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瀚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
視覺傳播時代的新聞攝影語言探析
羅斯瀚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摘 要:隨著視覺傳播時代的到來,圖像被廣泛應用到人們生活中,本文針對視覺傳播時代的新聞攝影語言特征,以及視覺傳播時代的新聞攝影語言發(fā)展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視覺傳播時代;新聞攝影語言
新聞攝影語言是一種表達信息的手段,主要通過圖像來描述真實的情感。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到視覺傳播時代,為適應視覺傳播時代下的新聞攝影語言的要求,對視覺傳播時代的新聞攝影語言發(fā)展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
1.1 記錄經典瞬間
新聞攝影語言主要靠圖片傳播信息,實質上屬于視覺語言,視覺語言是無形的,作為觀眾無法探究其邊界,只能靠眼睛捕捉它們,但視覺語言是一種極其強烈的感覺形式,新聞攝影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和包含的感情遠遠超過文字。新聞攝影語言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圖像形式記錄經典,新聞攝影作品不是經過鋪墊和準備現(xiàn)場拍攝出來的,好的新聞攝影作品都是從生活中抓拍來的,世間萬物都是稍縱即逝的,作為攝影師要抓住決定性的瞬間,讓新聞現(xiàn)場的每個細節(jié)都充分表達出其內涵意義。
1.2 真實情感的表達
新聞攝影語言用圖像傳達感情,通過對決定性瞬間的抓拍,讓照片更加生動更加豐富,繼而讓人們體會到強烈的現(xiàn)場感。新聞攝影主要依靠被拍攝對象的形態(tài)或者姿勢來表達感情,與文字傳播信息相比,圖像強調視覺上的刺激,主張在圖片展示瞬間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1.3 紀實的新聞本質
紀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新聞攝影是報道新聞的一種特殊手段,雖然新聞攝影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刺激,加深了觀眾對于新聞的印象,但新聞報道始終不能脫離紀實這個概念,憑著對事實逼真記錄的能力,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應用得越來越多,擔負著記錄生活,記錄歷史的重擔。借助攝像器材,新聞攝影報道能記錄新聞現(xiàn)場的每個細節(jié),最大限度上將事實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讓觀眾最大程度接近真實。
2.1 攝影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進步大大推動了新聞攝影發(fā)展,發(fā)達的電子技術為新聞攝影提供了支持,致使新聞攝影不斷向數字化和自動化方向發(fā)展。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到數字化時代,時代的進步拓寬了新聞攝影的發(fā)展空間,為新聞攝影的進步與成熟提供了社會支持和技術保障,在此基礎之上,多媒體技術應用讓新聞攝影變得更加豐富,新聞攝影形態(tài)越來越多元化,同時視覺文化的發(fā)展,讓新聞攝影發(fā)展更加飽滿。當今社會技術革新速度快,產品更新速度快,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新聞攝影仍然有獨屬于自己的信息傳播平臺,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新聞攝影仍然保持有利位置,擔負著記錄真實、傳播信息的偉大責任。
2.2 傳播形式的創(chuàng)新
早期的新聞攝影報道單純通過報紙期刊傳播,受環(huán)境約束只能在極小范圍內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視覺時代的到來,攝影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新聞攝影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滿足人們的要求,追隨時代的腳步,新聞攝影的傳播方式不斷得到完善和創(chuàng)新。如今的新聞工作者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圖片形態(tài)的展示,在大量實踐嘗試后,能夠熟練利用色彩與光感效應,讓照片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在視覺傳播時代,攝影師要了解人們的欣賞習慣和視覺素養(yǎng),提高照片的視覺沖擊力,選取不同角度和距離更加準確地表達事實,讓圖片蘊含更加豐富的信息量,同時符合廣大群眾的觀賞習慣,在發(fā)表信息時給圖片加附抽象有力的文字,利用語言的表述能力引發(fā)觀眾想象,激發(fā)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充分發(fā)揮照片的作用,繼而達到傳播信息目的。
2.3 人才素質的提升
當今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社會進步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學習機會,還拓寬了人們的視野。隨著視覺傳播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開放,視覺素養(yǎng)越來越高,作為新聞工作者,要不斷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經驗提高自身視覺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當下新聞觀眾的要求。與此同時,為適應視覺傳播時代下的新聞攝影語言要求,攝影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并在實踐中悉心摸索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
綜上所述,視覺傳播時代的到來對新聞攝影語言發(fā)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新聞媒體要想在歷史長河中穩(wěn)定發(fā)展,就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相信影像的力量,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融入到新媒體中。
參考文獻:
[1]沈玲玲.試論《安徽日報》版面視覺傳播形式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D].合肥:安徽大學,2010.
[2]宋詞.“讀圖時代”我國新聞圖片傳播的問題與發(fā)展趨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李怡.美國期刊《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圖片視覺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