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赫
前兩天我的一個朋友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媳婦要學駕照,我是讓她學手動擋還是直接學個自動擋?記得當時幾個朋友還在微信群里爭論了一番,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這兩天試駕了一下路特斯的Elise,重燃了我這個已經(jīng)被自動擋快把左右腳搞退化的人的內(nèi)心火焰。尤其是在山路上的那種感覺,簡直棒極了,雖然我的跟趾還屬于純半吊子的狀態(tài)。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身邊人們買車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自動擋,而歐洲人民在變速箱的選擇方面卻更加偏向于手動。其實不管在國內(nèi)還是在歐洲,對于手動和自動的爭論從來都沒有停過,所以這篇稿子僅僅是用來描述其中原因的說明文,而非表達個人喜好的議論文,畢竟對于我的駕駛水平來說,手動擋的駕駛樂趣還停留在yy的層面。
理智的歐洲人
歐洲人在買車方面是出了名的理智和務實。配置能省則省,加上維護和后期維修成本相對較高,所以自動擋幾乎就成了他們買車第一個省去的項目,或者說根本就不會考慮自動擋。并且手動擋的車更有利于二手車的出售,保值率也更高,之前說過我的房東大爺,50年換過13臺車,然而沒有一臺是新車,也沒有一臺是自動擋。油耗方面,手動擋的車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油耗更低,也更適合在歐洲這種多山的路況下行駛,帶來的加速和操控體驗也更加直接。
駕駛習慣
意大利人的駕駛習慣幾乎完全是在手動擋車上養(yǎng)成的。舉個例子,很簡單的減速這個動作,在國內(nèi)大家都是帶擋剎車,或者為了平順一點直接摘空擋踩剎車,在市區(qū)這樣做很正常,不會造成剎車的熱衰退。而這種做法在意大利的駕校是絕對禁止的,駕校教練會告訴你,要根據(jù)車速,靠擋位結合剎車來減速,也就是在你右腳踩在剎車上時,左腳和右手是要不停的配合逐級減擋的,這樣通過剎車和發(fā)動機同時制動的效率要高得多,而降擋可能產(chǎn)生的沖擊,是可以靠右腳對剎車的精確控制來抵消掉的。描述這么多是想說,手動擋駕駛已經(jīng)融入到歐洲人日常駕駛的操作中了,是駕駛的一部分,換擋控制的并不是車輛逐級加速的接力棒,更多的是通過手動擋來控制車的行駛,離合器在駕駛中既是油門又是剎車。
另外,意大利的司機們會給予一個新手足夠的包容,大家都會給予足夠多的包容,綠燈起步熄火很正常,沒人會笑話你,如果你是一個女士甚至會有人想要上車教你一把。而如果是在車下與意大利人就車的方面侃侃而談,上車開手動擋頻頻熄火,那才會被人笑話呢。畢竟一個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人,對于車的了解,無論是歷史還是機械,都能純虐一個自認為很懂車的人,更不要說駕駛了。
歷史因素
有句話說得好——船大難掉頭,在手動擋深入人心的歐洲,讓每個人都接受自動擋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除了需要接受自動擋維護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麻煩這個事實之外,更難的是需要克服心中的所謂“手動情節(jié)”,歐洲人普遍覺得自動擋不能算開車,或者說開自動擋的人都不會開車,而自動擋帶來的便利卻被埋沒在了一片抵制自動擋的呼聲中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多,堵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了,市區(qū)走走停停的擁堵路段,自動擋也確實會更方便。前幾天我也專門就這個問題問了幾個意大利朋友,當自動擋車主被調(diào)侃完不會開車之后只反問了大家一句,“你們真正的開過自動擋嗎?”是的,很多意大利人可能自己主觀上就不會去接觸自動擋汽車。這就像當年堅持手動對焦和膠片相機的攝影師們,無法接受自動對焦的數(shù)碼相機類似,可能真正用上后者就會理解并且依賴上自動所帶來的便利。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在歐洲,手動擋還是大趨勢,從圣誕假期租的兩臺自動擋SUV來看,在山路上手動擋甚至是手動模式還是最好的選擇。
最后再次強調(diào)本文只是說明文,并且也只是簡單剖析了歐洲人甚至僅僅是意大利人鐘愛手動擋的原因。在意大利生活了三年了,可以說我也是手動擋的擁護者之一,但每次回國哪怕只是半個月,我也會瘋狂的依賴并愛上自動擋,因為在國內(nèi)不堵車的地方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