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 管淳
(孝感日報傳媒集團,湖北孝感432100)
深度報道怎樣做“深”——從系列報道《關愛留守兒童的孝感樣本解讀》說起
□徐文管淳
(孝感日報傳媒集團,湖北孝感432100)
2016年3月8日至15日,湖北《孝感日報》刊發(fā)了《關愛留守兒童的孝感樣本解讀》的系列報道。這組報道構架為“6+1”,分別是:頂層設計的主導作用,部門聯(lián)動的合力效應,“三位一體”的網絡構建,陣地建設的物質支撐,心靈撫慰的真情補位,活動載體的內生活力。此外還有一篇評論員文章《精耕細作,久久為功》作了總結與展望。現(xiàn)結合這組報道,就深度報道怎樣做“深”作如下探討。
留守兒童歷來備受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孝感樣本解讀》選取的,恰恰就是這“備受關注”的課題。這既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命題,也是一個民生關切問題。孝感是勞務大市,留守兒童由來已久。即使到了2016年,在孝感市,幼兒園、中小學在園、在校學生共48萬多人。其中,長期以來,留守兒童年保有量達8萬人左右。8萬左右留守兒童的事,絕對不是一個小事。更何況,留守兒童問題,事關孩子的健康成長,事關孩子家庭的關切關注,事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事關后續(xù)人力資源的培養(yǎng),事關社會事業(yè)的未來。事實上,留守兒童問題,又將長期存在。
從事這一報道,首先面臨的困惑,就是不知從哪里下手?跟平時策劃深度報道的情形一樣,做這項報道一開始,就面臨著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也就是說,這項報道要采用怎樣的報道取向、分解成怎樣一些報道選項、各選項的報道分工又是什么?這些問題,必須厘清。同時,關愛留守兒童的“孝感經驗”,孝感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到底有哪些必須總結的經驗,這些經驗又是否可用于推廣?方向不能搞錯,選擇不能跑題。可是,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為此,結合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情況,“問題導向”有了這樣的一些指向:留守兒童主要地存在著哪些問題;做好“關愛工作”有哪些可行、有效的方法和路徑;怎樣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等等。
結合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采訪團隊進行了許多的“反推”:一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采取這個辦法行不行?二是關愛留守兒童,哪些辦法最好?除了現(xiàn)已采取的這些辦法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三是孝感作法,在湖北省其他地方能不能適用?也就是說,你總結的經驗,能不能“被復制”……等等。
在孝感,確認是否留守兒童,以孩子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為準。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父愛母愛的缺失缺位。如此缺失缺位,怎樣對留守兒童做好心靈撫慰,就是一個必須正面回答的問題。這,就成為了一個選題,并且不能含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成長的最佳環(huán)境,是有父母陪伴的環(huán)境。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與父愛母愛缺失缺位相聯(lián)系的,就是孩子的教育、生活、安全等問題。
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孝感市委、市政府進行了專題研究,出臺了規(guī)范性文本文件,又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并通過座談會、檢查督辦、聯(lián)席會、現(xiàn)場推進會等多種形式抓落實。各地響應孝感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梳理、比較、選擇、推演所有獲得的資訊,《關愛留守兒童的孝感樣本解讀》最終形成了本文開頭列出的六道選題。
深度報道需要立意高遠,同時,也要深入報道對象的內核、深入社會生活底層。因為,只是埋頭生活底層,而沒有“仰望星空”的眼界,其結果往往會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只是看到細枝末節(ji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代表性”和深遠性。那么,深度報道怎樣采集和使用典型個案呢?
首先,心懷全局深入被采訪對象的內核和底層采集故事,并在采集故事的同時,不斷地豐富報道的主題思想。
其次,采訪過程中,要注意挖掘場景、情節(jié),特別要注意搜集細節(jié)。在深度報道中靈活地運用場景、情節(jié),特別是細節(jié),可直觀地說明深度報道不只是深入到了“最后一公里”,而且深入到了“毛細血管”。
再次,講故事要有針對性、“有用意”(也就是說,講故事不是隨便講的,要用心思講);要敢于揭示矛盾,并在敘述矛盾轉化的過程中,展示深度報道的精彩。
深度報道在生動運用典型個案的同時,還必須用好宏觀敘事。這里,就宏觀敘事的采集與使用作簡要說明。
一要真正吃透宏觀敘事的精神,并在深入研究宏觀敘事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報道的主題思想,使之做到心中有目標。
二要在“講好故事”的同時,自然流露宏觀敘事,從而使典型個案與宏觀敘事相互呼應、相得益彰。也就是,要讓典型個案有深厚的背景,讓宏觀敘事能落地。
三要把握宏觀敘事不應只是簡單數(shù)據的使用,不只是枯燥概念的簡單組合。藝術表達、點睛之筆、“換個說法”等,這些手法,都應在宏觀敘事中得到應用。
說一件具體事:本次報道的采訪過程中,采訪團隊參加了大悟金色未來幼兒園在大悟城關府前社區(qū)開展的一次活動?;顒邮怯捎變簣@園長跟社區(qū)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上課。當然,這次上課,不是常見的“一人講、大家聽”那樣的上課,而是做游戲:給爺爺奶奶們一人發(fā)一張紙,然后按照園長的口令,先是折疊,折好之后按口令在紙上撕口子,最后,各人打開紙并展示出來。結果,被撕成的紙型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結合游戲,園長講了兩層意思:一是同一口令下,爺爺奶奶們撕成的紙型都五花八門,所以對孩子不能求全責備。二是每個人撕成的紙型,沒有好壞之分。因此,不能拿張家的孩子比李家的孩子,特別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批評自家的孩子,這會讓孩子很傷心。只要孩子“動手”,就要熱情鼓勵。
那么,這次活動是干什么的?就是教育家長。為什么園長可以教育家長?是因為實施“關愛工程”以來,孝感市各幼兒園、中小學普遍開設了家長學校。開家長學校為什么?就是為了建構家庭、學校、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聯(lián)動網絡。
按順序把這事理一遍。建構家庭、學校、社會的聯(lián)動網絡,其中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開設家長學校,由此增強學校與家庭的聯(lián)動。家長學校怎樣開?就是由教育工作者跟家長們溝通與交流,由此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要達到的效果之一,就是讓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懂一點適用教育學、心理學。發(fā)揮一個又一個爺爺奶奶的作用,就會把科學的關愛,潤物細無聲地溫暖留守兒童。現(xiàn)在可以冷靜地問一問,孝感,做好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是怎么做的?
這,就是深度報道中典型個案與宏觀敘事的使用。
評價文章高下的標準或尺度,就是看文章是否揭示了事物的本質。文章不在長短,能揭示本質的,就是好文章;揭示淺層的,就是一般化的文章;沒有揭示本質的,就是不成功的文章。
以此類推,評價報道是否有深度,有沒有一個標準或尺度?其中,評價報道深度的標準或尺度,就是“有道理、站得住”的理性色彩。說報道的深度應有哲學意義、應有理論高度,這當然更好。對于基層媒體來說,報道有理性色彩、能啟迪思維、“拿來管用”,這就是事實上的有深度了。
那么,靠什么來支撐報道的理性色彩?支撐報道理性色彩的辦法和途徑很多,其中,理清思路和揭示規(guī)律,是重要手段。怎樣來理清報道的思路呢?
第一,順藤摸瓜、逐層深入,真實弄清其內在結構。
第二,抓住關聯(lián)度中的“關節(jié)點”,打通“任督二脈”。
第三,既要脈絡清晰,又要通俗易懂,便于把握。
怎樣才能使所寫的報道尊重自然規(guī)律,并且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不僅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由此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屬性之所在。而且要心有大目標,是以專題研究或課題研究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事實的。還要對事物的規(guī)律作明確表述,但不能讓所謂的“規(guī)律”脫離于“故事”的講述之外。
綜上所述,理清肌理、總結經驗、揭示規(guī)律、觸及本質,并由此形成報道的理性色彩。如果報道真正擁有了理性色彩,故事講得好、道理講得透,這樣的報道,就是深度報道的深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