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泉
(巴州農牧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新疆 庫爾勒 841001)
巴州小麥新型高產高效機械化播種技術研究試驗示范
羅金泉
(巴州農牧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新疆 庫爾勒 841001)
為進一步挖掘小麥增產潛力,通過探索小麥不同播種模式的增產效果,提高小麥產量,為大面積推廣新技術、新機具提供農機、農藝配套技術支撐。
小麥;機械化播種;播種方式;產量
1.1 試驗地概況
新疆巴州和碩縣屬焉耆盆地中溫帶區(qū),無霜期平均175 d左右。最終選擇和碩縣蘇哈特鄉(xiāng)肖村(東)示范點1.47 hm2連片地(其中窄行勻播0.70 hm2,常規(guī)播種0.73 hm2)和蘇哈特鄉(xiāng)肖村(西)示范點0.30 hm2連片地(0.16 hm2采取窄行勻播,0.14 hm2采取常規(guī)播種)進行試驗。
博湖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部,天山南麓。最終選擇博湖縣塔鄉(xiāng)傲村示范點3.07 hm2連片地進行試驗。3種播種方式在同一地塊對比試驗。其中,1.098 hm2采取窄行勻播,0.27 hm2采取井字型播種,1.702 hm2采取常規(guī)播種。
1.2 試驗品種
新春6號。
1.3 播種方式及機具選擇
1.3.1 窄播。窄播播種機具使用的是2BFX-24型小麥播種機,播種深度4 mm,作業(yè)幅寬1 650 mm,行距7.5 mm。下種量25 kg/667 m2,施種肥27 kg/667 m2。
1.3.2 井字型播種。采用普通小麥播種機具播種,橫播一遍,縱播一遍,行距7.5 cm,播種量橫播12.5 kg/ 667 m2,縱播12.5 kg/667 m2,合計下種25 kg/667 m2。配套動力為554型拖拉機。
1.3.3 常規(guī)播種。采用2BFX-12型小麥播種機,行距15 cm,配套動力354型拖拉機進行常規(guī)條播。下種量25 kg/667 m2,施種肥25 kg/667 m2。
1.4 技術措施
①認真檢查農機具,保證機具狀態(tài)正常,合理配置動力機械。②保證耕翻,整地作業(yè)質量,符合小麥播種質量要求。③調整播種機具:對下種開溝器進行調整,行距為7.5 cm;對外排種器進行播量調整,下種量為25 kg/667 m2;對種肥開溝器進行調整,使其在相鄰的種圓盤中間,行距7.5 cm;對種肥量調整,下肥量為25 kg/667 m2。
3種播種方式,在小麥生育期內采取的田間管理措施均相同,觀察小麥生育期、葉蘗動態(tài)、產量等情況,對比分析試驗田與對照田小麥各生育階段的生長情況及產量。
3.1 不同播種方式對春麥出苗的影響
播量相同,窄行勻播要比常規(guī)出苗早,窄行勻播出苗均好于常規(guī)小麥。
3.2 不同播種方式對春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通過對春麥的定點調查,生育期基本同步。
3.3 不同播種方式對春麥主要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調查發(fā)現,拔節(jié)期窄行較常規(guī)總莖數多了14.36萬株;成熟期窄行較常規(guī)667 m2有效穗數多了17.9萬株。
3.4 不同播種方式對春麥產量的影響
3.4.1 博湖縣試驗地。常規(guī)播種理論測產344.21 kg/667 m2,實際產量400 kg/667 m2;窄播理論測產409.72 kg/667 m2,實際產量381.25 kg/667 m2;井字形播種理論測產375.27 kg/667 m2,實際產量380 kg/ 667 m2。實際窄播、井字型播種比常規(guī)播種減產18.75、20 kg/667 m2。
3.4.2 和碩縣試驗地。西面試驗地,常規(guī)播種測產400 kg/667 m2,實際產量545 kg/667 m2;窄播測產526 kg/667 m2,實際產量580 kg/667 m2,實際增產35 kg/ 667 m2。東面試驗地,常規(guī)播種測產508 kg/667 m2,實際產量500 kg/667 m2;小麥窄播測產582 kg/667 m2,實際產量550 kg/667 m2,實際增產50 kg/667 m2。
從和碩縣2塊試驗地實際收獲情況來看,常規(guī)播種平均單產522.5 kg/667 m2,小麥窄播播種平均單產565 kg/ 667 m2,窄播比常規(guī)播種平均增產42.5 kg/667 m2。
初步試驗證明,窄行播種模式的小麥產量優(yōu)于其他兩種方式。還有待來年進一步對比試驗,得到準確、詳細的試驗數據。
S233.72
B
1674-7909(2016)3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