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凱
“淡”的散文如何教——以肖培東《假如我有九條命》教學為例
薛凱
在很多人眼里,余光中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條命》是淡到極致的文章了,全文一二三四鋪陳了“九條命”,哪有散文的“韻味”,甚至有人質問,這樣的文章怎么也能選進教材?
這樣的文章,教起來確實很難把握,功力差一點的老師,上著上著就出現(xiàn)拉風箱的現(xiàn)象,東拉西扯,教學沒有了重心,開始“失焦”。有的課堂,雖然條理清晰,把九條命分析的頭頭是道,還歸納成幾重境界,但給人的感覺如同突如而來的陣雨,勢頭猛,卻也去的快,沒有給人回味的余地。
分析起來,大家共同的問題,是對語言的品味不充分。作者無論多深刻的感悟,都是通過語言為載體傳達出來的。教者忽略了引導學生充分咀嚼語言,那么講再多的道理,也是荷葉上面滾過的水滴,一滑就過去了,沒給學生留下什么東西。葉圣陶先生講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是手段,最后還是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學。我們老師如果把文章的語言放過了,這樣的教是教不會學生自己學的,語文就陷入耗時越多,效果越差的惡性循環(huán)。本文以肖培東老師的經典課例《假如我有九條命》為例,以品味語言為抓手,談談“淡”的散文如何教。
有人說文本就是一枚堅果,課堂教學就要把這枚堅果鑿開。那么淡的文章,更是堅果中尤其堅硬者,讓人談文變色,要上好這樣的課,委實不易?。〉峭庑杏眯U力,能者用巧勁,四兩撥千斤,肖培東老師信步課堂,輕輕一揮手,這枚堅果就開了,學生不知不覺中,自然地隨肖老師進入了文本。請看肖老師的教學片斷:
師你們知道嗎?這九條命的文字,有一條命與作者原著中的表述是不同的。就是“教書”的這條命。余光中的原文里說這條命的時候,開頭就是“書要教的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隨便”。換句話說這條命中的“一條命,用來教書”這一段首的中心句是編者加上去的。同學們,其實按照這篇文章其他八條命的中心句的寫法,編者是有很多加“教書”這條命的中心句的表達方式的。大家思考一下有幾種方式。
師生共同整理,PPT。
一條命可以專門應付教書
一條命用心教書
一條命用來教書
一條命應該完全用來教書
一條命專門用來教書
師我們看看,如果按照第一條命的寫法,可以是這樣的“一條命可以專門應付教書”。如果按照第二條命的寫法可能是這樣的“一條命用心教書”。如果按照第三條命的寫法可以是 “一條命用來教書”。如果按照第八條命的寫法可以是“一條命應該完全用來教書”。如果按照第九條命的寫法可以是“一條命專門用來教書”。所以說編者在加中心詞的時候有五種選擇,我們一起把這五種選擇讀一下。
“欣賞得從辨別入手,辨別詞義、句式、條理、體裁,都是基本。囫圇吞棗的欣賞只是糊涂的愛好,沒有什么益處”。(朱自清《論教本與寫作》)肖老師非常敏感,非常精確地抓住了“一條命,用來教書”這句話,細細辨別它的不同表達,成為打開學生思維的關鍵點,也就成了學生進入文本的一條巧妙的通道,堅果鑿開了,學生處在思維興奮的狀態(tài)中,接下來就是引導學生慢慢品味“果實”的味道,這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嗎?
“情”是散文的底色,一篇感情不充沛的文章,便如江中沒有帆過,林中沒有鳥鳴,文章就失去了靈魂。余光中既是出色的散文家,更是杰出的詩人,他情感充沛,他的詩文,感動了兩岸多少讀者??!但深情厚意的傳達,并非一定要花枝招展,唯恐人家看不見?!都偃缥矣芯艞l命》,似乎非常淡,但是這種淡,并非無味,更非蒼白。正如蘇軾評價陶淵明的詩是“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與蘇轍書》)。肖老師抓住文中語言的風格差異,從語言的嚴肅和幽默中,體會作者的極為豐富情感:
師從語言的風格上看,哪個段落的語言風格與其他段落的語言風格似乎不一樣?
生我覺得第五段,因為我覺得好笑。
師好笑,那你讀哪一段你不笑的?
生父母的這一段。
師也就是說其他段落寫作的時候余光中更多的是用幽默的筆調。來,我們讀讀好笑的地方。
……
師文章當中這種表達很多很多,但就是父母這段話沒有這種感覺,我們來讀讀。
……
師各位同學看到了嗎?余光中寫這段的時候是全部都是感情,對父親,對岳母的愧疚,對父母的孝心躍然紙上。我們看其他的段落中幽默的表達居多,傾注的是他的情感。所以對父母、朋友,以及作為爸爸、丈夫,余光中是傾注了內心的情感。
余光中寫《假如我有九條命》這篇文章,是在他57歲,已過“知天命”之年,未到“耳順”之時,顛沛流離的坎坷,時代變幻的無奈,讓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多了一份深度和廣度,他可以從容梳理自己對生命的體悟,娓娓之中,充滿了睿智和哲理,更多了一份淡泊和超然。正是因為這份淡泊和超然,他不需要語言的華麗,辭藻的豐贍,也不用金剛怒目,義憤填膺,霸氣側漏。他就是在這樣的不緊不慢中,靜心靜氣地和你分享他對人生的看法、期盼和遺憾,時而嚴肅,時而幽默。這樣的文章,還能說是“淡”嗎?
“許多出色的散文,常見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兩者之合,非兩者之分?!保ㄓ喙庵小渡⑽牡闹耘c感性》)余光中先生寫《假如我有九條命》,既充滿感性,洋溢著濃烈真誠的情感;同樣也充滿了知性,字里行間,處處滲透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情操。
但這也給教者出了個難題,怎樣讓學生領會作者的知性?弄得不好,就變成“文以載道”,灌輸人生觀價值觀,生命意義,語文變成說教,那這堂課就沒了語文味,也不成為語文課了。說到底,語文課還是要立足語言,在語言的玩味中,把脈住作者的思想脈搏。肖老師是這樣來引導學生體味作者的品性情趣的:
師我們再歸結到最后一段話?!翱椿ㄩ_花謝,人往人來,并不特別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把“特別”去掉,可以嗎?劃了之后讀讀。
(學生朗讀)
師把特別加上之后讀一下。
(學生朗讀)
師討論一下“特別”去掉?
生不能去掉,因為人生肯定是要追求什么的。
師看似從容,但有追求的?;氐揭婚_始上課回到的問題了,那九條命余光中在追求什么?
……
師九條命里有他的理想、愿望,有他的人格,有他的精神,同時也有對生活的無奈,對親人的愧疚,對自己的反省,對自己嚴格的要求,而這些內容完全就濃縮在一句話上,你知道是哪句話嗎?
生假如我有九條命就好了。
……
語言是作者和讀者溝通的渠道,抓住語言,就是在讀者和作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天塹亦能變通途。肖老師抓住“特別”兩字,輕輕松松帶學生走進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輕松的背后,是肖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是對語言的敏感捕捉。
有些課堂給人的感覺很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語言把握不到位,對語言的表達功能體悟不深刻。語文名師朱則光說,語文教學應該是“貼著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語的叢林,穿行在字里行間”。語言永遠是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內心世界的一條幽徑,對語言感悟能力越強,那么這條幽徑上,美景愈多,讓人應接不暇,對語言把握不到位,那么這條路是越走越狹窄,文章讀上去味同嚼蠟。
散文的淡與濃,本身不是評判散文高下的標準,只是風格不同而已。淡的散文,更需要對語言的品味,“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熹語),忽略了語言,課堂就是建在沙子上的建筑,再富麗堂皇,也是不牢靠的。肖培東老師的《假如我有九條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淡的散文如何教的經典課例。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無錫市梅村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