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漢代玩自媒體靠“打賞”
早在先秦時,中國的文化消費已初露端倪。到了秦漢時,能寫的人在漢代很好混,“漢賦”的出現(xiàn)和興起便是一個證明。
在漢代,宮廷文學侍從官得到重視,朝廷往往向民間征招“筆桿子”,優(yōu)秀的還給官當。古代既沒有稿費制,更無廣告分成一說,玩自媒體靠什么獲取報酬?可以靠“打賞”獲得酬勞,成語“一字千金”便因打賞而來。
之后,打賞模式便流行開來,并成為古代創(chuàng)作者重要的收入來源。南北朝時打賞更成為一種文人雅趣,愛好文學的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最愛打賞。到唐代,打賞數(shù)額越來越大,成為原創(chuàng)的一大動力。被打賞不僅可以獲得報酬,還是一種榮譽。
稿費在古代通稱“潤筆”,潤筆隋唐時已有?!皾櫣P”一詞最早即出現(xiàn)在隋代,《隋書·鄭譯傳》記載:隋文帝楊堅令內(nèi)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名臣高頒與一旁的鄭譯開玩笑說“筆干”。鄭譯答道:“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從此,“潤筆”成了創(chuàng)作者應得報酬的專用語。
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獲得很高的潤筆。但一直到宋代才成為一種定制,出現(xiàn)類似于現(xiàn)代稿費制的“潤筆制”。這一定制首先從宮廷開始,即便公務員寫作文書,都有相應的潤筆。所得潤筆不一定就是現(xiàn)金,有的可能是實物。
潤筆制流行后,在古代玩自媒體就有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到明清時,寫稿取酬方式已與現(xiàn)代差別不大,并成為文人收入的重要來源。
“寫軟文”被一些現(xiàn)代媒體人視為一種心照不宣的創(chuàng)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開始玩這一套了,到明清時手法已頗老到。
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軟文”,大概是出自漢代才子司馬相如之手的《長門賦》。司馬相如本人也沒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實交代:“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p>
這序所寫的大概意思是,漢武帝劉徹的陳皇后失寵,被貶入長門宮。聽說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好,便用一百斤黃金,請司馬相如為她作辭賦一篇,司馬相如答應了,這就是著名的《長門賦》。劉徹看到《長門賦》后醒悟過來,陳皇后重新受寵。這即是后世文人津津樂道的“千金買賦”故事。有學者認為,陳皇后的“黃金百斤”是中國最早一筆潤筆費。
明清時,“寫軟文”者越發(fā)多了起來,有的人還有意揣摩對方的心思,主動尋找金主,作文示之,不愁搞不到錢。
古代文人創(chuàng)收的花樣還有很多。除了傳統(tǒng)的打賞、稿費,還可以直接“賣文”、代人“捉刀”、“賣版權”等等。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