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凌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新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魅力的提升路徑探索
劉文凌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新媒體時代到來后,以微博、微信及網絡視頻APP為載體的網絡媒體分流了大量的傳統(tǒng)電視媒體受眾。本文探索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繼續(xù)保持魅力的路徑,對電視新聞的魅力進行簡要分析,并對提升電視新聞魅力的策略進行探討,最后對提升新聞魅力所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闡述。
新時代背景;電視新聞魅力;提升策略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當今媒體正在朝網絡媒體方向發(fā)展,門戶網站以其他的交流平臺逐漸成為了新的傳播媒介,有著以下幾方面特點:第一,傳播的途徑更多;第二,傳播的范圍更廣;第三,二次傳播的影響力更大。這些特點為電視新聞的發(fā)展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同時,也給電視新聞的制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在傳統(tǒng)傳媒中,電視新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網絡環(huán)境背景下,電視新聞的輿論導向地位及在傳統(tǒng)媒體的領導地位將會逐漸喪失,會逐漸被網絡媒體所取代。與電視新聞相比,網絡新聞無論是在傳播的速度上還是傳播的形式上都會更好,雖然在網絡中也存在著一些有計劃制作的新聞[1]。但與電視新聞相比,這些新聞的效果明顯更差,不如電視新聞宏大,影像結構性也有所欠缺,與如今發(fā)展勢頭強勁的網絡新聞相比,電視新聞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視覺上的優(yōu)勢,其影像的魅力一直為電視新聞所特有。
2.1新舊媒體的沖突
在網絡環(huán)境背景下,紙質媒體與電視媒體統(tǒng)稱為傳統(tǒng)媒體,而以網絡為主的傳媒組織為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形式較為相似,然而其信息傳播的介質有所不同,這就使得在一定情況下,新媒體不但能取代傳統(tǒng)媒體的功能,還能夠突出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勢:一是傳播速度加快;二是傳播的空間較廣。新舊媒體在發(fā)展中存在著一定的沖突,主要是在受眾占有量上的沖突。
2.2自媒體時代的來臨
自媒體,是一種傳媒模式,是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進行融合的一種模式,該模式是在網絡背景中所產生的,表現為在網絡平臺上的新聞編輯、評論及發(fā)表意見的一些行為。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意味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聞傳播將不再是媒體行業(yè)所特有的專利,而是讓每一個受眾,每一個新聞接收者,都具有傳播新聞的可能。
3.1電視新聞的時效性
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使得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電視新聞相比,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明顯要更快,這主要是因為網絡的新聞在編輯過程中和發(fā)表過程中的步驟要更為簡潔,此外,還不受到新聞播出時間的影響,甚至有些網絡新聞,在采集上以及發(fā)表上都是在同一個時間段中進行的[2]。電視新聞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有些新聞事件在發(fā)生的幾個小時之后就在網絡上進行播報了,但是電視新聞經過一系列程序要等到第二天才被播報。這樣就使電視新聞所播報的新聞不“新”了,那么也就難以吸引到受眾。
3.2新聞評論的群眾影響力
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及引導社會的思想發(fā)展方面,電視新聞評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認知模式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在電視新聞的評論上,其信服力逐漸減小,甚至有些受眾因為受到一些惡意信息的影響,還會認為電視新聞的播報都是假的,電視新聞的評論都是偽造的等,這就說明了電視新聞的信服力已經大大減弱了,電視新聞已經難以再引起受眾的關注了。
4.1提升新聞采編能力以及制作能力
一則新聞如果不能保證其時效性,那么該新聞無疑是難以引起受眾注意的。時效性是新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離開了時效性這個原則,新聞也就難以稱之為新聞了。在傳統(tǒng)的媒介中,電視新聞因為其時效性較強的緣故,使其在傳統(tǒng)媒介中一直處于領導的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已經難以取得優(yōu)勢,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導致電視新聞的發(fā)展處于一個非常不利的地位[3]。而為了要改變這個局面,需要提高電視新聞的新異性,從而提升電視新聞的魅力。而要想提升電視新聞的時效性,那么就要從新聞的采編及制作等方面來制定對策,各大媒體、各大電視臺一定要盡可能地提升新聞的采編能力及新聞的制作能力。例如,電視媒體可以吸收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借鑒網絡媒體的發(fā)展優(yōu)勢,可以與網絡媒體相互合作,對兩者之間的優(yōu)勢進行有效運用,促進兩者間的資源共享。許多電視臺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都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對地方新聞進行主動的收集。此外,設有官方微博,在微博上開設專題評論,這些都是進行新聞采編的方式。在新聞的制作方面,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學習一些畫面制作技術,對攝影棚的燈光進行調節(jié),能夠掌握布景方面的知識,使電視直播的畫面感更具沖擊力,更容易讓受眾記住。此外,對于一些傳送回來的視頻短片,新聞編輯應該對其進行藝術性的剪輯。在剪輯時,可參照電影制作里的一些片段,使電視新聞在畫面的美感上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技術條件允許,可以采用3D技術,讓受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此,電視新聞給受眾帶來的不僅是新聞消息,更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那么電視新聞的質量也會逐漸提升,就會更加吸引受眾的關注。
4.2改變播報形式
在許多電視臺中,其新聞節(jié)目大多都是通過“報道”的模式來進行的。這種新聞節(jié)目的制作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第一,制作的成本較低;第二,對事件的描述直擊主題;第三,時效性強;但是這種的報道形式僅適合那些大量的新聞事件敘述,例如,新聞聯(lián)播,而地方電視臺則不同,其新聞報道一般都是小范圍的新聞事件,采取單一的播報形式難以體現電視新聞在這方面?zhèn)鞑?yōu)勢,所以一定要改變播報形式,將電視臺的獨有魅力更好的展現出來。例如播報形式可以依據新聞節(jié)目的類型來進行,如關于人物類的新聞,就采取跟蹤報道的形式,通過故事敘述的模式來吸引受眾,對于人物復雜的事件性新聞上,電視新聞就通過“微電影”的模式,讓群眾演員來扮演新聞事件的主角,通過情景再現的模式讓新聞事件更好地呈現在受眾眼前。
4.3使電視新聞的評論更具親民性
電視新聞評論要想繼續(xù)吸引受眾的關注,要想繼續(xù)引領輿論潮流,那么就必須要改革使得電視新聞的評論更具親民性,符合百姓的實際需要。首先,要從評論的出發(fā)點上實行改革,新聞工作者應將民生新聞熱點作為采訪目標,不應該將一些遠離人民群眾實際生活的事件作為目標。其次,新聞工作者要將專家權威評論與受眾評論相結合的方式,對新聞評論的內容進行點評,不能僅僅從專家的角度去對新聞事件進行拓展或者解釋。最后,在新聞輿論方面,新聞工作者要對其進行由淺入深的總結,同時讓專家與受眾互動,要設立評論熱線,使電視新聞更加親民,這樣就會極大地提高受眾的參與度,進而提升電視新聞的魅力。
4.4擴大電視新聞的影響范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聞內容的來源有了較大的變化。如今,有許多的新聞都是通過人們的社交圈搜集而來的信息。許多新聞都是通過網絡上的傳播而受到大家的關注,由此可見,網絡新聞的魅力是非常大的。電視新聞也可以借鑒網絡新聞的發(fā)展,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例如,許多電視臺的選秀節(jié)目,通過網友投票評選的方式就是借鑒網絡的方式,還有許多電視臺運用網友互動的模式,這也可以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人氣,借鑒網絡傳播模式,電視新聞的魅力也有了極大提高。
在網絡環(huán)境下,要想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的魅力,那么就需要新聞從業(yè)人員運用最新科技產品,對新聞畫面進行藝術性的處理,將電視新聞的優(yōu)勢更好地激發(fā)出來。另外,對新聞的播報形式進行改革,借鑒網絡傳播的方式來擴大電視新聞的影響,這也有助于提升電視新聞的魅力。
[1]薛豪熙.論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電視新聞魅力[J].西部廣播電視,2015(17).
[2]劉秀梅.多元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節(jié)目主持傳播的機遇與挑戰(zhàn)[D].杭州:浙江大學,2009.
[3]劉峰.大數據時代的電視媒體營銷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