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吳庠生平及藏書小考

      2016-02-13 02:50:32張麗嫻顏慶余
      圖書館學刊 2016年6期
      關鍵詞:藏書

      張麗嫻 顏慶余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吳庠生平及藏書小考

      張麗嫻顏慶余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摘要]吳庠(1878~1961),近現(xiàn)代詩人、詞人、藏書家。藏書近萬,富于古籍書畫的收藏,精研版本目錄之學,工詩詞,詞學方面尤有造詣。有《寒竽閣集》《遺山樂府編年小箋》,又有詩文詞散見各報刊。吳庠喜藏書,善校書,藏前人校抄本極多。吳氏舊藏囊括古籍和書畫,主要來源于自購和抄錄,不乏善本、稀本、名家遞藏本,大部分的藏書都會加以眉批校釋。晚年歲貧,生活困頓,一部分藏書被出售或易米。解放后,剩余的各種藏書先后讓歸公家。

      [關鍵詞]吳庠生平藏書

      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曾記自己與一位友人論學最契,并贊其博學多通,勤于校勘,頗費心力,跋語詳善可陳,手校之群籍,皆雅潔可傳[1]。此人乃吳眉孫,眉孫喜藏書,善校書,藏書之外,詩詞具佳。沈瘦東評其詩“如空谷佳人,天寒倚竹”[2],其詞以“清雄”之詞風在光宣詞壇點將臺上占得“地速星中箭虎”一席[3]。正如陳左高所稱贊的,乃翩翩文采者也?!八髟娫?,談吐接物,無不典雅,堪稱文采蘊藉。”[4]吳眉孫即吳庠,其人其文如此,其生平卻只見零星記載,藏書情況和??鳖}跋更未見鉤稽。筆者搜羅輯錄文獻,茲僅就識力所得略加梳理,得吳庠生平、著述之大略,述其藏書之行事與概況,連綴成文,求教方家。

      1 吳庠之生平

      吳庠,名清庠,字眉孫,號靜安、寒竽、竽公、竽叟、畫研翁、雙紅豆齋主,室名寒竽室,人稱雙紅豆齋主,鎮(zhèn)江丹徒人。生于清光緒四年戊寅十二月二十八日(1878年1月27日),清末優(yōu)貢[5]。少讀詩書,后攻讀新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畢業(yè)于前上海南洋公學。詩文與丁傳靖、葉玉森齊名,人稱“鐵甕三子”(亦稱“丹徒三子”“京口三子”)。當時文壇耆宿名流如繆荃孫、朱祖謀、張騫等都深為嘉許。師事瞿止庵,曾參加南社、群雅社、午社、冶春雅集、麗則吟社。南社中尚有蔡芝眉,亦工詩詞,稱為“社中二眉”。吳庠還與南社中的鎮(zhèn)江人葉玉森、趙光榮等人發(fā)起成立海門吟社,編發(fā)了6集反映地方風土人情的詩文,頗有影響,這些詩文后收編在《海門吟社初編》中。據(jù)傳今鎮(zhèn)江圖書館還收藏著一些吳庠當年的手稿。

      民國四年(1915)在北京交通銀行任職,一度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梁士詒的秘書,社會活動較為活躍。此間致力于搜羅張勛復辟洪憲帝制全部文獻,視為他日編民國史的重要資料[6]。十七年(1928)隨交行遷至上海。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上海淪陷,隨交行遷至香港避難。二十八年(1939)二月奉老朋友、老同鄉(xiāng)、交通銀行總經(jīng)理唐壽民之命回上海修行史,但行史未見修成。據(jù)鄭逸梅《藝林散葉》,吳庠修史的材料在戰(zhàn)亂中已丟失。香港淪陷后,總行遷重慶,點招前往,以年老多病未入川,遂于民國二十九年退老。1953年應上海市市長陳毅聘請,入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晚年蟄居滬西張家花園(威海路590弄61支弄4號),和冒鶴亭時相唱酬。1961年12月7日病故,終年84歲。

      吳庠的著述大多未見刊刻,唯60歲以后所作詞,曾有一油印本流傳于世,題名《寒竽閣集》。此外有《遺山樂府編年小箋》1982年于香港出版;《吳母郭太孺人訃窆》1冊,鉛印本,國家圖書館有藏;編集《庚寅消寒會集》1冊,并撰《潘履武先生家傳》,皆藏于上海圖書館;又有與陳左高合輯的《古代名人日記選》,此集未刊行,無傳本。此外鄭逸梅《藝林散葉》第336條記云“吳眉孫手寫《綠幺韻語》一書,陳汝衡珍藏之。”[7]然據(jù)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著錄[8],鄭說疑偽。

      吳庠文采蘊藉,治學一生,除創(chuàng)作外,仍致力于藏書、校書。平日與諸多書賈、學者、藏書家往來,互通有無。與吳庠交流較為密切者有陳運彰、何震彝、秦更年、王欣夫等,他們或互通典藏以??背洠蚓徒鹗瘯嬵}跋鑒賞。擇秦更年為例,略述其交往。秦更年曾多次利用吳庠之藏書校書,吳庠藏書中也有秦更年持贈之書。如《書畫題跋記》一則跋云“惟首尾經(jīng)蠹食損,略有缺字,因從吾友吳眉孫借本補完”[9]。他們也曾共同???、刊印《嬰闇題跋》,油印成冊以傳世[10]。

      2 吳庠之藏書及特點

      吳庠喜藏書,善校書,藏前人校抄本極多,其藏書數(shù)量達萬卷之多[11],頗多佳槧,大部分的藏書都會加以眉批校釋,一筆不茍,即尋常簡札,也是憶絕端正。然其藏書陸續(xù)星散,又未有藏書目傳世,致使后人于其藏書莫得其詳。今僅據(jù)目力所及,做一管窺。

      2.1藏書情況

      2.1.1藏書概況

      吳庠藏書雖已流散各處,但仍可從其手跋、鈐印及文獻記載中找到其曾藏吳氏之印證。其藏書鈐印之已見,有:“雙紅豆齋抄本”“潤州吳庠眉孫藏書”“吳眉孫”“眉孫初稿”“寒竽閣”等字樣。吳氏舊藏兼有古籍和書畫,頗多佳槧,不乏善本、稀本以及名家手批、遞藏本。善本如《中州全石考八卷》,清黃叔璥撰,清乾隆六年刻本,吳庠藏并校,現(xiàn)藏復旦大學圖書館。[12]《遺山樂府三卷》,元元好問撰,高麗舊刊本,吳庠手書題記,現(xiàn)藏臺灣國家圖書館[13]。稀本如《小蘇潭詞》五卷,謝椒石著,清道光間刻本,卷首吳眉孫作題記,此本極為少見[14]。《晴江閣集三十卷》,清何洯撰,為康熙十七年刻本,吳庠藏并跋,傳本極少,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15]。其中亦有不少刊本出于著名藏家和學者之手,具有較高的收藏和??眱r值。如《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明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安正書堂刊本,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注,王蒼虬手書題記,吳庠手書題記,現(xiàn)藏臺灣國家圖書館[16]。《管子二十四卷》三冊,明萬歷壬午吳郡趙用賢刊,吳庠臨并藏,后流入來青閣書坊,終被王欣夫所得[17]??尽⒖瘫局?,諸多稿本、影印本及抄本也值得重視。如《姬侍類偶二卷補遺一卷》,宋周守忠輯,清抄本,吳庠校并跋,現(xiàn)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8]《桐月樓詩稿三卷畸人詩草三卷》三冊,清甘煦撰,為手稿本,清梅曾亮題簽,吳庠、管同等跋,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19]。另存疑一則:上海圖書館館藏之咸豐五年(1855)華亭張家鼒鉏月山房校刊本有可能出自吳庠之手[20]。

      除了收藏古籍,吳庠兼收書畫,并題詩作跋。如冼玉清《舊京春色圖》,有吳庠題詞。吳庠外,還有眾多名家、文人填詞作跋,使其成為冼玉清畫作中最具文獻價值和歷史意義的鴻篇巨制。吳庠題識曰:“己卯中秋前一日,潤洲吳庠”。[21]再如《臨江戲魚堂帖》,此系瓜皮拓舊本,存八卷。雖托名宋拓,但刊刻質(zhì)量上乘,紙墨均佳。亦《淳化閣帖》最善本譜系中十分珍貴的一支。此本歷經(jīng)明清以來著名藏家解縉、詹景鳳、錢福、倪元鎮(zhèn)、王鑒等人患藏,流傳有緒,是《臨江戲魚堂帖》舊拓本中難得一見之精品?,F(xiàn)不知歸處[22]。

      2.1.2藏書來源

      吳庠藏書過萬,主要得之于他本人多方搜求和抄錄。今據(jù)鈐印題識可知,其藏書主要來源有二:

      ①自購之書。吳庠嗜書如命,除卻書賈上門兜售、友朋酬贈,亦四處收羅,即使高價購買也是十分愿意。購置書籍時,若遇善本,如獲至寶,喜不自勝。然心儀已久之書,若無緣購得,則心有郁結(jié),念念不忘。如黃裳《來燕榭讀書記》曾記:“潤州吳庠眉孫,頗有藏書。其人嘗客湘中,買舊本不少,久居滬上。十五年前曾得其手批莫氏書目,時所藏尚謹守未去。后乃于肆中得正德翻宋本《黃御史集》,甚得意。又數(shù)年,身故,書籍掃數(shù)為古書店載去,無緣得見,只得此畸零小冊,以為紀念耳。”[23]足見其嗜書之性。

      ②抄錄之書。古代印刷技術尚不發(fā)達,書籍流傳難廣,藏書家喜以抄書以豐富自身的藏書,吳庠亦承此法,賴抄錄以富其藏。概其原因,有以下3種:一是遇書而無力購買者,抄錄以藏。二是為加強對珍本善本的保護,抄錄以備用。三是由他處得自家未藏之書而不可得時。如1942年1月吳眉孫曾向王欣夫借秦監(jiān)輯版鑒汗筠齋本照錄,并點校收藏[24]。

      2.1.3散佚情況

      自古以來,藏書多聚而后散,吳庠藏書亦復如是。天災人禍,避無可避??谷諔?zhàn)爭期間,吳庠隨著交通銀行展轉(zhuǎn)多地,藏書當是失散了不少。1939年吳庠返滬修史未見成,而家口眾多,淪陷區(qū)米珠薪桂,生活日拙[25],家計所迫,不得不靠賣藏書支撐家用,或以藏書易米以度日[26]。王謇《續(xù)補藏書紀事詩》曾記:“所藏以八千金盡售與書賈,世多惜之。”[27]另《掌眼》:“琉璃廠180號,來熏閣,店主陳杭……后又收得上海吳眉孫家藏書數(shù)十箱?!保?8]可知吳氏藏書已逐漸星散,流于書坊、廠肆。若想考其去處,自是不可能了。解放后,吳氏剩余之藏書先后讓歸公家,中有姚姬傳手批的《歸震川集》,鄭大鶴手批的《花間集》,樊云門手批《疆村詞》《花月痕說部》,及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等。上海朵云軒拍賣有限公司、上海博古齋拍賣公司、上海工美拍賣有限公司等拍賣公司時有吳氏舊藏出現(xiàn),表明應是有不少吳氏藏書散落民間。現(xiàn)今我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可以看到吳庠舊藏。

      2.2藏書題跋輯錄

      藏書家多喜為藏書點校題跋,并加以考據(jù),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使得藏書具有版本學和藏書史的雙重價值。吳庠酷愛讀書,每讀一書,每抄一書,常手自校點序跋題有眉批,深諳目錄、校勘之學,注重版本考據(jù)之功,愛談黃、顧諸家?guī)煶性戳?,娓娓不倦?/p>

      經(jīng)吳庠題跋的藏書為數(shù)不少,內(nèi)容豐富,或記藏書之來源,或辨版本之優(yōu)劣,或記流傳之內(nèi)容,或評價內(nèi)容,或記考訂之情況。這些題跋是藏書之價值的重要部分,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茲錄如下,以饗讀者:

      ①《鄭志三卷一冊》,后知不足齋重刻秦鑑汗筠齋刻本,跋:

      乙亥三月,初四日清明節(jié)臨校訖。吳庠記

      乙亥春,靜盦四弟借得吳免牀臨校本,用朱筆臨校一過。丙子秋又借得段茂堂校本,用綠筆移寫其校語。吳校用內(nèi)聚珍本,與此本行欵不同,兼有異文,因并校以存。段校用武虛谷本,與此本大同,故從略。吳校本闕《臨難》之第四節(jié),段校本內(nèi)有丁小雅校語,舉及此條,亟補錄于后。甚矣書本貴多見也。兩校本皆名賢手筆,可割讓而索值頗昂,力不能購。吳本聞歸陳澄中,段本不知為何人所得矣。辛巳正月廿五日重閱記。眉孫。[29]

      案:《鄭志》今存三卷,出自舊人采輯,《四庫全書》著錄。并有聚珍版印行。清光緒十年,鮑廷爵后知不足齋重刻嘉定秦鑑汗筠齋刻本,說是重刻,其實只是用秦刻原版重印。有吳縣王欣夫臨本,余姚盧文弨、海寧吳騫、歸安丁杰、海寧陳鳣、金壇段玉裁、丹徒吳庠校本。此本為吳免牀手校本,并錄盧抱經(jīng)校。盧本據(jù)曲阜孔幼髯廣林本、惠定宇棟本、山西本校聚珍本;段本用武虛谷本校,亦有丁小雅與,與吳本所載盡不同。吳庠先后借得吳本、盧本參校,詳跋語。[30]

      ②《管子二十四卷》三冊,陳碩甫校明趙用賢刻本,跋:

      陳碩甫以宋蔡潛道本校明趙用賢刻本,后歸戴子高。同治丁卯春,莫郘亭從子高借讀時,命長公子伯鬯過校一本。民國乙亥秋九,余從郘亭長孫經(jīng)農(nóng)借讀,案頭適有趙本,以朱筆移校一過,并影寫楊忱序、張嵲跋及碩甫校記三通,重裝記。眉孫。[31]

      案:《管子》傳世有蔡潛道墨寶堂與浙刻兩宋本,兩者皆在南宋處,但非出一源。浙本今有覆刻本及影印本,多見。蔡本流入日本,所傳為各家手抄本。王欣夫曾經(jīng)眼陸欶先、顧千里、陳碩甫諸家校本。此本《管子二十四卷》三冊,為陳碩甫以宋蔡潛道本校明趙用賢刻本,后歸戴子高。同治丁卯春,莫郘亭從子高處借得,命長公子伯鬯過校。民國乙亥秋九,吳庠從郘亭長孫經(jīng)農(nóng)處借讀,并以汪季青舊藏之趙本校對,重臨,詳跋語。吳庠臨校本后流入來青閣書坊,后為王欣夫所得。

      ③《晴江閣集三十卷》,清何洯撰,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跋:

      吾鄉(xiāng)何雍南先生《晴江閣集三十卷》,傳本極罕。前年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散出,集部內(nèi)有此一種,為同鄉(xiāng)柳翼謀以重值購之去。去年寧波書賈林集為送舊書來,云有清初刻本書十余種,已售歸中國書店。屬略舉其名,知有此集,急往追詢,以銀叁拾元購得。卷端有“得一居珍藏印”,知是甬東葉元階之書,元階字水心,號仲蘭,蕉谿縣學諸生,家富藏書,工詩,有《赤堇山人詩集》。眉孫。[32]

      案:《晴江閣集》三十卷,清徐干學《傳是樓書目》曾著錄,三十卷,四冊。有何煥勛抄本藏于柳翼謀紹宗樓,吳庠此本當為是,傳本及罕,《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30冊收,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肚缃w集》保存了一些歷史文獻未載史事。如鄭成功攻打鎮(zhèn)江失敗后,有83家被清廷殺害,地方文獻對此都不敢記載,幸賴何洯寫的《晴江閣集》保存了一點資料。

      ④《遺山樂府三卷三冊》,元好問撰,高麗舊刊本,跋:

      《遺山樂府》,弘治五年高麗本最晚出,亦最佳,以長篇詞題,后來五卷本率多不載,不獨溢出詞二十余闋也。伯宛吳氏曩從藏園傅氏借得。疆邨朱氏初??讨瑩?jù)俗本改字。伯宛極不謂然。涉園陶氏再影刻之,雖存真面,訛謬頗多。今年春,趙君斐云由舊京南來,云別見一高麗本,用介老友徐君森玉托斐云轉(zhuǎn)借以來。三卷同,闋數(shù)次序亦同,所微異者,弘治本半葉十行行十七字,此則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刀刻渾厚,頗勝弘治本。后跋月城李氏所謂舊本者即此刻。取涉園本細校數(shù)過,凡訛奪處皆可校正,良足快心。所尤可珍貴者,弘治本中卷原闕第二十二葉,朱氏??虝r不知據(jù)何本補入。二三異文,姑置勿論。惟《虞美人》(桐陰別院宜清晝)一闋,其詞題僅存“題蘇小小圖”五字,而此本則為“祕書監(jiān)觀美人圖,戲書所見,蘇小髻后插金鳳釵,鳳啣萱艸一枝”,凡二十五字。非此,則詞尾“倒插一枝萱艸鳳釵頭”,將不知所謂矣。下卷尾葉殘缺其半,有無后跋,不可得知。細玩卷端遺山引言之刀法,與遺山樂府目錄六字獨占二行之款式,將此刻尚在元大德間。不知森玉以為何如。校畢坿記數(shù)言,□惜伯宛、疆村、涉圍諸老皆不及見之也。辛巳四月吳庠眉孫。[33]

      案:《遺山樂府》為元好問詞集,主要有三大獨立流傳的系統(tǒng):五卷本、三卷本、和凌云翰編選本。三卷收詞較五卷少。三卷本一直以印本的形式在域外流傳,因此文字上的訛誤脫漏較少,是一個比較完善的版本,此本直到清末才傳回中國。此本現(xiàn)藏臺北圖書館,收藏鈐印有“枕山/書房”朱文長方印、“枕山/生”朱文方印吳庠由板式推測其為元大德間刻本。三卷本系統(tǒng),另有明弘治五年高麗舊刊本,卷末有李宗準弘治五年跋;民國間朱孝臧《彊村從書本》;民國二十二年《武進陶氏涉園宋金元明本詞》本[34]。

      另有《書邵次公重刊陽泉山莊本〈遺山樂府〉跋后》《舊抄鮑淥飲校本〈遺山樂府〉跋》《丁卯集跋》均見已出版之《遺山樂府小箋》,此不綴錄。

      王謇《續(xù)補藏書紀事詩》第八十四條記吳庠:“蓄姬方朔飢欲死,賣賦相如孰與錢?校抄辛苦成底事,換得袁氏頭八千。吳眉生(庠),丹徒人。喜收書,善校書,藏前人校抄本極多。遇人極謙恭正直。顧境遇艱窘。所藏以八千金盡售與書賈,世多惜之。”[35]舉凡藏書家都視藏書為珍寶,且希望子孫能繼之。然而藏不數(shù)代,代不數(shù)人,是古代藏書的普遍現(xiàn)象,吳庠之藏書亦未能幸免。吳庠身后,其子不諳藏書之道,其藏書零星散失。子樹文在《遺山樂府編年小箋》卷尾的《代后記》中寫到:“先父去世后,兒孫備不懂舊學,加之天災人禍,賣余藏書及日記、手稿散失殆盡。近年來整理書篋,搜得零星字跡變條及詩詞手稿本,歸為一篋,不及整理亦無力整理,愧甚。”是天災,亦是人禍,不甚唏噓。

      參考文獻:

      [1]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癸卯稿卷一,2002:774.記:“吾友丹徒吳君眉孫先后借得,并臨于此本上,詳跋語。而移綴鈔補,并校聚珍本與此本之異,頗費心力。非僅作鈔胥而已。……眉孫名庠。博學多通。手校群籍,皆雅潔可傳。與余論學最契,一九四二年一月向借照錄。聞其身后遺稿零落,無人收拾,是可憫也?!?/p>

      [2]鄭逸梅.藝林散葉[M].北京:中華書局,1982:79.云“沈瘦東對與數(shù)十年來詩人之評品,謂……眉孫如空谷佳人,天寒倚竹?!?/p>

      [3]錢仲聯(lián).光宣詞壇點將錄[M].載于《詞學》[J].第3輯:237、238.“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勝、吳庠”。

      [4]陳左高.文苑人物叢談[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116.

      [5]葉玉森小傳[M].見《續(xù)丹徒縣志》[M].卷十四記:“1909年己酉科,吳清庠錄為“優(yōu)貢”,當年江蘇共取15名,丹徒一縣有4名,此外還有葉玉森?!?/p>

      [6]吳樹文.代后記[M],遺山樂府編年小箋[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2:144.

      [7]鄭逸梅.藝林散葉[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2:24.

      [8]胡文楷,張宏生等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24-825.案:據(jù)《歷代婦女著作考》《綠幺韻語》為吳妓秀卿、愛卿所作,收于《碧桐花館吟稿》,吳庠當是作為一位藏書家有此藏本,并于前題詞.

      [9]陳灨一.青鶴[J].青鶴雜志社出版,1932(4):103.

      [10]惠青樓,施微,江曉敏.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書中的秦氏題跋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2):132.

      [11]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M].20光宣朝卷:14295-14298.

      [12]《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委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史部,20光宣朝卷:15024.

      [13]臺灣中央圖書館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跡[M].新北: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初版,1982.

      [14]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編.清代詩文集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291條。

      [15]《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委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471-12472.

      [16]見于典藏臺灣數(shù)據(jù)庫。

      [17]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同上,甲辰稿卷三,頁1277。案:據(jù)鈐印知“摛藻堂”、季振宜曾藏。

      [1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委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子部,同上,頁9478。

      [19]王志庚,顧燁青主編.上海市立圖書館館刊[M]].載于《近代著名圖書館館刊薈萃》[M].第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1947.

      [20]顏慶余.元好問詞集的版本問題[J].書目季刊,2008(4).

      [21]朱萬章.冼玉清畫學著述及畫藝考論[J].載于《嶺南近代畫史叢稿》[M](上篇).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132.

      [22]上海嘉泰拍賣有限公司拍品,2011年6月29日。案:宋元祐七年(1092)長沙人劉次莊以家藏淳化閣帖10卷為本,除去淳化年月和卷尾篆題,再在后部增加釋文,摹刻在臨江戲魚堂壁上,稱為“臨江戲魚堂帖”也稱為“臨江帖”、“清江帖”、“戲魚堂帖”。

      [23] 黃裳著.來燕榭讀書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80.

      [24]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M].同上,癸卯稿卷一:774.

      [25]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頁160。記有:“吳眉孫、高吹萬諸老,生計皆甚窘……眉老苦于老夫少妻,生產(chǎn)不停。吹老賃居一小樓,老夫婦日日愁眉相對?!?/p>

      [26]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M].同上,頁1276.“眉孫……晚歲貧病,藏書多以易米.余得此于來青閣書坊,披卷如與故人晤對也?!?/p>

      [27]王謇著,李希泌點校.續(xù)補藏書紀事詩[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47.

      [28]司岐編.《掌眼》,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年,第二章.案:此條記載,只此一處可見,也許作者別有所據(jù).

      [29]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M].同上,辛壬稿卷三:744-745.

      [30]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M].同上,癸卯稿卷一:773-774.

      [31]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M].同上,甲辰稿卷三:1277.

      [32]清何洯.晴江閣集三十卷.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卷首吳庠跋,上海圖書館藏,線善82124552.

      [33]臺灣中央圖書館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跡[M].(一)著錄,同上.有吳庠手書題記,跋后鈐“眉孫”印.

      [34]顏慶余.元好問詞集的版本問題[M].載于《書目季刊》.第四十一卷(第四期),中華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3月16日.

      [35]王謇著,李希泌點校.續(xù)補藏書紀事詩[M].同上.

      張麗嫻女,1991年生,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學。

      顏慶余男,1980年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詩學、古典文獻學。

      [分類號]G255

      收稿日期:(2015-11-04;責編:徐向東。)

      猜你喜歡
      藏書
      宋代館閣藏書流失探究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5:42
      珍惜每一本藏書
      山東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賁園書庫”藏書樓及其藏書掠影
      圖書與情報(2015年3期)2015-08-10 06:01:18
      天一閣藏書文化中的俗與雅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22
      千載藏書風 化績于當下——《嘉興藏書史》評鑒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章嵚天行草堂藏書捐贈史事考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6
      別宥齋藏書題記拾遺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43
      越鰻堂藏書述略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24
      《杭州藏書史》自序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4:33
      唐代私家藏書文化述略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4:02
      棋牌| 嵊州市| 鄯善县| 石景山区| 定兴县| 丘北县| 姚安县| 监利县| 新野县| 达拉特旗| 潮州市| 昔阳县| 屏山县| 宜昌市| 阿拉尔市| 缙云县| 康定县| 涟水县| 永顺县| 威远县| 百色市| 轮台县| 辽宁省| 弋阳县| 邵东县| 桂平市| 合江县| 吴江市| 原阳县| 梓潼县| 六枝特区| 红原县| 灵山县| 同德县| 仲巴县| 江口县| 北海市| 名山县| 麻城市| 湖北省|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