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龍
——皖贛邊陲的有機世外桃源
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鶴城鄉(xiāng)皖贛交界處的新安江源頭,坐落著一個有著1200年歷史古村落——右龍。該村坐擁珍稀國寶級古樹1 000多株,歐盟連續(xù)18年國際認證的有機茶園30多公頃,絕佳生態(tài)涵養(yǎng)的三江源頭(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為下游浙江提供了清澈甘甜的汩汩清流,故有“中國有機茶第一村”之美譽。
從休寧縣城驅(qū)車2小時行駛80千米,翻過10多座莽莽大山后,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皖贛公路邊,從五華山巔飛瀉而下的右龍瀑布,恰似一道銀練自天上直掛人間。佇立觀景臺上鳥瞰,100多戶的小村安詳靜謐,靜靜地安落在花團錦簇的綠色盆地里,好一處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
踏在青苔密布、卵石累累的古徽道青石臺階上,視野中群山環(huán)繞、翠竹掩映下的茶園呈波浪紋理般層層疊疊的排列開。同行的右龍村干解釋說:“這片30多公頃的茶園,是連續(xù)18年經(jīng)過歐盟國際認證的有機茶園。早年的山民都在六股尖山區(qū)從事木材砍伐販運工作,一次次的山洪暴發(fā)讓人們痛定思痛,轉(zhuǎn)而封山育林,保持水土,拒絕農(nóng)藥化肥、除草劑等化學品進入,矢志做三江源頭生態(tài)守護者。那棵根部被剝皮的馬尾松正是多年前割取松脂后的‘杰作’,故保留下來警醒世人,時刻不忘保護生態(tài)?!?/p>
右龍地理位置絕佳,四季雨量充沛,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山地茶株下鋪滿黃色的稻殼與鋸末,用這些生物質(zhì)原料覆蓋土壤,不僅能夠增加肥力,抑制雜草,更有效防止了水分蒸發(fā),使地表的螞蟻、蚯蚓等有了活動空間,避免土壤板結(jié)。此外,山坡上,隨處可見一堆堆黑色生物堆肥。據(jù)介紹,這些生物有機堆肥是鶴城鄉(xiāng)茶葉合作社請來德國、西班牙專家傳授制作的。制作堆肥的基本原料為秸稈、雜草、落葉、藤蔓、泥炭等。
泉水淙淙,耳畔天籟縈繞,沿著茶園間的青石板路進入谷底,蝶舞鳥鳴令人胸襟大開。視野內(nèi)滿是成片茶園和葉子呈鋸齒狀的香榧樹。香榧果外形像橄欖,炒熟后去殼,里面是象牙色致密香脆的果仁,果肉略帶有似松脂的香味,口感絕佳,譽滿中外。香榧青果當?shù)厥召弮r在100元/千克左右,而炒熟的堅果更是達200元/千克。村干部表示,村里大部分人家的香榧樹都是幾百年以上古樹,每年僅香榧果給各家?guī)淼氖找婢驮?萬元左右,因此,當?shù)厝朔Q香榧樹為“搖錢樹”。
穿越谷底拾階而上,奔騰的右龍河一路歡歌鳴唱,河面上懸掛的3座木質(zhì)吊橋搖蕩著別樣情趣。在沿溪古道入村口,矗立著一座石砌小廟。這不是普通的小廟,而是專為一棵古香榧樹敬香所建造的。為何一棵老香榧樹受到如此禮遇?這棵華蓋如云的古榧樹軀干圍長達5米,4名壯漢方能環(huán)抱,冠蓋面積有數(shù)百平方米,歷經(jīng)千年滄桑仍枝繁葉茂,被村民視為“神樹”。村民把這棵古樹視同村莊守護神,源于它能救人。有一年夏天山洪暴發(fā),洶涌咆哮的洪水沖走了村中一個娃娃,千鈞一發(fā)之際,恰是這棵千歲高齡的老香榧樹用粗大修長的臂膀,將激流中的小孩緊緊攔掛在枝頭,洪水稍退后娃娃因此得救,村民無不嘖嘖稱奇。
穿村莊越廊橋,河邊古道護欄上雕梁畫棟,雍容盡顯。小河對面修葺一新的小廣場上古木繁茂,遮天蔽日,這里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舉辦一場盛事——“舞板龍”。右龍村的“舞板龍”堪稱古徽州一絕,該習俗始于宋朝,寓意保佑。板龍由一節(jié)節(jié)木板凳連接而成,龍身由每家每戶裝扮,一戶一節(jié)長約1.5米,上置三盞燈籠,內(nèi)點蠟燭,舞時板板相連,接上龍頭龍尾,最長時由100多條板凳串聯(lián),可達180多米。按照傳統(tǒng)習俗,各家板凳龍身每年正月十五傍晚在村頭山廟集合,然后在村主任的口令下,村民們點燃燭光,舞起一個延續(xù)了幾個世紀的動人傳說。舞龍隊行進中以鑼鼓伴奏,氣勢恢宏,熱力四射。夜幕降臨,長龍在山谷中逆溪而上,龍行之處人聲鼎沸,焰火震天,威武壯觀,把皖贛交界處的小山村融進歡樂海洋。龍隊每到一家,主人燃炮奏樂恭迎,并上香祈福。最后,龍隊在村中廣場熱舞狂歡,把節(jié)慶推向高潮。
右龍村的植被覆蓋率在97%以上,每年吸引了江、浙、滬及全國各地100多萬游客來此探幽觀光。小山村脫胎換骨的巨變,正源于右龍人那份可貴的綠色化堅守。如今,生產(chǎn)、生活和消費均已“綠色化”的小山村,真正實現(xiàn)了生態(tài)經(jīng)濟、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旅游三位一體和諧共榮。●
老歌安徽省合肥市郵政局三孝口中投25號信箱2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