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坤
(中國汽車工業(yè)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13)
淺談建筑空調能耗與城市熱島效應
劉義坤
(中國汽車工業(yè)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13)
建筑空調能耗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加劇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闡述了建筑空調能耗與城市熱島效應的關系。利用建筑節(jié)能技術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城市熱島效應;建筑空調能耗;冷凝熱;節(jié)能技術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城市化已經持續(xù)了近40年。2015年,我國的城鎮(zhèn)化率已達56.1%,這個數(shù)字還在以每年近2%左右的速度增長。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地面上一座座水泥森林的熱島也正在慢慢生成并逐步擴大。城市給人們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機會,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熱島效應就是其中之一。
城市熱島,從氣象學近地面大氣等溫線圖上看,城市郊外的廣闊地區(qū)氣溫變化很小,如同一個平靜的海面,而城市中心區(qū)則是一個明顯的高溫區(qū),就象突出海面的島嶼[1],見圖1。而城市熱島效應是指是指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因大量的人工發(fā)熱、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地表的局部溫度、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的改變,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于外圍郊區(qū)的現(xiàn)象。城市熱島效應是城市氣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早在20世紀初,英國的氣候學家就提出了這一概念。
圖1 近地面大氣等溫線圖
城市熱島效應可以說是全球氣候變暖“元兇”之一,在熱島效應的作用下,城市中每個地方的溫度并不一樣,而是呈現(xiàn)出一個個閉合的高溫中心。在這些高溫區(qū)內,空氣密度小,氣壓低,容易產生氣旋式上升氣流,使得周圍各種廢氣和化學有害氣體不斷對高溫區(qū)進行補充。在這些有害作用下,高溫區(qū)的居民極易患上消化系統(tǒng)或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且神經系統(tǒng)患病率達30%,主要表現(xiàn)為神經官能癥、失眠、煩躁不安、記憶力下降、憂郁壓抑感等[2]。
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氣候變化是其形成的外部因素,內因才是形成熱島的根本原因,造成熱島效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2.1 城市下墊面屬性的變化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城市下墊面屬性的變化,城市化的過程中,使用大量的人工構筑物,如混凝土、瀝青、柏油路面,侵占了原有的水、土、植被組成的自然表面,這改變了城市下墊面的熱力屬性。而人造表面的反照率小、熱容性高,蒸發(fā)和蒸騰作用弱,在相同的太陽輻射條件下,其表面溫度明顯高于綠地和水面,其中柏油馬路上的溫度要比土地上高18℃,而水泥屋頂要比草地上高20℃,此時地面上的熱氣流就會上升形成“涌泉風”,使城市大氣溫度升高。
2.2 人為排熱的增加
城市及城市周邊,日益增加的工廠、汽車、空調、冰箱等人工排熱器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時,還在不停地向外傾瀉著熱量,使城市的溫度一再升高。據(jù)統(tǒng)計,城市里各種人為的散熱源中,來自工廠、家庭燃氣灶、空調、采暖等固定熱源的熱量約占75%,而機動車、電動車等移動熱源散發(fā)的熱量約占25%。另外,城市里商業(yè)街眾多,這些地方人員、空調、機動車密集,發(fā)熱量巨大,但是因為高樓大廈林立,形成了一定屏障,從而使得熱量無法散發(fā),只能越積越多,城市規(guī)模越大、現(xiàn)代化程度越高(高樓、大廈、柏油路和水泥路越多),熱島效應就會愈發(fā)明顯。
2.3 城市大氣污染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工業(yè)生產、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中產生了大氣污染物,使得城市空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氣溶膠微粒等有害物的濃度增加,改變了城市中大氣的成分,加劇了城市大氣污染。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這些物質都是紅外輻射的良好吸收者,這些物質濃度的增加致使城市大氣吸收了更多的紅外輻射而升溫。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又是典型的溫室氣體,它們在大量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逆輻射的形式將很大一部分長波輻射反射回大地,這樣一來,地面上的熱量就很難散發(fā)出去,致使城市溫度進一步升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央空調的應用日益普及,空調的應用必須消耗大量的能源。據(jù)統(tǒng)計在發(fā)達國家中,暖通空調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以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35%計算,暖通空調能耗占總能耗的比例竟高達22.75%[4]。中央空調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舒適的室內環(huán)境,但是空調并不消除熱量,而是轉移熱量,而且轉移的過程中消耗能量自身也在產生熱量,不論是風冷式空調還是水冷式空調,空調冷凝熱最終都要排放到大氣當中,室內環(huán)境溫度越低,空調冷凝熱就越多。
2016年8月12日北京地區(qū)用電最大負荷創(chuàng)歷史記錄,達到2.0768×107kW,其中空調用電占用電量的一半左右,約為在1.0× 107kW左右。按保守的推算,北京地區(qū)用電峰值時,由于空調冷凝所排放的冷凝熱就達3×107kW之多,若按標準煤的熱值為29306k J/kg計算,這相當于每小時燃燒3690tce產生的熱量,把這些熱量同時排放到大氣當中,結果可想而知。
另外,空調冷凝熱的排放使建筑物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周圍空氣溫度的升高相當于提高了空調的冷凝溫度,冷凝溫度的提高會使空調制冷效率下降,于是人類為了維持舒適的室內冷熱環(huán)境,就需要更長時間、更大負荷的空調運行,能耗自然也就會越高了。有研究表明,熱島效應每增高1℃,辦公類建筑空調能耗平均增加16.73%,住宅類建筑空調能耗平均增加13.82%,可見,大氣溫度升高與城市熱島效應,這兩者之間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的關系。
4.1 增加城市綠化和水體
從城市規(guī)劃和設計入手,增加城市綠化和水體面積,可以增加城市區(qū)域的蒸發(fā)散熱,增加遮陽減少熱量吸收。建筑外立面采用反射率較高的淺色外表面材料,再做好隔熱層,可以減少建筑吸收和儲存的太陽輻射熱。合理設置城市風道,就可以增加空氣對流幫助散熱。
大力推廣在建筑物屋頂上種植綠色植物,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由于建筑物外表的植物可將絕大部分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建筑物披上綠色植物,在白天太陽照射下,照射到建筑物被吸收貯存的熱量較少,建筑物室內溫度會相應降低,由于空調冷負荷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空調冷凝熱量也會減少,大大削弱太陽輻射對城市熱島的影響[5]。
4.2 開發(fā)應用太陽能技術
諸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發(fā)電等太陽能利用技術,把太陽能轉換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能源,不僅減少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且也減少了太陽輻射對城市熱島的影響。減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反過來就減少了對城市大氣的污染,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有著顯著的作用。
4.3 建筑方案的合理設計
城市建設過程中,公共建筑方案設計時可以多選用“門”形建筑,減少“屏風樓”的建設,加強城市上空空氣流通;住宅設計時,多設計為通透性布局,這樣的房間具有良好的對流通風,也就是俗話說的“穿堂風”。在溫度沒那么高的日子里,大開窗門自然通風足矣。這樣,在節(jié)省電能的同時,也減少了人為的空調冷凝排熱。
城市熱島效應正在加劇這一總的趨勢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已經并將繼續(xù)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作為暖通專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在從事工程設計的時候,應從節(jié)能、環(huán)保等各方面綜合考慮,選擇最佳設計方案,盡可能不使用大型制冷取暖設備手段來維持室內的舒適性。從建筑節(jié)能角度出發(f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節(jié)能技術,開發(fā)應用新的節(jié)能技術,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及能源節(jié)約具有雙重的作用。
[1]劉曉東,侯萍.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qū)近30年氣候變暖于海報高度的關系[J].高原氣象,17(3):245-249.
[2]王紹武.近百年我國及全球氣溫變化趨勢[J].氣象,1990,16(2): 1-10.
[3]龔道溢,王紹武.1998年:中國進一個世紀以來最暖的一年[J].氣象,25(8):3-5.
[4]Huang Datian.GlobalWarming,Heat Island Effect,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J].City Planning Review,2002,26(9):77-79.
[5]翟曉燕.城市熱島現(xiàn)象與建筑節(jié)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9(1):106-109.
劉義坤(1987—),男,河南新鄉(xiāng),碩士研究生,暖通中級工程師,從事工程設計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