緒不匹配的詞匯加工誘發(fā) N400效應, 對情緒不匹配的和弦加工無法誘發(fā) N400效應(Steinbeis, 2008), 這似乎表明, 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對音樂外在意義的加工更多依賴于詞匯。音樂訓練效應的不一致結(jié)論可能緣于兩個原因:1)刺激呈現(xiàn)方式的差異。比如, 在采用詞?音樂配對的刺激呈現(xiàn)方式時, 研究存在音樂訓練效應(Steinbeis, 2008; Steinbeis & Koelsch, 2008), 而Steinbeis和Koelsch (2011)的研究采用音樂?詞配對的刺激呈現(xiàn)方式, 未發(fā)現(xiàn)音樂訓練效應。2)音樂結(jié)構(gòu)復雜性的差異。比如, Steinbeis (2008)的研究以及 Steinbeis和 Koelsch (2008)的研究采用單個和弦作為刺激, 而Daltrozzo和Sch?n (2009)采用音樂片段。研究發(fā)現(xiàn), 音樂訓練對音樂結(jié)構(gòu)加工的影響受制于音樂刺激的長度(Bigand & Parncutt,1999; Bigand, Parncutt, & Lerdahl, 1996), 這也為音樂訓練效應與音樂結(jié)構(gòu)復雜性的交互關(guān)系提供了證據(jù)。

    如果音樂訓練對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的影響可能與音樂結(jié)構(gòu)的長度存在交互關(guān)系, 哲理性概念的加工可能更為依賴聽者的音樂訓練經(jīng)歷。這是因為, 雖然單個和弦足以誘發(fā)對情緒概念的加工(Steinbeis & Koelsch, 2011), 但單個和弦難以表現(xiàn)哲理性概念。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 作曲家對哲理性概念的傳達, 有時會通過較長的音樂結(jié)構(gòu)來實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 音樂的謀篇布局與語篇對主題的推進和發(fā)展類似(Jackendoff & Lerdahl, 2006)。對于聽者來說, 對這種連續(xù)性信息的加工包含聲音元素在局部和非局部的依存關(guān)系(Koelsch, Rohrmeier,Torrecuso, & Jentschke, 2013), 而人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局部和非局部關(guān)系的表征, 依賴于不同時間尺度上的信息, 反映為不同頻率的神經(jīng)元振蕩(Giraud& Poeppel, 2012; Singer, 1995)以及不同的記憶類型(Baddeley, 2003; N??t?neiv et al., 1997)。因此,聽者在樂句(主題)層面和篇章(主題發(fā)展)層面對哲理性概念的加工可能依賴于不同的知識背景和能力?;诖? 我們認為, 從音樂結(jié)構(gòu)長度的視角來探究音樂哲理性概念的加工, 將有助于明確音樂訓練在音樂外在意義加工中的作用。

    3 研究構(gòu)想

    3.1 研究問題的分解

    基于以上分析, 本項目將通過音樂表現(xiàn)哲理性對象的兩種方法探究哲理性概念的加工機制:1)完全依賴于音樂特征表現(xiàn)哲理性概念; 2)借助象征性曲調(diào)表現(xiàn)哲理性概念。同時, 通過操縱和控制音樂刺激的特征, 本項目將系統(tǒng)考察音樂訓練對哲理性概念加工的影響。

    為了實現(xiàn)以上研究目的, 我們對相關(guān)的研究問題進行分解。首先, 以哲理性概念的表現(xiàn)方法為主線, 在不同的研究中, 我們分別探討在完全依賴于音樂特征和借助象征性曲調(diào)表現(xiàn)哲理性對象兩種情況下, 聽者對哲理性概念的加工及其神經(jīng)機制。其次, 為了明確音樂訓練的作用, 在以上研究中, 我們以音樂家和非音樂家作為實驗被試,考察兩組被試對音樂哲理性概念的加工及其神經(jīng)機制是否存在差異。第三, 考慮到音樂訓練效應可能受音樂結(jié)構(gòu)長度的調(diào)節(jié), 且作曲家通常通過音樂主題的邏輯發(fā)展傳達整個篇章的“哲理性基調(diào)”, 因此, 在完全依賴于音樂特征表現(xiàn)哲理性概念的研究中, 本項目將分別從樂句(主題)和篇章(主題發(fā)展)兩個層面展開研究; 另一方面, 在借助象征性曲調(diào)表現(xiàn)哲理性概念的研究中, 由于象征手法主要在音樂主題層面使用, 本項目主要從樂句(主題)層面展開研究。

    基于此, 本項目由 3個研究組成:研究 1和研究2分別從樂句和篇章層面考察聽者依據(jù)音樂特征對哲理性概念的加工, 研究 3從樂句層面考察聽者依據(jù)象征手法對哲理性概念的加工, 同時,每個研究均考察音樂家和非音樂家在加工哲理性概念時的神經(jīng)差異。在對以上3個研究進行考察的基礎(chǔ)上, 我們將進一步探究各個研究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系, 即考察哲理性概念加工、表現(xiàn)手法、音樂訓練以及音樂結(jié)構(gòu)長度等因素之間的關(guān)系。

    實驗范式方面, 樂句層面的研究(研究1和研究3)主要借鑒成熟的語義啟動范式, 使用ERP技術(shù)對概念啟動及其相關(guān)電生理效應進行考察, 同時考察聽者在不同的刺激呈現(xiàn)方式(音樂?詞vs.詞?音樂)下誘發(fā)的概念啟動效應。篇章層面的研究(研究 2)將借助 fMRI技術(shù), 考察在不借助象征手法的情況下, 音樂主題的邏輯發(fā)展對聽者加工哲理性概念的影響, 明確聽者在篇章層面加工哲理性概念所依賴的腦區(qū)和神經(jīng)通路。為了使研究更具生態(tài)效度, 所有實驗均選取自然的音樂作品音響作為刺激。

    就被試的篩選而言, 本項目擬從音樂學院選取受過 15年以上專業(yè)音樂訓練的人作為音樂家被試, 選取未受過專業(yè)音樂訓練的普通人作為非音樂家被試, 通過相關(guān)量表排除失歌癥、抑郁、述情障礙等因素的影響。同時, 在各個研究中, 對兩組被試的年齡、利手、受教育年限(非音樂)以及性別等方面進行匹配。為了控制音樂材料熟悉性的影響, 在每個實驗前進行熟悉性前測, 確保兩組被試對各實驗材料的熟悉性不具有差異。

    3.2 具體研究設(shè)計

    研究1 音樂主題特征對哲理性概念的表達:ERP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音樂家和非音樂家能否通過音樂主題的特征啟動哲理性概念的表征, 并誘發(fā)相應的電生理反應。實驗采用概念啟動范式,刺激包括音樂和概念詞。音樂刺激均為音樂作品的主題, 排除象征性手法的影響。概念詞選自音樂作品的標題或文本說明, 均為抽象的哲理性概念, 如“生命”、“死亡”、“奉獻”、“命運”等。音樂與概念詞在意義上構(gòu)成一致或不一致的條件。同時, 為了系統(tǒng)厘清音樂訓練的作用, 實驗還將操縱刺激的呈現(xiàn)方式。在此基礎(chǔ)上, 實驗將比較音樂家和非音樂家對哲理性概念加工所誘發(fā)的N400效應。

    為了探究音樂本身特征在哲理性概念表達中的作用, 本研究將進一步進行聲學結(jié)構(gòu)分析和回歸分析。聲學和結(jié)構(gòu)標注由兩名專業(yè)音樂家獨立完成, 為確保聲學和結(jié)構(gòu)分析的準確性, 將對標注結(jié)果進行一致性分析。聲學和結(jié)構(gòu)分析的變量將作為預測變量, 腦電實驗的行為數(shù)據(jù)以及 ERP波幅將作為因變量, 分別進行回歸分析。

    基于聽者能夠通過音樂結(jié)構(gòu)特征啟動情緒性和視覺性的概念(如, Steinbeis & Koelsch, 2011;Zhou et al., 2014, 2015), 且音樂訓練效應在不同的刺激呈現(xiàn)方式下表現(xiàn)不一致(Steinbeis, 2008;Steinbeis & Koelsch, 2008, 2011), 我們對本研究結(jié)果的預期如下:1)聽者能夠根據(jù)音樂主題的特征啟動哲理性概念的表征, 不一致的目標刺激比一致的目標刺激誘發(fā)更大的 N400; 2)音樂訓練對概念啟動效應的影響受到刺激呈現(xiàn)方式的調(diào)節(jié),在音樂?詞的刺激呈現(xiàn)方式下, 音樂家和非音樂家誘發(fā)的N400效應沒有差異, 在詞?音樂的刺激呈現(xiàn)方式下, 僅音樂家可以誘發(fā)N400效應; 3)音樂結(jié)構(gòu)特征可以預測音樂主題對哲理性概念的表達。

    研究 2 音樂主題的邏輯發(fā)展對哲理性概念的表達:fMRI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音樂家和非音樂家能否通過音樂主題的邏輯發(fā)展理解音樂的哲理性基調(diào),并明確其相關(guān)的加工腦區(qū)或神經(jīng)通路。本實驗的刺激材料采用理查德·斯特勞斯的交響曲《死與凈化》(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Op. 24)的一段, 時長約5分鐘。該作品以“死亡”為題材, 具有強烈的哲學意味。作曲家為該音樂的哲理性表現(xiàn)意圖撰寫了詳細的文字說明, 音樂主題的發(fā)展依據(jù)表現(xiàn)意圖有邏輯地展開。根據(jù)已有的CD錄音版本, 將通過聲學軟件創(chuàng)建另外3個不同結(jié)構(gòu)的音響版本,根據(jù)結(jié)構(gòu)組織方式的不同, 各版本中音樂主題發(fā)展的邏輯性具有差異。每個被試需要聆聽所有 4個版本的音樂, 以偽隨機方式呈現(xiàn)。實驗任務要求被試在聆聽過程中關(guān)注音樂的表現(xiàn)性, 并對音樂的表現(xiàn)強度進行評定。在被試聆聽音樂的過程中, 通過fMRI技術(shù)記錄被試的大腦激活情況。每個版本呈現(xiàn)結(jié)束后, 被試需要判斷音樂表達的基調(diào), 并進行等級評定。為了考察音樂訓練的作用,實驗采用音樂訓練經(jīng)歷不同的兩組被試。

    基于音樂的概念加工與右側(cè)MTG和右側(cè)STS有關(guān)(Steinbeis & Koelsch, 2008), 且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音樂結(jié)構(gòu)層級性可以影響聽者的加工(Koelsch et al., 2013), 我們對本研究結(jié)果的預期如下:1)原始版本比其他版本激活更大范圍的腦區(qū), 同時, 依據(jù)結(jié)構(gòu)組織方式的不同, 各版本激活的腦區(qū)范圍和強度呈現(xiàn)出層級性差異; 2)激活的腦區(qū)包括右側(cè)MTG和右側(cè)STS等與概念加工相關(guān)的腦區(qū); 3)音樂家的激活強度高于非音樂家。

    研究3 音樂象征手法對哲理性概念的表達:ERP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音樂家和非音樂家能否通過象征性的曲調(diào)啟動哲理性概念的表征, 并誘發(fā)相應的電生理反應。本研究采用與研究 1相同的概念啟動范式, 實驗刺激包含音樂主題和概念詞。然而, 本研究的音樂刺激均為約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性意義的音樂主題, 對音樂特征的影響進行控制。概念詞選自音樂作品的標題或相關(guān)文本, 均為抽象的哲理性概念, 如“生命”、“死亡”、“奉獻”、“命運”等。根據(jù)音樂和詞的意義聯(lián)系, 前后刺激構(gòu)成一致或不一致的條件。為了厘清音樂訓練的作用, 與研究 1相似, 本研究將在操縱刺激呈現(xiàn)方式的基礎(chǔ)上, 比較音樂家和非音樂家對哲理性概念加工所誘發(fā)的N400效應。

    基于不同符號屬性所誘發(fā)的意義加工依賴不同的神經(jīng)基礎(chǔ)(Downey et al., 2013; Pulvermüller,2013), 且本研究考察的音樂象征手法具有約定俗成的性質(zhì), 我們對本研究結(jié)果的預期如下:1)聽者能夠根據(jù)象征手法啟動哲理性概念的表征, 不一致的目標刺激比一致的目標刺激誘發(fā)更大的N400, 同時, N400效應的頭皮分布與研究 1的N400效應頭皮分布不同; 2)兩組被試誘發(fā)的概念啟動效應沒有差異, 音樂訓練對概念啟動效應的影響不受刺激呈現(xiàn)方式的調(diào)節(jié)。

    4 理論意義

    如果研究假設(shè)得到支持, 則本研究的意義可以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首先, 在3個子研究中, 音樂家與非音樂家都能夠激活哲理性概念的神經(jīng)表征,這不僅說明, 音樂和語言相似, 能夠傳達高度抽象化的哲理性概念, 同時也說明, 一般人也具備對音樂哲理性意義的加工能力。然而, 刺激呈現(xiàn)方式會影響音樂訓練在抽象概念加工中的作用:當哲理性概念的加工依賴于音樂特征時, 在以語言材料作為目標刺激的情況下, 音樂家和非音樂家誘發(fā)的 N400效應沒有差異; 在以音樂作為目標刺激的情況下, 僅音樂家可以誘發(fā)N400效應。這表明, 音樂家可以對音樂直接誘發(fā)哲理性概念的加工, 而非音樂家對哲理性概念的激活更多依賴于語言。此外, fMRI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根據(jù)音樂結(jié)構(gòu)邏輯性的不同, 概念加工激活的腦區(qū)范圍和強度呈現(xiàn)出層級性差異, 且音樂家的大腦激活強度高于非音樂家。這不僅揭示了音樂在篇章水平上傳達哲理性概念的神經(jīng)基礎(chǔ), 同時也說明音樂訓練可能提高對音樂結(jié)構(gòu)的加工能力, 進而促進音樂外在意義的知覺。最后, 音樂主題特征誘發(fā)的N400效應在頭皮分布上異于象征性音樂誘發(fā)的N400效應。這表明, 盡管聽者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符號屬性參與抽象概念的加工, 但不同符號屬性誘發(fā)概念加工的神經(jīng)通路存在區(qū)別。

    總之, 本項目研究結(jié)果將意味著對音樂哲理性概念的加工并不是音樂工作者的專利, 揭示了人類對音樂外在意義的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此基礎(chǔ)上, 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究音樂意義加工是否具有跨文化、跨種族的普遍性。此外, 鑒于額顳癡呆病人對音樂外在意義的加工存在特異性損傷(Downey et al., 2013), 如果本研究可以探明音樂外在意義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 這對意義加工相關(guān)神經(jīng)障礙的診斷和治療當不無借鑒之處。

    周臨舒, 蔣存梅, 楊玉芳. (2012). 音樂和語言句法認知的比較.科學通報, 57(28–29), 2674–2685.

    Baddeley, A. (2003). Working memory: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4(10),829–839.

    Bigand, E., & Parncutt, R. (1999). Perceiving musical tension in long chord sequences.Psychological Research,62(4), 237–254.

    Bigand, E., Parncutt, R., & Lerdahl, F. (1996). Perception of musical tension in short chord sequences: The influence of harmonic function, sensory dissonance, horizontal motion,and musical training.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58(1),125–141.

    Bigand, E., Poulin, B., Tillmann, B., Madurell, F., &D'Adamo, D. A. (2003). Sensory versus cognitive components in harmonic prim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9(1), 159–171.

    Daltrozzo, J., & Sch?n, D. (2009). Conceptual processing in music as revealed by N400 effects on words and musical targets.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1(10), 1882–1892.

    Darwin, C. (1871).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London: John Murray.

    Davies, S. (1994).Musical meaning and expressio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owney, L. E., Blezat, A., Nicholas, J., Omar, R., Golden, H.L., Mahoney, C. J., ... Warren, J. D. (2013). Mentalising music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Cortex, 49(7), 1844–1855.

    Frey, A., Marie, C., Prod'Homme, L., Timsit-Berthier, M.,Sch?n, D., & Besson, M. (2009). Temporal semiotic units as minimal meaningful units in music?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approach.Music Perception, 26(3), 247–256.

    Friederici, A. D., & Wartenburger, I. (2010). Language and brain.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1(2), 150–159.

    Fritz, T., Jentschke, S., Gosselin, N., Sammler, D., Peretz, I.,Turner, R., ... Koelsch, S. (2009).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three basic emotions in music.Current Biology, 19(7),573–576.

    Fritz, T. H., Schmude, P., Jentschke, S., Friederici, A. D., &Koelsch, S. (2013). From understanding to appreciating music cross-culturally.PLoS ONE, 8(9), e72500.

    Giraud, A.-L., & Poeppel, D. (2012). Cortical oscillations and speech processing: Emerging computational principles and operations.Nature Neuroscience, 15(4), 511–517.

    Goerlich, K. S., Witteman, J., Aleman, A., & Martens, S.(2011). Hearing feelings: Affective categorization of music and speech in alexithymia, an ERP study.PLoS ONE, 6(5), e19501.

    Goerlich, K. S., Witteman, J., Schiller, N. O., van Heuven, V.J., Aleman, A., & Martens, S. (2012). The nature of affective priming in music and speech.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4(8), 1725–1741.

    Gold, B. T., Balota, D. A., Jones, S. J., Powell, D. K., Smith,C. D., & Andersen, A. H. (2006). Dissociation of automatic and strategic lexical-semantic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vidence for differing roles of multiple frontotemporal region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6(24), 6523–6532.

    Hanslick, E. (1854).The beautiful in music(G. Cohen, Trans.1885, 7th ed.). New York: Liberal Arts Press.

    Jackendoff, R., & Lerdahl, F. (2006). The capacity for music:What is it, and what’s special about it?Cognition, 100(1),33–72.

    Kamiyama, K. S., Abla, D., Iwanaga, K., & Okanoya, K.(2013). 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al emotion and facial expression as measured b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psychologia, 51(3), 500–505.

    Kivy, P. (1990).Music alon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urely musical experie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ivy, P. (2002).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music.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elsch, S. (2011). Towards a neural basis of processing musical semantics.Physics of Life Reviews, 8(2), 89–105.

    Koelsch, S. (2012).Brain and music. Oxford, UK: Wiley-Blackwell.

    Koelsch, S., Kasper, E., Sammler, D., Schulze, K., Gunter, T.,& Friederici, A. D. (2004). Music, language and meaning:Brain signatures of semantic processing.Nature Neuroscience,7(3), 302–307.

    Koelsch, S., Rohrmeier, M., Torrecuso, R., & Jentschke, S.(2013). Processing of hierarchical syntactic structure in music.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38), 15443–15448.

    Koopman, C., & Davies, S. (2001). Musical meaning in a broader perspectiv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3), 261–273.

    Lau, E. F., Phillips, C., & Poeppel, D. (2008). A cortical network for semantics: (de) constructing the N400.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12), 920–933.

    Meyer, L. B. (1956).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t?neiv, R., Lehtokoski, A., Lennest, M., Cheour, M.,Huotilainen, M., Iivonen, A., ... Alho, K. (1997).Language-specific phoneme representations revealed by electric and magnetic brain responses.Nature, 385, 432–434.

    Painter, J. G., & Koelsch, S. (2011). Can out-of-context musical sounds convey meaning? An ERP study on the processing of meaning in music.Psychophysiology, 48(5),645–655.

    Patel, A. D. (2008).Music, language, and the bra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ulin-Charronnat, B., Bigand, E., & Koelsch, S. (2006).Processing of musical syntax tonic versus subdominant: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8(9), 1545–1554.

    Poulin-Charronnat, B., Bigand, E., Madurell, F., & Peereman,R. (2005). Musical structure modulates semantic priming in vocal music.Cognition, 94(3), B67–B78.

    Pulvermüller, F. (2013). How neurons make meaning: Brain mechanisms for embodied and abstract-symbolic semantic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7(9), 458–470.

    Rebuschat, P., Rohrmeier, M., Hawkins, J. A., & Cross, I.(2011).Language and music as cognitive syste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n, D., Ystad, S., Kronland-Martinet, R., & Besson, M.(2010). The evocative power of sounds: Conceptual priming between words and nonverbal sounds.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2(5), 1026–1035.

    Singer, W. (1995).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 of cortical processing architectures.Science, 270(5237), 758–764.

    Sollberge, B., Rebe, R., & Eckstein, D. (2003). Musical chords as affective priming context in a word-evaluation task.Music Perception, 20(3), 263–282.

    Steinbeis, N. (2008).Investigating the meaning of music using EEG and fMRI(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 Leipzig.

    Steinbeis, N., & Koelsch, S. (2008). Comparing the processing of music and language meaning using EEG and fMRI provides evidence for similar and distinct neural representations.PLoS ONE, 3(5), e2226.

    Steinbeis, N., & Koelsch, S. (2011).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of musical sounds on the processing of word meaning.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3(3), 604–621.

    Wallin, N. L., Merker, B., & Brown, S. (2001).The origins of musi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Zhou, L. S., Jiang, C. M., Delogu, F., & Yang, Y. F. (2014).Spatial conceptu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usic and pictures as revealed by N400 effect.Psychophysiology,51(6), 520–528.

    Zhou, L. S., Jiang, C. M., Wu, Y. Y., & Yang, Y. F. (2015).Conveying the concept of movement in music: A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study.Neuropsychologia, 77, 128–136.

    猜你喜歡
    聽者音樂家效應
    音樂家,也愛花
    沒事,我永遠是你最好的傾聽者
    知識窗(2024年4期)2024-05-09 01:41:45
    道聽途說
    從默默無聞到遐邇聞名的音樂家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姚銅(音樂家)
    夜郎文學(2020年5期)2020-12-04 11:00:32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小小音樂家
    小青蛙報(2016年15期)2016-07-26 01:59:08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片談語言交際中的空位對舉
    語文知識(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1
    武定县| 黄大仙区| 滨州市| 汉寿县| 柏乡县| 正安县| 临湘市| 忻州市| 柏乡县| 罗定市| 昌邑市| 巴东县| 台湾省| 顺昌县| 隆尧县| 文山县| 阳朔县| 福鼎市| 泗洪县| 云梦县| 华蓥市| 那曲县| 广南县| 太原市| 右玉县| 丰台区| 赤城县| 眉山市| 修武县| 汉川市| 德兴市| 潜山县| 敦化市| 乌拉特后旗| 磐安县| 建平县| 屏东市| 平安县| 霍城县| 武隆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