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阿婧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xué))
從葉爾克西編劇思維研究《永生羊》的民族文化
楊阿婧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xué))
電影《永生羊》講述的是我國游牧民族哈薩克人的故事,充滿濃厚的民族色彩。本文從葉爾克西的編劇身份入手,從生命的延續(xù)與輪回,以及葉爾克西的親身經(jīng)歷和個人的歷史記憶等方面論述,重溫《永生羊》重大貢獻。
葉爾克西;命運;民族志
這里命運的延續(xù)指的是哈薩克女性的命運,從狹義上來說就是與奶奶莎拉和烏庫巴拉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以及羊這一動物生命的降生和離去對哈薩克人民的意義。
1.1“人”命運的延續(xù)
奶奶莎拉在爺爺去世后,選擇了與兒子凱斯泰爾帶著哈力一起過游牧生活。她有非常勇敢的一面,在烏庫巴拉被家族懲治快要奄奄一息時,挺身而出,救下了她,并極力撮合她跟自己兒子,在生命終結(jié)時,她為了子孫的安寧,獻上喬盤神的使者。莎拉跟后來的烏庫巴拉有些不一樣,烏庫巴拉波瀾壯闊的前半生,也沒逃過宿命的安排。母駱駝?wù)覍ば●橊?,挽救小綿陽的生命等,都激起她對兩個孩子的不舍與想念。她想回到死去的前夫家里,照顧兩個孩子。從電影的發(fā)展不難看出,雖然烏庫巴拉前半生為了自己的愛情離開家人,但真正理解生活后,她還是選擇了回歸。烏庫巴拉這樣做,與莎拉的命運極其相似,她是對莎拉命運的延續(xù)。因此,“人”的命運的延續(xù)是哈薩克女性故事的延續(xù)。
1.2“羊”生命的輪回
羊在哈薩克人眼中,是溫順善良、勇于犧牲生命的角色。在電影中,有很多宰殺羊的鏡頭出現(xiàn),但都是很隱晦的表現(xiàn)。第一次宰殺羊是在哈力的成人禮上,在片尾處,奶奶薩拉在生命快要終結(jié)時宰殺羊,來慰藉神靈。這些都說明了羊生來的命運就是死亡,而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宰殺羊。其實羊的死,在哈薩克民族的眼中,是一種犧牲自我的表現(xiàn),他們會用各種儀式和通過禱告來告慰死去的生靈。而羊的死,就是人的生,一個薩爾巴斯的死去,還會有另一個薩爾巴斯的替代。在影片的最后,紅臉老人點破了這個主題:生命原本是循環(huán)往復(fù)的,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這里的生命不僅指的是和薩爾巴斯一樣的成千上萬的羊的生存,也是整個民族的人生死的輪回。
編劇葉爾克西出生于新疆塔北牧場,是新疆特克斯人。特有的成長環(huán)境,讓她對哈薩克族了解透徹,構(gòu)成了她獨有的民族志記憶。在葉爾克西的民族志書寫中,她將富有靈性的羊融入哈薩克民族的精神,也將哈薩克民族的女性命運描寫進來?!队郎颉分袛⑹隽怂_拉的母愛,萬物都是有靈性的。葉爾克西把她從小到大在塔北牧場的經(jīng)歷書寫出來,不僅是對她自己故事的描述和升華,更是對整個哈薩克民族故事的描寫和讓所有人了解這個神秘的民族。
成長環(huán)境和少數(shù)民族的個性促使了葉爾克西《永生羊》的形成,同時,她獨有的個人的歷史記憶,也是導(dǎo)演看中這部影視作品的原因之一。葉爾克西在哈薩克人們的平常生活中培養(yǎng)了自己獨特的信仰和質(zhì)樸的生活作風(fēng),受母族文化影響,才創(chuàng)作出了電影中烏庫巴拉的女性形象,而羊的犧牲和奉獻精神,都是編劇從自己原本的生活中悟出來的?!队郎颉愤@部電影是葉爾克西在多種民族文化融合思路下的結(jié)晶,有著她對哈薩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他們的信仰。
馬鞍是敘事的體現(xiàn)。凱斯泰爾答應(yīng)為烏庫巴拉做一個馬鞍,在烏庫巴拉選擇和別人私奔時,他也沒有停止做馬鞍。哈力早已看出烏庫巴拉心有所屬,勸叔叔放棄,叔叔生氣離開。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馬鞍似乎已經(jīng)離開了人們的視線。但它最終的出現(xiàn),帶動影片高潮。在烏庫巴拉離開的清晨,馬匹上鮮艷的馬鞍,證明了一切,凱斯泰爾同意了她離去。凱斯泰爾放置馬鞍的鏡頭和烏庫巴拉看到馬鞍的鏡頭,深深的刻在了筆者的腦海里,這便是愛情。馬鞍貫穿了整個電影的發(fā)展,帶動了整個影片民族色彩,馬鞍是哈薩克民族特色的體現(xiàn)。
駱駝牽引烏庫巴拉回歸。在烏庫巴拉改嫁至凱斯泰爾的婚禮上,薩拉要將家里的兩匹駱駝贈與烏庫巴拉的婆家。但哈力舍不得小駱駝,因此,婆家只帶走了母駱駝。分開后母駱駝一直找尋小駱駝,動物的哺育之情,并不少于人類。小駱駝的失蹤讓烏庫巴拉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在冰天雪地里,他們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母駱駝時,才發(fā)現(xiàn)母駱駝一直不曾停止找尋小駱駝。這刺痛到烏庫巴拉的內(nèi)心最深處,是她要離開的時候了。除了駱駝,雪地里撿回的小羊,也讓烏庫巴拉母愛油然而生。這里的小羊也再次回到了主題,它是另一個薩爾巴斯的出現(xiàn),影片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前后呼應(yīng)。
當(dāng)然,《永生羊》帶給人們啟迪和思考絕對不止這些,論文中的問題肯定還有很多,筆者會繼續(xù)努力,在以后的研究中,使《永生羊》的闡釋更加完善,也希望我國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電影市場發(fā)展越來越好。
[1]錢世奇.“能指的想象”——多重影像中的西藏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xué),2012.
[2]阿泰·庫爾曼別克.電影《永生羊》的神話原型解讀[J].電影評介,2012(2).
[3]耿占春.民族志書寫與個人記憶[J].揚子江評論,2008(5).
楊阿婧(1991-),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