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文
農村高中生議論文邏輯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李繼文
由于地區(qū)的差異,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來自農村的孩子,大多數見識面窄,閱讀量不足,語感嚴重缺乏,學語文對他們來講很難,而寫作對他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常聽到學生抱怨,說寫議論文好難,思路無法展開!2014年9月《國務院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頒布以來,語文考試內容改革大幅度推進,2016年,包括福建省在內的很多省份高考都要使用全國卷,在這個背景下,福建考生的議論文寫作面臨更大的競爭,議論文教學的“思辨性”日益得到重視,“邏輯性”與“思辨性”逐漸成為評定優(yōu)秀作文的熱詞,這對農村高中生來講,確實是一場嚴峻的挑戰(zhàn)。
事實上,很多農村中學的議論文寫作教學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呈現出幼稚與無序的狀態(tài),很多語文老師議論文教學走入了一個誤區(qū),那就是過多地指導學生作文的形式而忽視了思想內容。比如,教師會花大量的時間指導學生寫一些并列式結構模式的議論文,其結果是形式大于內容,學生往往寫出思維單一,觀點偏激的文章來。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議論文,要以思想性見長,不然是很難得高分的。思辨性差,觀點就沒有深度。很多學生覺得,只要腦袋里裝滿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實,議論文固然離不開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議論,議論文的說服力,主要是作者有言之成理的思想,要以說理取勝。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議論文,“例子”多了,辨證分析的空間就小了,就很難把觀點說透。
廈門一中名師鐘斌認為:“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钡拇_,思維能力貧乏,精彩的文筆和完美的章法結構也只能是擺設了。很多學生為了證明自我觀點,就把不利于自己的觀點全盤否定。比如,為了證明“日本大和民族是團結的”,就會說“中華民族就不團結”這樣的偏激片面的觀點出來。這是思維單一的表現。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學生缺乏嚴密的思維,僅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單環(huán)思維層次,寫出來的議論文往往持一種偏見,在一元或二元思維中徘徊,沒有任何說服力。
那么,該如何對農村中學的高中生進行議論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呢?
第一,要與時俱進,特別是與全國卷接軌的當前,一定要盡早讓農村的學生知道高考寫作的形勢。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是2015年高考語文作文新出現的題型。著重考查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福建省多年來的新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經多年實踐基本成熟,多元的立意角度給考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間,但同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過多的角度,學生容易選擇一個自己所準備的角度進行套作。為了解決宿構和套作的問題,作文題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使考生在多維的比較中說理論證。比如,全國課標甲卷要求考生給“女兒舉報”事件相關方寫信來談問題、講道理;全國課標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當代風采人物”推選標準的基礎上優(yōu)中選優(yōu),讓考生去思考辨析。在全國卷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訓練學生主動的獨立的思考辨析問題的能力,為思維而教。
第二,利用哲學原理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教師可以將邏輯學或哲學的原理提取出來,向學生進行系統(tǒng)介紹,以此提高學生的哲思水平。教會學生能用全面的、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提升學生議論文的邏輯思辨性,著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以下幾種邏輯分析能力: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分析、現象與本質分析、因果分析、對比分析、一分為二分析、普遍性與特殊性分析、必然性與偶然性分析、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內因與外因分析、縱向與橫向分析等。
第三,利用文本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邏輯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要借助大量的文本閱讀實踐來完成,在反復的閱讀實踐中形成能力。首先要利用好現成的教材,高中語文教材有大量邏輯思辨性強的文章,比如《勸學》《師說》《過秦論》《六國論》《伶官傳序》等名篇,是學習議論文邏輯思辨思維的好文章;其次編訂教材。通過教研組的力量,編訂農村學校實用的教材,按議論文思辨能力訓練的序列進行編排,從論點到論據,再到論證方法,每個序列都要進行分解,并配以范文加以佐證,讓學生透徹地學習。
第四,教會學生幾種實用的議論文思維模式。比如,“追問”法,議論文中的最基本的模式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追問原因,問一個“為什么”,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或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或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分論點;追問辦法,問一個“怎么辦”,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形成分論點;追問結果,問一個“會怎樣”,把確定的中心論點作為前提,去推想在這個前提下將會產生的結果;追問對象,即問一個“關涉到哪些人事物”,先將中心論點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再看這個句子的謂語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列舉出來,即成為分論點.通過層層追問,以問帶寫,思路就展開了。
議論文寫作中邏輯思辨貫穿整個訓練過程,議論文立論需要思辨性,論證也需要在思辨中進行。許多考生在寫議論文時,不是無法立論,而是立論時缺乏思維的深度。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斷然下結論,不去分析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使得所寫文章的立意缺乏思辨性。很多學生思考問題表面化、單一化,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問題,議論時常常就事論事。論證過程只是簡單的材料加結論,而缺少必要的評析過程。
第五,利用辯論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辯論是思想的交鋒,涉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問題可以通過辯論得以解決,思維得以提升。每個月組織一次辯論賽,效果一定不錯的。作為教師也不必擔心這會給我們帶來多少教學負擔,只要教會學生辯論的流程與方法,認真組織好第一次,培養(yǎng)好班上的“領頭羊”,以后的辯論活動,這些“領頭羊”就會起組織的作用!
第六,提倡教師多寫下水作文,多提供優(yōu)秀范文給學生。教師要努力建構起邏輯思辨寫作思維的操作模型,讓具體的規(guī)模法度在范文中去找。范文可以是同齡人的習作,也可以是老師的下水作文,還可以是名家文章。這些范文有樣可學,有??煞拢兴伎蓪W。對于農村高中生來說,很直觀,很實用。
第七,讓高中生每周寫兩則時評。寫時評前,當然必須讀書看報閱新聞,這對閱讀環(huán)境差的農村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它解決了材料積累的問題。在不斷寫時評的過程中,可以練表達,練眼光,練胸懷,練思維。同時也培養(yǎng)這些農村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全球眼光,形成責任意識,提升邏輯思辨能力。
總之,議論文教學,一定要緊扣“思維”兩個字,讓學生的議論思維在邏輯思辨中閃爍出智慧的光芒,教師要“為思維而教”。
★作者單位:福建三明市尤溪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