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十三歲的故事》有感
打火機為什么可以點燃火柴?因為有人在用力。為什么兩塊磁石可以互相吸引?因為它們給彼此散發(fā)出了自己的力量。正如親情,只有大家都為了愛付出,彼此才會感受到愛的火焰散發(fā)出的溫暖,才能感覺彼此帶來的力量。梅子涵的《十三歲的故事》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先說說作家梅子涵吧,一位1949年出生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第一次讀他的文章,我便被他的文風所迷惑,還誤認為他是位80后的青年作家呢!不過梅子涵的魔力便是在于此:他的文章,表面上幽默風趣,恰似談笑風生,一點都沒有印象里高齡大學男教授的沉悶,但如果你細細品讀,便會發(fā)現(xiàn),幽默和風趣只是他深沉濃郁的“幌子”。他的幽默風趣讓我忍俊不禁,同時他的深沉厚重常常讓我陷入沉思。
《十三歲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作者為了保護自己剛學會騎自行車的媽媽,每天都要跟著媽媽跑五站路,但他從來沒有放棄。經(jīng)過這么反復(fù)的“訓(xùn)練”,作者成為了田徑隊的隊長,還獲得過不少獎項。文中,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我把饅頭放進了書包,又開始往學校跑。我沒有說‘媽媽再見’,媽媽也沒有說‘謝謝你兒子’,我們不說這些話的?!毙≈魅斯妥约耗赣H之間并沒有太多禮節(jié),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之間的感情比較淡薄,相反,會給人一種親切、淳樸的感覺。
這個故事,就像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一樣,沒有華麗的語言,也沒有巧妙的結(jié)構(gòu),卻足以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想想自己的生活,家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關(guān)心和照料,可我們卻好像習慣性地逃避和拒絕,可能他們的方式讓我們覺得過于繁瑣。你也許不知道,你“小升初”時,可能距離你目標的學校只差了一分,而你的父母卻為此放下面子、抽出時間托人幫忙,他們從未后悔為你多花多少錢,從未對你放棄。你也許不知道,為了生計,父親夜夜晚歸,喝酒喝得面紅耳赤,你可能認為那是在玩、在享受,可能你不知道,那是為了一份合同不得已地去與客戶洽談……他們的付出,我們確實無以回報;他們的辛苦,可能我們還無法體諒;但我們可以多一份付出,這可能也無法改變他們身體上的勞累,卻一定能讓他們從心底開心、滿足。
讀一讀《十三歲的故事》吧!你會知道愛的表現(xiàn)不一定在言語,你會知道愛的秘密在于體諒,你更會知道有付出的愛,會反饋給你多少的回報!(指導(dǎo)老師:吳莉清)
文:廣東省佛岡縣振興小學六(5)班曾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