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雁
(吉林省白城市鎮(zhèn)賚縣慶余小學)
小學生的語文作文能力培養(yǎng)研究
◆王 雁
(吉林省白城市鎮(zhèn)賚縣慶余小學)
作文能力是陪伴人一生的基本素質(zhì),從小學的啟蒙教育到步入社會,寫作將為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機會的大門。但是,對于小學教學來說,從看圖說話到初步作文一直是一道令師生雙方都很撓頭的難題,但是作文終究沒有捷徑可走,更沒有秘籍。常常是會寫的學生一點即通,不會寫的學生提升緩慢。
小學語文 作文能力 研究方法
1.源于課本,摘抄記錄。語文課本中經(jīng)常會有要求背誦的段落,要充分利用該契機,重點為學生講解背誦段落的優(yōu)美所在,帶領(lǐng)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邏輯思維,逐步的把背誦變成自己腦海中的一部分,并學會活學活用。在課文講解之后,為了鞏固學生的背誦功課,可以引導其完成類似場景的作文,并與作者的原文進行對比點評,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部分和對原文的引用部分,在循序漸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字段進行摘錄,定期組織分享座談會,在交流中感受不同學生對于美詞佳句的不同理解,做到引導但是不束縛,尊重孩子的視角,才能看到不同的大千世界。
在班級板報設(shè)計中,留置空白區(qū)域,供學生值班負責,填錄自己摘抄的各類可分享的資源,定期更新。值班人或者值班小組可以自行設(shè)計版面,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特色,班級同學可以對每期的板報進行點贊,定期評選出集贊最多的板報設(shè)計,包括文字、畫面、構(gòu)架等。
2.源于生活,注重觀察。生活就是作文的背景,所有的寫作素材都來源于生活。通過周記、日記的形式,讓學生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有價值的事情記錄下來。通過日記的形式,讓孩子們學會觀察和描述,描述自己的心情,描繪自己的看法,描繪自己的秘密。當日記變成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作文也就不再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偶爾老師可能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布置命題日記,以檢查學生的作文能力提升程度,了解存在的問題,及時找到對策和方案。比如:看完一場電影、參加一次活動,都可布置一篇專題日記,在競爭中開放思想的交鋒,帶著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的美好。
學生寫日記初期可能會有心理負擔,認為自己背負了一個長期的家庭作業(yè),此時要在心理上為學生做好疏導,讓他們將日記從被動寫變成主動記,從應(yīng)付作業(yè)變成有感而發(fā),日記是一個人獨處時光安靜思考的時間,更是一個人人生經(jīng)歷的記錄,從小做起,等到長大成年后翻閱過往的日記,一定會發(fā)現(xiàn)更深層次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講,不斷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然后逐步教他們記錄下來,哪怕從簡短的一句話開始,哪怕有拼音的摻雜,只要開始,就鼓勵學生堅持下去,最終形成由量到質(zhì)的變化。
小學時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有限,該階段語文教師的情感傳遞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一篇課文,將其以故事的形式講解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在影像、圖片、聲音等立體教學中深入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當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為學生講述了許多關(guān)于總理的故事,孩子們像在聽爸爸媽媽在為其講述爺爺奶奶以前的事情一樣,不時還有人提問各種問題,我知道他們參與進來了。之后,趁著熱情未減,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我心中的周總理”主題作文。要求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和教師的講解,寫出自己心中的周總理形象。其中,一個學生寫到:“我心中的周總理,就像我的爺爺那樣帥氣瀟灑,笑起來很溫暖,但是他一定很辛苦,因為他要操心我們?nèi)珖嗣竦氖虑?。我從來都沒有見過他,可是又好像離他很近,可能他就在什么地方看著這個國家的日益富強,并且驕傲的笑著。我長大以后,一定要給比我小的人講周總理的故事”。孩子的語言很簡單,但是對總理的崇敬之情卻表達的很清楚,這種通過情感傳遞方式,學生寫作時候的感情流露就變得自然而然,發(fā)自肺腑,不會有矯揉造作和無話可說的感覺。例如,學習《詠鵝》一詩的時候,有活潑的學生立刻根據(jù)古詩詞的意思模仿起來鵝的樣子,伸著脖子似乎在歌唱。也有人想起了自家的白鵝,因為該生物就生活在他們的身邊,所以當被用古詩詞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時候,學生就會特別新奇,但是教師要在學生的固有情感中適當恰當?shù)牟迦虢虒W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解性記憶。
作文點評是提升學生作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常學生對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師什么樣的評價很期待,因此作文點評要求教師必須從作文中找到優(yōu)點和缺點,結(jié)合起來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客觀公正激勵性的評價。建議作文實行等級制,而不要直接在作文中評分,一方面,學生對于多少分是什么程度的作文沒有具體概念,另一方面,分值之間的比較有可能增加學生對于作文的抵觸心理。而等級即分甲乙丙丁四類,對于甲中比較好的評定為甲上,中等的為甲中,之后是甲下,通過簡單的四類劃分,學生能更直接的了解自己處于哪一個程度,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在講評中哪怕是一個詞語用的恰到好處,也值得教師提出表揚。對于寫的好的作文,可以公開分享,讓學生們來點評,讓學生親身感受優(yōu)美的文章美在哪,通過參與點評讓每個人對癥下藥,解決自己作文中的痼疾。也可以事先通過教師對作文情況的掌握進行科學搭配分組,讓學生進行交叉分享并點評為同學寫下評語,讓學生體會到自己不僅需要完成作業(yè),還有主人翁的融入感,減少他們的抵觸心理,逐步接受作文并且樂于作文。
尤其是在主題作文課堂中,學生寫作對象是同一主題,但是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每個人的不同思維方式、觀察角度,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開拓視野,讓他們意識到同一件事物還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長此以往利于轉(zhuǎn)換學生的思維方式。
以班級或者年級為單位,定期將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匯編成冊,當學生看見自己的作文被印成鉛字,自信心和興趣也會大幅提升。而且,當學生閱讀這些優(yōu)秀作文集錦的時候,發(fā)現(xiàn)作者都是自己身邊的同學,也會更有吸引力,更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熱情。通過教師篩選,為學生推薦質(zhì)量較好的圖書、期刊、雜志等書籍,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投稿發(fā)表,學生寫作期間教師應(yīng)該給予點撥和指導,幫助其順利成文。一經(jīng)發(fā)表的文章,對作者進行精神鼓勵的同時,要借課堂機會與全體同學分享作品,讓小作者講一講當時的寫作心得,講一講自己是如何將身邊的事情寫作成文。潛移默化中,學生自然會自覺的多讀書、多摘錄、多練習,從而達到雙方的預期效果。
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時間的積累、素材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在日常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習慣,將所見所聞、所聽所想隨時隨地的記錄下來,在需要的時候都可以作為作文的素材。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因為太迫切容易逼迫學生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去抄襲,破壞學習興趣,循循善誘、循序漸進的等待成熟的時機。可能會有學生對于自己努力之后卻沒見到明顯改善的情況,感覺到氣餒。也有人會對已有的點點提高而略顯驕傲,教師一定要察言觀色,抓住學生心理變化的關(guān)鍵時點,做好情緒疏導工作,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厚積薄發(fā)的含義,教導學生要常保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常做生活的有心人。
總而言之,作文是生活和教學的升華,源于生活最平實的一些細節(jié)小事,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只要善于捕捉、善于觀察、勤于記錄,就一定能夠取得實質(zhì)進步。教師作為領(lǐng)路人需要不斷的大膽探索,為學生營造新鮮感,創(chuàng)造話題和素材,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思路和視角,通過不同的模式和渠道打通通往孩子們心靈的橋梁,了解他們的想法,找準解除痼疾的良藥,師生共同努力提升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