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氣質在于書店。
全世界的書店都活得很辛苦,誠品憑什么笑到現(xiàn)在?多數(shù)人去誠品,多半是當成一種享受,接觸愉快的空間與氣氛,確實不見得是純粹為了買書去的,誠品創(chuàng)始人吳清友因此強調,誠品不只是書的交易場所。
大陸很多上市公司對于每一分獲利都斤斤計較,但又有誰愿意像吳清友一樣,忍受長年虧損,做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地標?今天的臺灣,如果少了誠品的真實存在,不只是大陸游客、香港游客少了一個朝圣的地方,而是少了靈魂。
臺東是島內最貧窮的一個縣,臺東人收入只有臺北人的一半,相當于三、四線城市的水平?!逗=瞧咛枴?、《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圣曾經(jīng)告訴我說,“偌大的臺東,甚至沒有一家首輪院線電影院?!?/p>
破落臺東人的心靈,卻從誠品進駐的那一剎那,開始富足。三年多來,臺東市區(qū)博愛路上的誠品,成了全臺東最具人氣的商圈,就像臺北西門町、北京三里屯,總是擠滿了年輕人。雖然書店本身不賺錢,但看在吳清友的眼里卻是滿足的。
臺灣人都知道,吳清友是一個“習慣虧錢的企業(yè)家”。美國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明言,不賺錢的企業(yè),是罪惡的,但吳清友卻始終不同意這道理。全世界的人現(xiàn)在也都知道,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開書店,但早在二十多年前,吳清友就深受其苦,畢竟誠品創(chuàng)立的前十五年,都是不賺錢的。
臺北101旁的信義誠品,是誠品在臺灣的旗艦店,四萬平方米的空間,如今每一天的租金就要20萬人民幣,一年下來是7300萬人民幣,連大集團都很難支應。吳清友的聰明做法是,讓誠品當“二房東”,除了書店本身的一萬平方米之外,三萬平方米作為商場,全都租出去給其它品牌。由于誠品是人潮的代名詞,時尚精品、高端餐廳,全都樂于與誠品作伴。商場是一個娛樂環(huán)境,書店卻是文化環(huán)境。我們可以直白地說,誠品“書店”其實是不賺錢的,靠“商場”才獲利,目前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分別是六成、三成的比率。
吳清友一直想創(chuàng)造一個上流的消費環(huán)境,對基層的消費者來說,到誠品購物,確實感覺自己又上了一個檔次?!拔以谡\品”,絕對比“我在太平洋百貨”讓人聽得舒服,現(xiàn)在每年有1.2億人次消費者造訪誠品,可以說是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書店之一。
如今的誠品確實不只是書店,是一個可以“讓人體驗生活美學的創(chuàng)意生活空間”。誠品以前單做書店的客層很簡單,如誠品英文名“eslite”,就是高端知識分子,但現(xiàn)在走向商場的復合式型態(tài)經(jīng)營,顧客走向多樣性,從學者到家庭主婦都有。所以如果拿中國的光合作用書店來與誠品相比,就實在太低估誠品了。要拿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上海的港匯廣場,用這些一流商圈的購物中心來與誠品較量,他們才是同一個量級。因為誠品成功的關鍵,就是匯聚人氣,臺東就是最好的例子。好比一個新網(wǎng)站,勢必要沖出流量,才能討論如何商業(yè)模式與盈利,吳清友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現(xiàn)在的誠品,就是人潮的同義詞。在臺灣,任何一個城市開發(fā)新商圈,要找來人潮的話,第一個想到的對象就是誠品。
事實上,誠品一直在與娛樂化、貴族化拔河。誠品商場希望賺錢,但為了不過度娛樂化,因此不會引進LV、GUCCI等奢侈品品牌,誠品書店希望塑造精英文化,但就連中學生、小學生、甚至是從不讀書的人,都找得到自己喜歡的書。現(xiàn)在不僅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賣的書,誠品有賣,而網(wǎng)上沒有的高精端的書,誠品也有賣,甚至品類齊全得讓人瞠目結舌。比如在誠品敦南店,有整塊區(qū)域是劃分出來賣藝術設計相關書籍,包括很難得一見的進口書目,信義店有超過100平的地方都是劃分為日本書籍的區(qū)域,用白色主調劃分,但真正會買日文書的人有多少?用渠道最看重的“平效”數(shù)字來計算,肯定是不適合的。我認為,賣書營業(yè)額很小,但環(huán)節(jié)卻很復雜。從進書、上架、服務……整個流程其實很瑣碎,而上千平米這么大的店面要室內設計、塑造品牌、氛圍營造,都是很大的學問??啾M甘來,我們現(xiàn)在千萬別以為誠品是一家書店,誠品其實是一個品牌。雖然誠品是臺灣書店的狀元,甚至可說是臺灣書店的同義詞,但其實誠品的內涵,遠超過書店,包括商場、零售、餐飲、品酒、文化活動,這些都是非臺灣人不知道的誠品。
誠品書店不賺錢的原因,跟全世界書店都一樣。你我在臺北都看得到,逛誠品的人很多,買書的卻很少,吳清友也早就習慣了“提袋率”很低,在他口中,很多人一周來誠品兩三次,每次待上一兩個小時,但這些人一兩年,可能也只在誠品買一兩本書。但吳清友沒有被網(wǎng)絡打倒,臺灣也有博客來等低價賣書網(wǎng)站,一本書只要定價的七到八折,但在誠品,買書卻幾乎沒有折扣?!罢\品主要是推廣閱讀,當然還是希望讀者可以摸到實體的東西?!眳乔逵颜f到他的堅持,絕不因電商打擊而松動。
事實上,臺北從1970年代以來,有一條盛極一時的重慶南路書街,商務印書館等重量級書局聚集于此,發(fā)生強大的磁吸作用,吸引了上百家大小書局到此設立。但近15年來,這些書店陸續(xù)關掉七成,剩不到30家繼續(xù)苦撐。這看得出來,就算在讀書人眾多的臺灣,書店也還是不賺錢的生意。誠品也確實做了很多虧錢的事。誠品在臺灣有兩間兒童館、兩間文具館、五間音樂館,這些都是肯定虧損的業(yè)務。童書,是平板電腦第一個會殺死的傳統(tǒng)媒體,平板上的可愛玩偶會動、會說話,還可以碰、還會講英文,小朋友太愛了。文具,低價化早就是趨勢,誠品如何跟路邊文具店競爭,一支一百元的筆,銷量肯定輸給一支一元。音樂,更不用說了,網(wǎng)上下載音樂當?shù)?,誰還去店面買CD?盡管臺北的畫廊一家家倒閉,但誠品畫廊始終存在,盡管一度畫廊面積縮小,但誠品畫廊還是誠品的象征之一。
誠品每年還舉辦500場演講與展覽,多數(shù)是不收費的。在臺東、宜蘭、屏東等偏遠鄉(xiāng)鎮(zhèn),誠品書店還做了好多部移動書車,開到山里頭,讓小地方的小朋友,也有書可看。吳清友確實是傻瓜。在這些店面、項目開張之前,營運企劃書上頭,根本無法估計何時才能回收,甚至無法算得出多少效益,換了別的董事會與股東,肯定都會否決這些展店計劃。尤其誠品店面都是開在鬧區(qū),租金都是天文數(shù)字,吳清友沒有房、沒有地,卻撐了下來。
“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這是吳清友的名言。十多年來,中國各地都有開發(fā)商捧著錢,上門求誠品到大陸開店,各地方政府的接觸也始終都沒少過。但直到2010年,誠品才確定要在蘇州落腳,在2014年才會正式開幕。比起富士康等寶島老鄉(xiāng),幾個月就可以在大陸建起一座五萬、十萬人的工廠,一間僅僅一兩萬平方米的誠品,卻要耗時五年之久籌備。更直白地說,如果在大陸開放加盟,誠品很容易遍地開花,勢必可以賺到快錢,但我們卻看到,吳清友的西進腳步,躊躇了十年之久,蘇州之后的擴點計劃,也還在小心規(guī)劃。
最近一年,前微軟、NBA中國區(qū)總裁、德福投資合伙人陳永正,讓德福取得臺灣誠品書店一成的股權,并且協(xié)助誠品在大陸拓點,成了誠品進軍大陸的幕后推手。包括在首都北京,陳永正都在替誠品物色好的進駐地點,至于在蘇州,誠品新店預計到了2014年上半年會開幕,現(xiàn)在整棟大樓正在如火如荼興建中。
在我感覺,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因為誠品的誕生,變得沒有那么涇渭分明了。書店這上千年的老生意,也因為誠品的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給了全世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