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研究的轉型,就是從“創(chuàng)新取向的研究”轉向“有效教學”與“經歷意義”。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學用他們的實踐積極推進著這一轉型。他們的教師研究緊密結合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研究真實、樸素,常態(tài)化。教師研究就是“尋招”的實踐。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改進教學。研究方式主要是教育教學過程的琢磨與探索。招數(shù)尋議、招數(shù)研磨、招數(shù)交接,一個個環(huán)節(jié)具有針對性、建設性。以“知識共享”為成果導向,成果多樣化的呈現(xiàn)方式,特別是“教學手冊及其說明”這一樣式,改變了以往過于統(tǒng)一的格式與內容。事實上,這樣的教師研究促進了“教與研相融”“研與修結合”,使參與其中的教師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一群研究的教師也就得到修煉成長。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
課程改革以來,教師成為研究者從口號變成了現(xiàn)實。研究無處不在,但如何做到持續(xù)有效、常態(tài)化,一定需要一套好的機制做保障。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學頗具特色的校本教研機制經過十年的扎實探索,日漸成熟,效果明顯。
“文件夾”機制解決了研究問題的來源,保證了問題的有效性?!皩ふ小睓C制是實現(xiàn)有效研究的策略機制,充分調動教師智慧,群策群力解決問題。辦法找到了,還要借助“磨招”機制不斷檢驗是否有效,實際上,學校找到了一種指向行動改進的實踐研究路徑。逸夫小學還建立了成果的傳承機制—“傳招”機制,年段之間有傳承,而且是在揚棄的基礎上再次改進的傳承,已經突破了教研的層面,變成了學校文化的積累。逸夫小學的研究不僅有成果,還有“遺產”,這一點非常具有吸引力。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
在可能的條件下,應鼓勵和支持教師多做一些研究,這在世界各國都是一條被提倡的教育理念。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投入在教學研究上的時間、精力相比其他國家應該算是多的。應該說,我們的老師事實上的確做了許多研究,而且其中很多研究也達到一定的質量水平,但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真實“生產力”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學校教科研或者校本教研工作,需要把“如何才能讓老師們更多地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為核心問題來研究。一旦這個問題取得突破,那么,學校教科研或者校本教研整盤棋就能活起來。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學的教師課題研究常態(tài)化機制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也是逸夫小學老師們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取得好的成效的緣由。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學用十年的時間,摸索、歸納出實施課題研究的“四大機制”,在教師如何做研究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首先,該校用“文件夾”機制將教師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累起來,使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有機融合,有效破解了“教”“研”兩張皮的難題。其次,該校用“尋招”和“磨招”機制,打破了教師專業(yè)合作的“厚障壁”,運用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和結構化的表格文本,促進了教師與同事的交流、教師與文獻的交流、教師與專家的交流,為教師開辟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三條研究道路。其三,該校用“傳招”機制,促成了教師成果的分享,不但讓“招數(shù)”的發(fā)明者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成功感和愉悅感,收獲了專業(yè)的自信和自尊,而且促進了經驗的傳承,實現(xiàn)了智慧的分享。
—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