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院利(西藏民族大學 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
淺談出土文獻字樣關(guān)系的判斷
張院利
(西藏民族大學 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摘 要:出土文獻中的文字處于自然使用的狀態(tài),有別于字書所載的經(jīng)過系統(tǒng)整理的文字,所以對其進行整理研究時,需要先對字樣間關(guān)系進行認同別異,這一工作需要遵循下列原則:一是字形、辭例、名物相結(jié)合;二是字符功能和字形功能相結(jié)合。
關(guān)鍵詞:出土文獻;字樣關(guān)系;判斷;原則
字樣是指實際文本中具有記詞功能的自然書寫樣式。不同文本形式里的字樣因載體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提取難度。歷代傳世典籍多有因輾轉(zhuǎn)傳抄而致的訛形和偽字。東漢《說文解字》及以后的《玉篇》等字書文字則包容、積淀了不同共時層面的多種異寫異構(gòu)字樣,但它們都無法真切反映各個共時平面上漢字的具體真實的使用面貌。
與之相比,楚國簡帛文字等出土文獻中的字樣是手寫體,是當時社會實際使用文字的自然狀態(tài)的反映,從這種實際文本形式中提取字樣進行分析,就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相對于字書已將各種文字“分部別居”的聚合情況來說,楚簡帛文字和其他出土文獻中的文字是自然使用著的文字,其字樣分布并不具有什么固定的規(guī)律,意義的呈現(xiàn)也是隱性的,需要讀者和研究者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領(lǐng)會,所以從其中提取字樣的難度就成倍增加。我們認為在對出土文獻中的文字進行整理、研究時,需要遵循下列兩條原則。
對字樣間的認同,別異除了認真核對簡文、分析原拓字形外,還應同時結(jié)合同墓所出實物以及上下文異文辭例等進行分析判斷。
如“杮枳”兩字,信2·23:“一杮枳”,李家浩認為“杮枳”應該是席一類的東西,古代有一種席叫“桃枝”,“杮”從“木”“鬧”省聲,讀為“桃”。“杮枳”是“桃枝”的另一種寫法[5]3。包山簡中有與“杮枳”類似的“樻枳”“竹枳”的記載,李家浩認為“樻枳”“竹枳”的“枳”當讀為“攱”,指古代的一種枕。讀“樻”為“柜”,意為小匣?!肮駭嫛敝赴蕉柲箖?nèi)出土的盒形坐枕,“竹攱”是指包山二號墓內(nèi)出土的框形坐枕[6]173。田河認為從字形、文例、名物對應情況看,李先生的考釋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通過對信2·23號簡和包259、260號簡的文例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三者結(jié)構(gòu)相似,三詞所在的語境也類似,因此如果兩處分別給“枳”以不同的解釋是不妥當?shù)?,信陽簡中“杮枳”的“枳”也當讀作“攱”,意為枕。“杮”在簡文中直接解為本義即可[7]530?!墩f文》:“杮,削木札也。從木,巿聲?!?/p>
田河的意見恐怕是一種將字形、不同批次材料相關(guān)的辭例、名物和出土實物相互對照而做出的比較正確的結(jié)論。
我們在分析字樣關(guān)系時,首先要依據(jù)字符的記詞功能,同時還要密切結(jié)合字符的構(gòu)形屬性,即將字符功能和字形功能有機結(jié)合起來。記詞功能和構(gòu)形屬性都不同的當然要做不同的字符處理;記詞功能相同但構(gòu)形不同的,可以是同符位異構(gòu)字關(guān)系,也可能是異符位臨時同功能字,即通假字。構(gòu)形相同但記詞功能不同的也要區(qū)別對待,因為它們可能是同一個字符在文本中臨時記錄了不同的詞項,可以是本用,也可以是借用;也可能僅僅是外形相同但實際構(gòu)造理據(jù)不同的異功能同形字。可見,文本文字的整理過程,實際上就是判斷本字與異體字、通假字、同形字之間關(guān)系的過程。關(guān)于本字和同形字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另文探討,這里我們先來討論通假字與本字或異體字的確認。
通常情況下,通假字在文本中的假借義與其構(gòu)形所展示的理據(jù)義或所記詞項本義并無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與本字的記詞功能相同只是臨時的。原則上對于通假字應該依據(jù)其構(gòu)形本義來歸納字位,但實際操作中問題要復雜得多。
當辭例文意明確或有異文等證據(jù)可知文本中甲字當讀作乙字時,甲字與乙字的關(guān)系大概可以有兩種:甲字借作乙字;甲字就是乙字的本字或異體字。這時就需要根據(jù)甲字的構(gòu)形來確認二者的關(guān)系。但即使甲字的構(gòu)形已經(jīng)比較明晰,對甲字的構(gòu)形本義,學術(shù)界仍然會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包山簡257、258號簡中從石從火之字,原整理者采用于省吾、陳世輝說認為即“庶”字,簡文中借作“炙”。李運富則認為“庶”的本義是燒烤,應該是“炙”的異體字,而不是借字。并引用了大量從庶之字的異體為證[8]。此說當可信。
有些字雖然構(gòu)形清楚,但也許是某個構(gòu)件的變形,需要結(jié)合歷時和共時文字系統(tǒng)的構(gòu)件綜合考察,不可孤立地就字論字。比如上博一《孔子詩論》21號簡有字作形,簡文作“”,今本《詩經(jīng)》作“湛露”。李守奎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以下簡稱“上編”)中作按語,認為篆文“審”當是“”之偽,字從宀,從米,從甘,是“糂”字初文[9]45。
今按此字應即《說文》從宀從釆會意的“宷”字,非“糂”字初文。楚文字中米、釆形音俱近,常有寫混之例,如敝字初文“”本為表意字,后變形聲化為從巾或巿,米聲,或從釆聲。另外楚文字中常有累增羨符口、日、甘、田等的現(xiàn)象,口、日、甘、田形體相近,筆畫稍變,大多無表義作用。所以對于形,恐不當將其坐實理解為從米從甘。其實宷字早在金文中即有從米之形,如(五祀衛(wèi)鼎),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亦認為“金文字形從米不從釆,米與釆因形近致偽”。金文字形增益口旁,與古璽“審”字作“”形者相同[10]90。楚王酓審盂有形作,下部所增益之口形變形為“甘”,上博簡形則將宀和甘形連接起來,把“米”包容其中,但總體構(gòu)形仍與金文無二致。篆文“審”大概是將下部羨符進一步變形為田而來,李守奎在按語中認為“審”當是“”之偽之說倒是可取。
本試驗以脫胚玉米為原料,通過擠酶法壓——雙酶水解制取葡萄糖漿。脫胚玉米按照1.3的工藝處理,考察指標濾餅RS3質(zhì)量分數(shù)(%)。本試驗中,收集制取糖漿后的濾餅,并干燥、稱重,測量濾餅中的淀粉質(zhì)量,將結(jié)果轉(zhuǎn)化為投料量中淀粉所占的比例。主要考察擠壓時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酶量、擠壓機螺桿轉(zhuǎn)速、液化時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酶量、液化時間和糖化時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對的濾餅中RS3質(zhì)量分數(shù)的影響。采用5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轉(zhuǎn)組合試驗設計安排試驗[7],如表1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孤立地根據(jù)某字各構(gòu)件的形體而將某字形改釋為他字之本字是很倉促的,文字構(gòu)形本義的分析確應以形為綱,但同一文字系統(tǒng)內(nèi)漢字的形體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混同和趨異等復雜情況,我們必須在宏觀把握整體文字系統(tǒng)的前提下進行個別單字的認同別異、追根溯源。
在實際文本中甲字有時可以讀作乙字,有時又可以讀作丙字,構(gòu)形與彼此之間的意義都有關(guān)聯(lián),這時甲字可能是乙字的本字,丙字的借字;也可能是丙字的本字,乙字的借字;也可能是甲字另有本字,借作乙字和丙字。如“沽”在楚文字里可以讀作“湖”,也可以讀作“涸”,有些學者就將其當作“湖”或“涸”的異體字。但就構(gòu)形來說,三者皆從水,聲符也有包孕關(guān)系,恐不好貿(mào)然斷定“沽”是“湖”的異體還是“涸”的異體。但楚文字中從水之字往往又并非《說文》所解之專名,三者間關(guān)系恐難十分確定,我們的文字整理中不妨單列“沽”字頭,另外標明字用即可。
另外由于出土文本中的古文字并不都見載于后世字書,即使甲字構(gòu)形清楚,讀作何字亦明,但甲字構(gòu)形理據(jù)仍然費解的話,似乎也不可遽斷甲字乃乙字的異體,姑且將其作為乙字的通假字而暫作獨立字頭處理較好。
例如上博竹書四《柬大王泊旱》5號簡:“王曰:‘如孚,速祭之,吾?,病。’”句中“”字,原整理者隸為“鼠”字[11]199。劉洪濤指出此字又見于中山國銅器,同時根據(jù)8號簡“不穀?,甚”與“(吾)?,(?。苯Y(jié)構(gòu)相同的情況,將“”讀作“一”,解作“甚”“極”,“一病”即“病甚”“病極”[12]。如今將“”讀為“一”已獲公認,但此字構(gòu)形如何解釋,與“一”的關(guān)系到底是異體還是通假還沒有定論。劉洪濤將此字隸定為“”,認為當為“一”字異體[12]。上博七《凡物流形》中有與“”類似的形體,作“”形,整理者曹錦炎將其隸定作“豸”,認為是楚文字“豹”字的省寫,讀為“貌”[13]256。沈培指出在簡文中皆用為“一”[14]。據(jù)此意見,復旦讀書會將《凡物流形》中的“”隸定作“”[15],與以往對中山王壺“”字的隸定相同,皆從鼠從一。但何以從鼠又值得懷疑。張世超認為中山王壺“一”字左邊偏旁并非“鼠”字,而是“象一動物奔逸之狀,當為‘逸’字古文異體”[16]。蘇建洲也說《凡物流形》“一”字似乎不能隸定為“”,因為字形下部與“鼠”的寫法并不相同,而且也看不出聲符“一”[17]。
由以上引述可以知道,對于楚簡中讀為“一”之多個字形(包括“”字),不可貿(mào)然斷定為“一”的異體,它們或許有著自己的構(gòu)形來源和構(gòu)形本義。在出土文獻文字整理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將構(gòu)形屬性不同的通假字當作某字的異體字對待。
以上我們以出土文獻文字整理過程中通假字與本字、異體字的判斷為例,說明在文本文字整理中要考慮到字符的記詞職能和表形功能的結(jié)合,而字符的記詞功能的判斷,還得進一步結(jié)合相關(guān)辭例和出土實物全盤統(tǒng)觀,如此才不至于落得“射覆式”的詬病。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 陳偉,等.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十四種)[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9.
[3] 李家浩.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G]//簡帛研究:3 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4] 李守奎.楚文字編[Z].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 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杮枳”[G]//簡帛研究: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6] 李家浩.包山楚簡中的“枳”[C]//四川大學歷史系.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
[7] 田河.談談楚簡中兩個從“只”的字[G]//古文字研究: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
[8] 李運富.論出土文本字詞關(guān)系的考證與表述[J].古漢語研究,2005(2).
[9]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1-5文字編[Z].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10]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K].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11]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 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札記[EB/OL].(2006-11-8)[2015-04-15].http://www.bsm. org.cn/show_article.php?id=457.
[13]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 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EB/OL]. (2008-12-31)[2015-04-15].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582.
[15]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執(zhí)筆).《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EB/OL].(2008-12-31)[2015-04-15].http://www.guwenzi. com/SrcShow.asp?Src_ID=581.
[16] 張世超.釋“逸”[G]//中國文字研究:6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17] 蘇建洲.《上博七?凡物流形》“一”、“逐”二字小考[EB/OL].(2009-01-02)[2015-04-15].http://www.guwenzi. com/SrcShow.asp?Src_ID=597.
[18] 楊澤生.上博簡《凡物流形》中的“一”試解[EB/OL]. (2009-02-15)[2015-04-15].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695.
〔責任編輯 楊寧〕
The Judgment on the Written Characters’ Relations in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ZHANG Yuan-li
(Tibet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China)
Abstract:The written characters in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are different with the ones which had been organized systematically in the dictionary because of their natural use. Therefore, we must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before the study. The work is based on two principles: firstly, combine the forms, examples and the unearthed things; secondly, combine the character function and the form function.
Key words:the unearthed docum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the judgment; principle
作者簡介:張院利(1977-),女,河南汝州人,副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g06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3YJC740083)
收稿日期:2015-05-18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5261(2016)01?0115?04