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fā)展和改革研究所 孫娜
時代文化的承擔者
——讀《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浙江省發(fā)展和改革研究所 孫娜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本書為陳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傳記,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本書根據(jù)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采訪資料,詳盡描述了陳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經(jīng)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并從陳先生的生存狀態(tài)和人際關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先生晚年作品的內(nèi)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這部也許沉重的作品,但能給讀者許多啟示。
陳先生學貫中西,文史兼通,學術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潛心學問,不求顯達,深為國內(nèi)外學人敬重。陳寅恪的經(jīng)歷、思想、著作已成為本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最經(jīng)典的象征,每個閱讀他、同情他、景仰他的人,無意中都在寄托自己的學術理想,同時體認一種無可奈何的學術命運。這部傳記的可貴,不僅在于詳細記錄了大師學術生命的最后一段歷程,讓我們了解奇書《柳如是別傳》是如何寫成的;更復現(xiàn)了那個非理性時代,使中國知識分子一段不平凡的生活史和精神史在一位文化老人的后半生經(jīng)歷中呈現(xiàn)出來。特別欣賞書中對形形色色相關人物的敘述,冼玉清、梁宗岱、汪篯、梁方仲、杜國庠、劉節(jié),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告訴我們的是那么陌生的故事。云雨翻覆的歷史,意味復雜的內(nèi)容,給人以迫近觀看的現(xiàn)場感和身歷感。
知道陳寅恪的人,必然知曉他歷史學家、大學人的身份;不知道陳寅恪的人,也應當聽聞過孟麗君、柳如是的名字或傳奇?!墩摗丛偕墶怠贰读缡莿e傳》,正是陳寅恪晚年的著作。也許,在吾等淺識小輩看來,以大學者之尊,為一亡國妓女立傳,未免有些不可思議。但倘若循歷史的輪轍前溯,當可理解司馬遷為刺客立傳時之勇之直。以《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為代表的作品,既是陳寅恪心路歷程的映照,也是今人探尋其價值取向、人文精神的一扇門,推開這扇門,我們將進入一個豐富的心靈世界。從這些作品當中,我們也看到了陳寅恪最后二十年的一條生命軌跡。與之平行的另一條軌跡,則是他現(xiàn)實生活中沉重蹣跚卻依然前行的步履。
陳寅恪一生為學術而生、為學術而死。從拒絕國民黨的專機到拒絕與共產(chǎn)黨的合作,包括在文革期間要求毛澤東作書面保證,都遵從了他不問政治的信念。他所強調(diào)和一生踐行的“獨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共識。讀《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如同讀一部知識分子的沉浮史。陳寅恪治史極深,對歷史上的人物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性格與命運之關系洞察極深,其對自身在五六十年代的命運亦極為清楚。他從歷史人物的命運一眼看到自身的命運,而后人在研究陳寅恪的文化生命脈絡走向時,未必就看不到自己的人生走向。只要觸近傳統(tǒng)文化,那么,一種士人的單純、士人的雅好、士人的傲氣、士人的熱忱、士人的固執(zhí)便不可避免地浸染于身。于是,這種文人氣質(zhì)與時代的沖突就來了。這種沖突,多少年后,將會給后學者帶來多少的震動、多少的悲涼。可是,歷史會驚訝地看到,后世繼承其衣缽者,依然會深深癡醉于此。
從這本多年前的傳記里我們了解到,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的學問之高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他們又是如此的真性情,純真得不問世事,倔強得像個孩子。他們是舊時代的遺老遺少,雖然身體弱不禁風,骨頭卻硬得出奇。
讀這本書,帶給人太多的沉重。而且,這種沉重的發(fā)生曾經(jīng)離我們并不太遠。當年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陳寅恪在為他的碑文寫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謹以此句,與學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