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真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觀音山音樂學校)
體態(tài)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何亞真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觀音山音樂學校)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對于音樂的學習和賞析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對美的認識與欣賞能力。音樂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輔修課程,貫穿義務教育的始終。隨著我們對教學的改革,越來越多新穎的教學方式被應用到了音樂課堂當中,體態(tài)律動就是一種新的音樂課程教學方式。將就這種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的靈活運用展開探討。
音樂教學 體態(tài)律動 靈活運用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開始逐漸具備一定的學習和辨析能力。因此,課程教學已經不再限制于簡單的模仿式學習,音樂課程的教學也是如此。因為音樂教學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影響關系,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也就具有了較為突出的教學特點。
義務教育階段,經過幾年的啟蒙音樂課程學習,學生對音樂認識和學習開始步入正軌。這時是學生身心迅速發(fā)展的特殊階段,尤其是心理發(fā)展方面,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通過老師正確的引導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平穩(wěn)的度過這一特殊階段。另外,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不再只是簡單的演唱教學,更注重對學生樂理和音樂賞析能力的培養(yǎng)。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容易躁動,沒有沉著的耐心學習枯燥的樂理和賞析知識。而且,很多孩子開始進入到變聲階段,對于歌唱內容的訓練安排也要科學合理。
綜合上面的教學特點,我們不難看出,我們需要尋找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注意力留在音樂課堂當中,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對這一階段音樂課程的學習。
最先提出“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的人是瑞士的音樂家、教育家達爾克羅茲。他認為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運動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單純的教音樂或者學習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這樣的音樂教學是孤立的、不全面的,由此他提出了“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最突出的特點是針對聽的訓練。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對音樂的訓練和學習本身是以聽覺經驗為基礎的。他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注重訓練學生有效利用聽覺的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用身體各部分把所聽到的音樂中的各種因素結合自己的感受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出來。但是,這種肢體的表現(xiàn)不同于舞蹈的表達,它不需要姿態(tài)優(yōu)美、瀟灑,只要學生保持自然放松與協(xié)調就符合教學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表現(xiàn)松懈,要及時變換內容方式,讓學生保持新鮮的學習狀態(tài)。
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枯燥的樂理課堂也變得“律動”起來。在訓練學生聽的過程中加入肢體動作,可以有效地通過肢體的律動來平復青春期學生的躁動心態(tài)。
音樂課可以簡單的分為:歌唱、賞析和創(chuàng)造活動等三種課型。將“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具體的應用于音樂教學課堂當中有哪些不同的功效呢?
首先,音樂課主要的課程內容——歌唱。歌唱是各階段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歌唱內容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接受并且樂于參與其中的。在歌唱部分中訓練的難點就是音準問題。在訓練學生音準時,第一步就要是對學生進行音階訓練。但這種訓練內容比較單調枯燥,很多學生因為基礎樂理知識不扎實或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的把握音階之間的關系。進行這階段教學時,可以結合手勢和肢體畫旋律線的模式幫助學生利用肢體動作來理解記憶,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節(jié)正確率。
其次,音樂課關鍵的課程內容——欣賞。這是音樂課程的又一重要教學內容,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材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相關的音樂主題,配合主題會推薦四到五曲相關的樂曲內容對學生進行賞析訓練。開始階段,學生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訓練難免會產生抵觸心理。如果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配合肢體律動進行教學,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樂曲的音律節(jié)奏和情感節(jié)奏,從而將復雜的音樂欣賞變得直觀簡化,更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音樂課重要的課程內容——創(chuàng)造。學習和賞析都是為了讓學生具備認識音樂和運用音樂的能力。但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有所創(chuàng)造。通過即興的肢體表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及創(chuàng)作的能力。這種把對音樂的感受和身體的律動結合的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潛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再創(chuàng)造。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靈活運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對我們的教學活動有哪些促進作用呢?
第一,打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單一的音樂模式。在對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只存在教和聽的靜態(tài)部分。而“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則通過肢體的律動讓音樂課堂也“律動”了起來,實現(xiàn)了課堂的動靜結合,更符合學生這階段的情緒特點和學習特點。
第二,韻律輔助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體態(tài)韻律”的輔助,能夠讓學生更真切的通過身心去體會音樂當中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對歌唱、音樂欣賞和音樂創(chuàng)造的能力,更快速的達成我們想要得到的教學效果。
音樂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情操的重要教學課程內容。尤其在學生青春期的特殊階段,是幫助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課程。需要我們多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完成課程任務,同時提升學生對音樂的修養(yǎng)。
[1]張燕梅.體態(tài)律動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5,(13).
[2]黃凱蘭.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當代學校音樂教育中運用實踐研究[J].黃河之聲,2015,(9).
[3]藍白云.探究體態(tài)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文摘版: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