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
傳統(tǒng)電視新聞節(jié)目呈現(xiàn)給觀眾的姿態(tài)往往是居高臨下,新聞中充滿著教條的意味。這樣的新聞思維方式已經(jīng)遠遠脫離社會發(fā)展,更滿足不了觀眾需求。網(wǎng)絡、新媒體快速化、互動點播的新聞推送方式,給了傳統(tǒng)電視新聞人鞭策和提醒。于是,新的新聞表達方式應運而生,以講故事的形式表現(xiàn)新聞被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應用。
一、打開“心結”: 展示主體人物真情實感
敘事是圍繞人展開的,描寫人的境遇,傳達人的思想情感,是故事化新聞吸引觀眾、打動觀眾的關鍵。
(一)展示人物內(nèi)心情感
精彩的新聞故事必須用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才能生動感人。故事化的新聞中,新聞人物善于表達、樂于表達有助于精彩故事的呈現(xiàn)。但往往很多時候,新聞人物并不善于表露自己的真實情感,這需要記者的引導和交流。語言溝通作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采訪者的平和、肯定、激勵和支持的態(tài)度,可以讓采訪對象消除陌生感,盡快進入傾訴內(nèi)心情感的狀態(tài)。
要想立體化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和故事,將人物置身現(xiàn)實場景會更容易激發(fā)他的表達欲望?!霸俸玫慕庹f詞也抵不上電視新聞報道中人物動情的一句話”。紀實拍攝的表現(xiàn)手法,恰到好處的同期聲運用,將成為捕捉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關鍵?!缎侣劼?lián)播》中播出的《只為多看你一眼》《一條紅絲巾 相聚六秒鐘》《6 分30秒的團聚》《八天風雪路 跨越千里來看你》四個關于講述團聚的故事,都是突破性地通過人物紀實性的場景畫面和同期聲,來立體化地展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和感人的故事。比如《一條紅絲巾 相聚六秒鐘》中,從李佳妮帶著兒子到蘭州火車站買車票,到翻衣柜找鮮亮衣服,再到火車上等候觀望丈夫,一系列的場景畫面和現(xiàn)場聲的運用,都采用了原生態(tài)記錄的方式,真實而生動。特別是最后濤濤問媽媽 “爸爸為什么不出來,不是說今天一定會來”的同期聲,更是把孩子對見到爸爸的渴望和一家人獨特的團聚故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而在《八天風雪路 跨越千里來看你》中,軍嫂王瓊在探親的第六天,由于時間晚、雪路難行,不得不在晚上借宿到哈太村牧民的家里。“其實很多時候你選擇一件事情,選擇一個必然就要放棄另外一個,所以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其實我很自私,我只管去想要跟他在一起,沒有考慮到父母的感受”。對于第一次感受邊關之行艱難的王瓊來說,言語之間,王瓊內(nèi)心的矛盾也自然流露了出來。愛的力量讓她選擇邊哨崗上的另一半,又是因為對父母的愛,讓她有一種愧疚。記者感受到了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又巧妙地捕捉到,就會讓觀眾為故事感動。
(二)強化人文關懷意識
1. 選題多樣化,弘揚正能量。當今社會和人的思想觀念都在呈現(xiàn)多元化的狀態(tài),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時代已經(jīng)讓人們習慣每天最大化地獲取各種新聞故事和資訊。社會每天在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我們生活在怎樣的狀態(tài)之中,周圍最普通的人也有著自己的快樂生活和一技之長……只有多樣化的選題和內(nèi)容才能滿足觀眾的多樣需求。當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真善美、放大正能量是主流媒體報道的核心內(nèi)容。
2. 視角平民化,彰顯個性色彩。平民視角就是要求電視新聞人能夠真正站在百姓的視角、立場上看問題,貼近生活、貼近受眾。民生新聞的平民化視角包括新聞內(nèi)容的平民化和傳播形式的平民化。內(nèi)容的平民化就是新聞主體和故事應該更多地關注最普通的百姓,以服務百姓為宗旨,拉近媒體與觀眾的距離。傳播形式的平民化就是新聞報道要具有親和力。這種親和力既體現(xiàn)在平民化的“新聞”語言上,又體現(xiàn)在平民化的傳播態(tài)度上。泰州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新聞夜班車》創(chuàng)辦14 年來,一直把當?shù)氐拇蠼中∠?、關乎百姓的衣食住行作為新聞源,欄目設立的“班車調查”“班車現(xiàn)場”“班車故事”“班車最新聞”等板塊內(nèi)容,都是以平民化的新聞故事為特色,所以能在自辦欄目中維持著高收視率水平。另外在新聞報道形式上,說新聞、講故事、主持人個性化的品牌打造等,使這檔老牌民生新聞欄目在觀眾中有著不錯的口碑。
3. 報道深入客觀化,提升公信力。客觀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立身之本。西方國家把新聞報道稱作“新聞故事”,依據(jù)是新聞事件經(jīng)過記者的敘述就不是事件的原貌,而是“轉述真實”。但是,轉述可以接近事實的真相,只是講述的態(tài)度、方法十分關鍵??陀^公正的報道意味著對一個新聞事件的多個新聞源求證,意味著對新聞多方當事人的話語平衡。這種公正客觀的背后,不是人文關懷的缺失,恰恰是對人文關懷的強化、對責任意識的堅守和對媒體公信力的維護。
二、設置情節(jié):講述“出乎意外”的故事
把民生新聞做好,就是要把新聞故事講好。這要求故事本身吸引人,同時要調動一切手段去藝術化地表達好故事?!?0 分鐘》制片人丹·休伊特指出:“好故事的標準是,晚上播出的節(jié)目是第二天人們的話題。”巧妙安排情節(jié),讓故事有懸念,有高潮,才能吸引觀眾,讓觀眾記住并樂于講述。
首先,無論是講述人物故事,還是報道新聞事件,選好切入點是關鍵。恰當?shù)那腥朦c也是推動故事化情節(jié)的原動力。同時,這一切入點還要能足以成為新聞故事持續(xù)發(fā)展的誘因。泰州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新聞夜班車》開設的“最美兒媳”專欄,曾在全市范圍內(nèi)尋找了20 多位敬老孝老愛老的好兒媳。在對這些有著不同故事的最美兒媳進行報道時,新聞選擇的切入點都是平時生活中兒媳照顧公公婆婆最多的場景動作。在切入點的展示上,記者采用特寫畫面加現(xiàn)場音,以觀眾難以想象的角度,把新聞人物最常見、最樸實的生活帶進了觀眾的視野。而且隨著一連串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曲折的人物命運變化不斷激發(fā)著觀眾的期待視野,從而讓觀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為后續(xù)內(nèi)容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其次,新聞故事的進程中還要巧妙設置沖突。新聞報道的故事化,在本質上也是在運用藝術化的手段,不斷設置沖突,強化沖突,用沖突來表現(xiàn)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一般來說,沖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主體人物和其他人物的沖突;二是主體人物自身的內(nèi)心沖突;三是主體人物同自然環(huán)境或者社會環(huán)境的沖突。2014 年12 月泰州電視臺《新聞夜班車》欄目播出的《倒進下水道的牛奶》,講述了奶農(nóng)們因為牛奶滯銷而不得不把大量的牛奶倒進下水道的事情??梢哉f,整篇新聞報道一波三折,體現(xiàn)了各種沖突形式。乳制品企業(yè)拒收奶農(nóng)的鮮奶,導致牛奶滯銷;奶農(nóng)倒奶殺牛是一種緩兵之計,更是一種無奈;牛奶滯銷的背后既有消費者對國產(chǎn)奶源的不信任,又有國際進口奶粉的沖擊。報道中,作者從一家奶農(nóng)倒奶入手,在一系列的沖突設置中,講述了牛奶為何被倒進下水道這樣一個新聞故事。沖突是故事的靈魂,巧妙設置沖突更是新聞故事化敘事中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
最后,預留懸念,讓故事“出乎意外”,超越觀眾期待視野。所謂預留懸念,就是利用觀眾對某個事件、某個人物的關切和期待,作者在處理情節(jié)、設置沖突和描繪人物時,所采取的是一種懸而未決的處理方式。新聞的故事化報道中,懸念點的設置直接決定著節(jié)目的看點,也會讓觀眾對新聞事件的進展產(chǎn)生強烈的期待感,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快感。
(作者單位:泰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