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嬌(湛江二中港城中學 廣東湛江 524000)
我心目中的教育
黃美嬌(湛江二中港城中學 廣東湛江 524000)
教育并非是簡單的道德說教和知識堆積,它必然要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我們要通過教育來挖掘出人內在的“閃光點”,并讓它發(fā)亮、發(fā)光,以助于人更好的發(fā)展。同時,教育更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有著對人性美與人情美最真誠的感悟。
教育;人性;人格
在講述我心目中的教育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任職于烏克蘭一所鄉(xiāng)村校長時,曾記錄了這么一件事:校園的花房里開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學生都很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然有一天,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時卻發(fā)現(xiàn)一個4歲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他驚訝之余并不著急地去責罵孩子,他更關心的是她為什么要摘花?小女孩給了他這么一個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xiàn)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碧K霍姆林斯基聽完,很是欣慰,又到花房摘下了最大的兩朵玫瑰花,對小女孩說:“一朵花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是一個懂愛的孩子;另外一朵是送給你的媽媽的,感謝她養(yǎng)育了你這樣的孩子?!?/p>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則故事,因為它點出了我心目中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內在的“閃光點”,使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并對人性美與人情美有著真誠的感悟。與此同時,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毫無疑問,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是——傳遞知識。但這種知識傳遞 ,又非是簡單的知識堆積,讓學生成為背知識的機器,并走上應試教育的道路。
然而目前的現(xiàn)實卻是如此,一些地區(qū)的教育已經失去了其本有的活力和意義。許多教師把教育僅僅局限于一隅之地,把所授課的內容篩選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自己認為的“考點”整理出來,然后讓學生反復地識記。當學生最后考上理想的學府時,教師便也認為自己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此,不凡舉一實例。迫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中漸漸自發(fā)形成了一套“應試作文模板”——學生只需要按照教師所制定的模板來開頭,中間套材料,然后再取模板結尾,則能取得高分。這種現(xiàn)象在當前可謂是“屢見不鮮”。這些作文往往都是有固定的句式的,以致作文教學失去了其本應有的活力和鮮感。為了滿足于整天埋身于題海中的“學子”們的要求,直接讓學生背“素材”更是有效提高分數(shù)的一大“妙招”。本來是想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來掌握廣泛的學習資料,現(xiàn)在變成了毫無生氣的死記硬背;本來是理想、人格、品質的陶冶,現(xiàn)在卻只是為了升學而接受教育。
恰恰相反的是,我認為在教育中,教師不能要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根據孩子的智力,對他進行引導、考驗,以教會他獨立欣賞、識別和選擇事物。學生剛學到新的知識后,老師應遵照柏拉圖的教學法,讓他舉一反三,反復實踐,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變?yōu)樽约旱臇|西。吞進什么,就吐出什么,這是“消化不良”的表現(xiàn),真正的教育要堅決抵制這種行為。
有人曾經指出,教育的悲劇恰恰就在于我們千方百計地企圖把上帝賜予我們的千萬個天賦不一,個性迥異的學生造就成同一個人——服裝一致、發(fā)型一致,甚至于回答問題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事實上,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我們目前的教育就是偏偏要求學生寫出相同的答案,企圖把他們內心一點一滴的“個性”都扼殺掉。同時,我們都企圖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長成牛頓、愛因斯坦、朱自清、畢淑敏等,只要他們肯學習,肯熟記自己所教予的知識。但很多事實已經表明,并不是每個死背了知識的孩子都能成為“牛頓”一樣的人,他們中有些人甚至因為“靠著自己死記的內容”,而過著悲催的一生。
我們必須明確,教育不是培養(yǎng)馱著書本的蠢材,教育是為了挖掘出人的“閃光點”。作為教育者,我們就應該用自己的態(tài)度,語言和教學技巧,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愉快的氣氛,喚醒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以自信、自強和進取的態(tài)度完成學習任務。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每一個細微“閃光點”,善于把對學生的賞識融入一個個平常的細節(jié)之中。他們,都將會有良好的發(fā)展。
我曾接待過這么一個學生家長?!拔抑牢业暮⒆邮呛筮M生,他經常不完成作業(yè),還說假話說忘帶,經常講笑話、搗亂……”,與該家長見面聊天時,我就驚呆了:還真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家長,剛剛見面就把自己的孩子“底牌”亮了出來,簡直是一無是處。正當我堂皇于如何處理時,孩子小心翼翼地地來到了我和母親面前。我怕孩子難堪,便笑著對她說:“你母親正向我夸你呢,說你總是能體諒她,能在家聽她的話,而且?guī)兔φ疹櫭妹?,她希望我能在學習方面給予你一些幫助,讓你進步得更快?!笔堑?,我最后選擇賞識這個孩子的優(yōu)點,給予她一定的肯定,讓她樹立一定的信心:她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在這之后的每一天,我經常找出各種理由來肯定其本身存在的“閃光點”:她勞動積極,待人真誠,與同學關系融洽等。同時,我亦教導這位家長不能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就一味地批評,平時更要多夸夸孩子,賞識一下孩子,給她留有一定的臺階。漸而漸之,在學校,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在家里,她又總是能看到家長的好臉色,她自然珍惜這個良好的局面而更加的努力并有所進步。
的確,人人都有長處,對他的長處就要多說夸獎的話、鼓勵的話,就要賞識它、放大它。放大優(yōu)點能激活他們的潛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無數(shù)事實證明,根據興趣學習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這正是我們教育中重要的一點,哪怕是面對那些我們眼中的“問題生”,也要去挖掘其優(yōu)點,放大其優(yōu)點,給他們帶來勇氣和歡樂,以換取他們十二分的發(fā)奮和努力,開出屬于自己特色的花朵!
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1]教育就是人的靈魂教育。
傳得紛紛揚揚的“小悅悅”事件相信大家還是有印象的。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貨柜車碾過。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整一事件發(fā)生的過程中,從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都選擇漠視,都選擇離開。再有如今屢見不鮮的“扶不扶”事件,路上摔倒的老人被小女孩扶起來后卻被冤枉是撞倒者,然后“扶還是不扶”,竟成為了人們一個艱難的選擇。不扶,良心上過不去;扶吧,說不定會被訛,事態(tài)會更嚴重。這兩個事例無疑是在考驗著我們,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著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缺乏,思考著我們教育的失敗。
我們必須明晰,教育是不能獨立的,它必然是依賴于精神世界的,它要服務于精神生活的傳承。如果教育沒能把好人的“道德”“人格”“心靈”“靈魂”這一關,它注定是失敗的?!敖逃谋举|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那么它就不能稱其為教育,”[2]雅斯貝爾斯所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其實,教育也是一種耳濡目染的人格影響。實際的榜樣會對少年兒童的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fā)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鑄就性格?!?/p>
教師體罰學生,經常大發(fā)雷霆,說過一些不尊重學生的話,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及時改正。犯了錯誤要當眾向學生認錯、道歉。于是錯誤變成了教育資源,學生又從中讀懂了什么叫“正確地對待自己”,什么叫坦誠,什么叫寬容。
同時,“如果沒有合格的家長,就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沒有完整的優(yōu)質教育,”家長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視的。我認為家長也必須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當中來。在家長生活的每一瞬間,無不不在影響著孩子人格的形成。家長怎樣穿衣服,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兒童都有很大意義。孩子在學校對其余同伴大吼大叫,一生氣起來就扯嗓門要打架的行為,必然與其家長在家對待他的方式是相類似的。孩子在家做錯了事,家長就只一味地責怪大罵。漸而漸之,孩子有樣學樣,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班上其余的同學,造成了行為上的偏差。只有家長做好了,孩子才能做好!這就是所謂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p>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希望我心目中的教育,不是一個為了維持“高分”,紛紛讓學生走上“應試道路”的工具,而是引導人們走向美好生活,學會真誠地感悟生活中的美的重要力量。望各位能共勉之。
[1]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2]孫春成.給語文老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