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去私(榮縣農機推廣站,四川 榮縣 643100)
機插秧技術在榮縣推廣中的應用與改良
郝去私
(榮縣農機推廣站,四川榮縣643100)
全程機械化操作是水稻創(chuàng)收增收的重要方式,插秧機技術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其薄弱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在四川省榮縣這樣的水稻種植低機械化水平的地區(qū),需要加大應用力度并適當?shù)馗牧疾逖頇C技術。
插秧機技術;應用改良;榮縣
榮縣地處四川省南部,氣候是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自從機插秧技術在榮縣推廣以來,水稻的年產量較以往有了更大幅度的提升。
與以往的手工插秧相比,機械插秧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①提高產量,使用機插秧技術插秧的好處就是能使秧苗達到“寬行窄距低插深”的狀態(tài),使秧苗在生長初期比人工插的秧苗更易吸收水肥;②節(jié)約成本,對比機插秧和人工插秧的成本發(fā)現(xiàn),機插秧成本大大降低,因為機械插秧使用雙膜育秧,平均成本大約在580元/hm2,而農戶雇人插秧的成本大約在1 365元/hm2,由此看出機插秧技術大大節(jié)約了成本;③節(jié)約人工,使用插秧機以10 h/d工作時間計算,每人可完成插秧面積1.67 hm2以上,而人工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插秧0.07 hm2,節(jié)約人工的效果十分顯著[1]。
機插秧技術在榮縣的推廣比較快,但在迅速推廣的同時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榮縣的機插秧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實際生產中,由于大量的農機戶對機插秧的技術掌握不夠全面,在一些重點技術問題上未按標準要求操作,加之機插秧的技術工作周期比較長,沒有意識到機插秧技術的執(zhí)行關鍵,導致在整個整地、育苗、栽培過程中銜接得不夠完善,致使許多農戶對機插秧技術產生了一定的懷疑而失去了信心,進而導致整個推廣過程的延長甚至是倒退。
3.1改小機插秧行距
插秧機的行距一般固定在30 cm,但在榮縣不適宜。應根據(jù)品種的類型來定行距,而不是依靠品種來定。南方當前的水稻種植區(qū)試種的水稻一般是早稻20.0 cm×16.7 cm、中稻20.0 cm×26.7 cm、雙晚20.0 cm× 20.0 cm,由此來看,在榮縣的插秧機行距應定為20 cm左右。其精確數(shù)據(jù)須依下述的缽毯育秧中的小缽的寬度來定[2]。然后僅需要設定3檔株距,即可獲得適合各種水稻類型的插栽密度。
3.2改毯育秧為缽毯育秧
在榮縣的機插秧水稻種植上,改毯育秧為缽毯育秧是一個很好的保護秧苗的改進措施。顧名思義就是把平底秧盤改成下半層占秧盤深度約一半的連體的如拋秧秧盤的小缽子,讓每個小秧塊的下層根須在本缽中生長,而上半層不變仍然保持連片空間,以使秧苗根須仍然盤結成毯;同時,在播種時秧盤上方蓋一個與盤底缽子相對應的網(wǎng)格,使種子安置在與下方缽體的正上方位置,以避免成秧后秧抓造成苗傷,播完種蓋好土后撤網(wǎng);當缽子的尺寸與秧抓切塊的大小一致時,就能大大減少秧苗在栽插過程中的損傷,縮短機插秧的緩苗期,提升分蘗力,有利于產量的大幅提升[3]。而設計及固定秧抓切秧的尺寸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毯育秧改成缽毯育秧后,后者若在秧箱中起拱而影響秧抓取秧和栽插,則可適當調整毯部的厚度而減少缽體的深度,或者在農機許可的范圍內適當增加整個缽毯的厚度,以便取秧插秧的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4]。
榮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不可能擁有大規(guī)模全機械化的水稻種植產業(yè),但是機插秧技術在榮縣的運用中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進了相應的不適宜的機插秧技術,從而使榮縣的機插秧技術在周圍縣市中處于領先地位。
[1]線全忠,李秋實.遼寧水稻全程機械化發(fā)展剖析[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08(1):59-60.
[2]周助貴.試談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的實踐與體會[J].農技服務,2015(2):124.
[3]顧勇.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農業(yè)機械,2015(5):136-137.
[4]張璐.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4(12):218-219.
S233.71
A
1674-7909(2016)1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